文 章

以为中老年人更关注鲁迅,你错了!——2016鲁迅文学大数据的答案是24~30岁

作者:王锡荣、荣挺进   2016年10月18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的忌日。为了纪念鲁迅先生逝世80周年,今日头条基于5.5亿用户的阅读轨迹,联合鲁迅文化基金会,推出“据”说鲁迅——2016鲁迅文学大数据解读报告。数据由鲁研专家、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王锡荣与鲁迅文化基金会学术部副部长荣挺进进行解读

从2015年10月1日到2016年10月1日这一年中,今日头条上与鲁迅相关的文章有6万多篇,阅读量高达4亿4千万,收藏也有3百万,评论有近70万——虽然无法详尽了解这些文章各是什么类型,但还是值得欣喜的;相比其他话题来,鲁迅显然还是受到了相当高的读者关注度,相当于全国30%的人都曾阅读过1次。

今年是鲁迅诞辰135周年、逝世80周年,按照“纪念生年”来计算,今年并不是“大年”,但今年的纪念、研究、演出、谈论鲁迅,热点之多,也是以往纪念年所少见的。有人说鲁迅已经“滚蛋”了,从负面看鲁迅的人也大有人在,但从总体看来,他还是受到了读者的特别关注。或许这可以说明,“鲁迅”这个名字已经深深地烙进了中国人的视野,未必一定是崇拜者、研究者才关注鲁迅。

如果说2016年3月鲁迅关注度达到的此一计数周期的高峰,似乎并无规律可寻,然而到七八月形成的第二高潮,则是正常现象。一般规律是:在大的纪念活动节点到来之前,研究成果会集中推出、相关话题也会热起来,社会关注度、读者关注度都会显著提高。今年是鲁迅诞辰135周年、逝世80周年,纪念类、研究类文章必然增多,这是以往惯例。

在这组数据中,把鲁迅视为文学家的有5337万人,排名第一,这是非常正常的。毕竟鲁迅作品入选中学课本,这是家喻户晓的事。但是把鲁迅视为革命家的,实际上跟视为文学家的相差并不多,这却是令人多少有些吃惊的。这跟过往对鲁迅的宣传过于侧重鲁迅“斗争精神”“硬骨头精神”以及“横眉冷对千夫指”等方面,让人感觉鲁迅主要是在搞斗争了,所以看作了革命家。其实,鲁迅本该被视为“革命家”,但不是政治革命家,而是文化革命家。

如果从政治革命的视角去理解鲁迅,就恰恰是一种误读。把鲁迅视为“革命家”的主要有两种人:一种是想法比较简单,认为鲁迅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代表,所以就是革命家,但其中有很多是接受现成概念;另一种可能想法太复杂,认为鲁迅在文学、文化上的贡献不值得太重视,其贡献主要在政治斗争方面。

最受关注的鲁迅著作,竟然是《中国小说史略》,竟然超过了《呐喊》和《彷徨》的关注度总和,这是以往历次调查中所没有的,也是多少有些出乎意料的。以往占最高比重的一般都是《呐喊》,而《呐喊》中最受关注的则是《阿Q正传》。

但这次不同,对《中国小说史略》的关注程度竟然多出《呐喊》的一倍以上。前者是学术著作,只有学术界阅读,后者是大众文学,所有人都爱读、易读,为什么前者反而更受关注呢?究其原因,可能出于如下两个原因:一是关注“抄袭问题”,近来关于顾颉刚认为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抄袭日本盐谷温著作的问题,在学术界重新受到关注,可能因此引起大众关注;二是对于中国小说史的研究被重新重视。另外,鲁迅小说作品品种多、传播广,所以分散了单本著作的关注度。

从读者关注的鲁迅语录类型,可知关注者多为励志需求,并且倾向于青年:第一、第二条多半适用于青年,第三、第四条更是直接以青年为指向,第五谈的是“走上人生旅途”“前途很远”,显然也是青年感兴趣的话题。由此可知,关注鲁迅的人群,以青年为主。其次,励志意义明显,基本上不离努力、真诚、纯真、崇实、坚毅等核心价值观念。想特别说明的是,Top2这句话,尽管网上都标明作者“鲁迅”,或出自《鲁迅杂文选》,但遍读《鲁迅全集》,其实并不能找到这句话的出处。

从各个年龄段的关注度分析,发现24~30岁的关注度明显比其他年龄层高,这是一个值得欣喜的好现象,也符合上一组关于鲁迅语录的数据中的结论。这个年龄段,恰恰是大学毕业、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人群。他们知道从鲁迅那里去寻找人生的指针、精神的力量,这是值得高兴的。说明学校对于鲁迅的教学、传播,具有引导性。这个年龄段,在阅读上基本没有受迫性选择,所以是主动关注。

在此之前的年龄段,关注度反而不如前者,该时期可能因为学校课本里有关于鲁迅的课程,但是,那对于网络阅读似乎并没有关联度,所以未形成高峰数据。网络阅读是非受迫性的,由于在课堂上可能接触到鲁迅作品,课后再去阅读的兴趣一般而言会下降。

而在31岁以后的年龄段中,比重下降到18.82%,说明可能因为工作繁忙,或工作需要的关注内容增多,造成视线转移,但还是保持了相当的关注惯性。年龄再往上就越来越少关注鲁迅,这有点出乎意料,因为一般而言,这批人更加了解鲁迅,接触的机会和积累也最多,但是工作的重担可能使他们更少关注,包括结婚生子等情况的出现,使他们无暇顾及网络阅读。

男女阅读量的巨大落差,则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日常生活带给人们的压力,使人精力上、时间上难以顾及。由于男士的工作往往直接与网络有关,女士则更多走向厨房,因此前者接触的机会更多,由于接触中必然涉及一些他所感兴趣的话题,就会加强关注。

北京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又是鲁迅成名的城市,他在此居住了14年,留下4处居住遗址,和古都满城生活、工作、娱乐、宴饮、游历的遗痕,完成他一生中最有影响的作品《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中国小说史略》等。

北京以其丰厚的文化成就了鲁迅,鲁迅以其丰富的创作记录了北京,北京已经形成一种全民关注精神领域现象的城市精神,形成了一种“新传统”,占比第一位,不奇怪;且超过位居第二名的上海0.54个百分点,更是使它独占鳌头,别的城市难望项背;这种差距,不是短时间内能够缩小或者逆转的。

第二名与第三名的落差是最大的,达到1.72个百分点,显示第一方阵与第二方阵之间的明显落差。这种现象,说明越是在政治、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关注鲁迅的人越多。但是浙江绍兴关注度不及西部的成都、武汉,杭州的关注度不及西安,则稍感意外。也许绍兴、杭州因为经常处于“连带被关注”状态,因此反而产生疲劳感。

从第三名的深圳到第十名的苏州,整体落差不大,也就0.60个百分点,相互间落差不超过0.24。

对胡适的关注达到750多万,超过了其他民国作家,一方面显示了近年来人们对几十年来从不太受关注到越来越受关注的胡适有了更多的了解,说明人们进一步解放思想,不为固有观念所宥,对于一个在政治上处于历史背面人物的文化成就有着更客观的态度。但同时,可能也跟胡适近年来话题较多有关,例如不断被曝与多名女性的不伦之恋,从几名挖掘到了十几名,打破了胡适“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的经典评价,多少年来胡适的儒雅绅士形象开始倾圮,引起人们不小的震动。

从其余作家的关注度排序看,读者显然较倾向于青春气息,郭沫若、徐志摩名列前茅,从其共同点看,显然是以其青春气息取胜,这组数据也再次说明移动互联网上的阅读者,显然还是以青年居多。

从这组榜单看,读者关注的主要不是学术层面的新成果、新进展和新发现,而是“新鲜”“新颖”和“新奇”,更多的是从大众层面对引起争议的人和言论,以及新角度、新方法的好奇。读者关注的第一要素是“与众不同”。

除了对鲁迅的恣意评骘,还有特立独行的言行,深刻警世的名言以及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哪怕出格一些,也不在意,甚至更加引起好奇心。赵瑜原本知名度不高,近年来推出的《小闲事:恋爱中的鲁迅》和《影像鲁迅》受到读者关注,也是因其内容表现形式的新颖,较契合移动互联网读者的阅读特性。

从榜单看,赵瑜的《小闲事:恋爱中的鲁迅》独占鳌头,很显然是由于其以恋爱为题材,又以“小闲事”为引导,不乏小清新、小资情调,容易为青年读者所接受。陈丹青则以大胆敢言为青年所喜爱,其书虽然已经出版多年,但仍有大批读者。林贤治是严肃的学者,但却能在前五名中一人占据两席,说明严肃的学术著作也可以受到青年读者的关注;其书视角独特,前者也以“爱与死”为话题,后者关注最后十年,不比关注数十年来得费劲。同时,这本书也是近年的鲁迅传记中较为独特、有深度的专著,且篇幅不大,阅读不太费力。

这个榜单的数据表现是很自然、很合理的。当然,不是所有的名人都会是这种状况。这与许广平、周海婴毕生为保护、传播鲁迅精神文化遗产所作的努力直接相关,也与他们对鲁迅的忆述专著引起话题有关。

许广平的《鲁迅回忆录》前些年由周海婴整理出版了手稿本,周海婴本人的《鲁迅与我七十年》虽然已经出版15年,但是相关话题一直没有消歇。他在《回忆录》中谈到的毛泽东对“鲁迅活到今天会怎样”的谈话,引起热烈的讨论,虽然讨论基本已经停歇,但对青年读者来说,仍不乏新鲜度。至于朱安被关注,与乔丽华的《“我也是鲁迅的遗物”——朱安传》有关,此书勾稽了朱安不为人知的人生经历,且有平实客观的讲述,受到欢迎是很自然的。

在全国六个鲁迅博物馆、纪念馆中,北京鲁迅博物馆并不是最早建立的,但却是规格最高、藏品最多、在国内发生影响最大的馆。当鲁迅逝世时,很多人提出要建立鲁迅博物馆、鲁迅图书馆。

但当新中国成立时,一批鲁迅弟子首先筹建的是上海鲁迅纪念馆,之所以称为纪念馆,而不称博物馆,是当时就明确:博物馆之称要让给将来北京拟建的馆。而且,当时鲁迅最大量的藏书、手稿都在上海,却没有入藏上海鲁迅纪念馆,而是被运到了北京,虽然那时还没有建立北京鲁迅博物馆,可见当时人们对纪念鲁迅设施的布局上的观念。

1970年代中期,鲁迅研究室设立于鲁迅博物馆,这又实际上增强了鲁迅博物馆的研究力量,从而发生了更大的影响。同样,上海鲁迅纪念馆在这组数据中也属于第一梯队,与北京鲁迅博物馆差距并不大,这是由于上海鲁迅纪念馆是全国第一座人物类博物馆,在藏品上也有丰富的积累,在博物馆管理上具有丰富的经验,在国际上具有广泛的知名度。相比之下,第三名的绍兴馆是全国观众最多的鲁迅纪念馆,是北京的几十倍,但在网上的关注度只有北京馆的10%,落差巨大。这说明,博物馆的关注度取决于其学术影响力。

鲁迅文学奖关注度不如茅盾文学奖,而且落差巨大。按照鲁迅与茅盾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来看,似乎有点不成比例,但这是有客观原因的。首先是因为茅盾文学奖是全国文学界分量最重的奖,奖金额度也最高;鲁迅文学奖只是中短篇、散文、杂文、报告文学等类“小级别”奖,总体分量上与人们观念中长篇小说的分量不对等,这与国际上“诺贝尔文学奖”的情况类似,甚至更偏。

至于为什么不把最重要的奖项以文学地位最高的鲁迅来命名呢?这还是由于茅盾有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子夜》,而鲁迅最著名的小说都是中短篇。从奖项命名的角度看,是顺理成章的;从设奖者的角度说,也并没有把茅盾文学奖与鲁迅文学奖分出高下,在颁奖规格、仪式的隆重程度上,鲁迅文学奖还超过了茅盾文学奖。但是,人们对长篇小说奖的关注度,是国际上约定俗成的,无法人为扭转,所以出现了关注度上的差距。

(本文编辑  安安)

作者:王锡荣、荣挺进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