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怀宇
2012年03月14日 来源:时代周报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1999年底,南京凤凰台饭店总经理蔡玉洗和薛冰、徐雁、董宁文等朋友常常聚会,筹划办一份读书俱乐部的内部刊物《开卷》。2000年1月16日,他们在凤凰台饭店的书吧举行了首次正式的筹备会。书吧定名为“开有益斋”,沿用清代金陵藏书家朱绪曾的斋号。《开卷》的刊名,则从“开卷有益”而来。4月中旬,《开卷》创刊号问世,董宁文任执行主编。
《开卷》汇聚了许多国内著名的文化老人,范用、黄宗江、丁聪、于光远、黄永厚、季羡林、吕恩对董宁文帮助尤大。他每次去北京,总要拜望这几位老人。多年前,范用就带着董宁文拜访王世襄、叶至善等。之后,董宁文与王世襄保持着长时间的交往,这几年所编的“我的”系列的几本书都由王世襄题写书名。前几年,在董宁文编《开卷文丛》第三辑时,叶至善还专编了一本随笔集《为了纪念》支持,为丛书增添了分量。叶至善去世后,董宁文与他的女儿叶小沫一直保持友谊。
黄宗江曾鼓励董宁文尽量多地拜访文化大家。有一次,在黄家闲聊时,黄宗江突然问董宁文:“是否去看过丁聪?”董说:“至今无缘拜见。”黄当即就说:“你现在就去他家,一刻也不要停留。”董即遵命打车去了紫竹院的丁家。叩开丁家大门,董宁文说明是由黄宗江介绍来拜访丁聪,丁聪的太太沈峻快人快语:“小丁不在家,出去了!”“据我所知,你是丁聪先生的家长,他的行动都会由你安排。他一般不会一个人出去的。”董宁文当时也不知哪来的勇气回应,“丁先生真的不在家的话,我可否看看丁先生的书房?”沈峻无奈地说:“那就请进吧。”董宁文刚刚进到书房,但见丁聪正好从里屋出来,便随口说道:“这不是丁先生吗?”沈峻随即说:“实在抱歉,找小丁的人太多,我只能挡驾了。”在书房落座后,董宁文与丁聪相谈甚欢,但具体说了些什么,现在已记不得了。再后来,每次去北京,只要时间允许,董宁文总能与丁聪和沈峻夫妇相聚。荣幸的是,丁聪还为董宁文画过一张漫画像。现在,丁聪先生不在了,董宁文与沈峻还一直保持联系。沈峻曾给董宁文写过一封信:代表已在仙国的小丁向董宁文长期以来给他们寄赠《开卷》表示感谢。
董宁文第一次去拜访绿原先生时,老人年事已高,身体也不太好,董宁文差点吃了闭门羹。在此前,董宁文与绿原已有数年书信往还,绿原还曾多次赐稿支持《开卷》。因此,当绿原的女儿刘若琴委婉地拒绝拜访请求时,董宁文随即有意提高嗓门说:“请你和绿原先生通报一声,我是从南京专程来拜访绿原先生的,如果报上了我的名字,绿原先生不知道我是谁,我就回去。”话音未落,就听到屋里的绿原先生大声说:“请他进来,我知道他的。”
有一年,董宁文在北京组稿,曾给绿原打电话,准备当天下午去拜访,绿原显得很高兴,并请董宁文去他家吃晚饭。后来,由于董宁文办其他事耽误了时间,待天黑后赶到时,他们一家已吃过晚饭。当董宁文表示歉意时,绿原笑着说没事,并执意将董宁文领到他家附近的一家餐馆,点了好几个菜,绿原和老伴、女儿三人坐在桌边看着董宁文狼吞虎咽。董宁文说,直到今天,一想到那晚的情景,还是有很温暖的感觉涌上心头。
《开卷》创刊两周年前后,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董宁文想:何不将《开卷》知名作者的文章结集推出?这样更有意义,于是便定下了《开卷文丛》这个丛书名。《开卷文丛》第一辑作者阵容强大,计有王辛笛、范用、流沙河、钟叔河、朱正、朱健、绿原、舒芜等。出到第三辑后,一个偶然的机会,董宁文与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丁亚芳、王欲祥达成了默契,与徐雁联袂在2008年策划了《开卷读书文丛》,收入了白桦的《不再重现的图画》、章品镇的《书缘未了》、韩沪麟的《朋友家的屋顶》、瞿光辉的《美丽的旧书》等六本书;之后还继续编辑了由《野坡散记》(朱健)、《读书生活散札》(赵萝蕤)、《吕剑诗文别集》(吕剑)、《谷林书简》(谷林)、《秋禾行旅记》(徐雁)和董宁文的《开卷闲话五编》六本书组成的《凤凰读书文丛》。2010年春天,董宁文又想尝试将“开卷”系列文丛做出一套小精装,2011年8月的上海书展上,一套八本精美的小精装《开卷书坊》悄然亮相。
时代周报:《开卷》选稿的标准是什么?用稿中有什么印象深刻的故事?
董宁文:这本小刊物所载大都是文史类的文章,史料性、知识性、可读性是其基本面貌,《开卷》的作者基本都是读书人,刊物也就天生具有了书卷气。在选稿时,我不太愿意用锋芒毕露或者太有刺的文章,但是如果是对《开卷》进行批评或者提出不同意见的文章,我总是照登不误,这样不至于在刊物上总是一个声音。记得七八年前,有一位熟识的知名学者写了一篇比较有刺的文章指明要刊登在《开卷》上,因为他知道他文章中所刻意批评的一位名家是能读到的。我们当时的编委会对这篇文章很重视,大家商量后决定不宜刊出。这位作者非常有意见,还托人多次催促,最终还是未刊。那位先生后来对我们非常有意见,至今都未释怀。
时代周报:为什么会写起“开卷闲话”?这种笔法有没有受到什么人的影响?
董宁文:在《开卷》第二期时开始设了这个专栏,当时只是想到如实记录一些书人书事,至于这种笔记体或者日记体的渊源和特色并没有太多考虑。起先的十余期“开卷闲话”里面有不少是众编委的集体创作,也就是徐雁、薛冰、徐雁平等人想到就写的一段段文字,后来逐渐就由我一人操刀了。
时代周报:前人有“世说新语”或明清小品的风格,今人则写博客体,你的“开卷闲话”与这些有什么异同?
董宁文:“开卷闲话”中肯定有传统的气息和笔法在里面,但又是与这些有所区别的。至于目前流行的博客体文字,我觉得就更不像了。闲话融入了书信、谈话、见闻、考证、辨析以及电话、网信等形式的文体和文字风格,总之都是原生态的文字,绝少刻意和做作,所以读起来会比较轻松,但轻松之中往往也包含了深厚的底蕴,不经意间也许能使人得到不少的收益。
时代周报:“开卷闲话”事无巨细地记录了文坛趣事,你为什么如此有心地记录?
董宁文:“开卷闲话”看起来事无巨细,其实是有所选择的,我的重点落在这些信息有益于文化传承即采用,至于八卦、讥讽或暗藏玄机的东西一般不会写入。但闲话中是有一些伏笔在里面的,能看明白的自然能会心一笑,看不明白也无伤大雅。此外,每一条闲话似乎都有一根线牵引着,如果几年的闲话看下来,肯定能看出关联或妙处来。
时代周报:你在写“开卷闲话”时,与笔下的文化人有什么互动?有没有人专门写信给你,以期收入“开卷闲话”之中?
董宁文:“开卷闲话”中的互动确实有不少,比如朱健先生在闲话中就与几十年前的朋友何锺辛再次相见,并且有了不少温暖的回忆;李君维曾在《结缘三故事》中谈及他与翻译家李文俊先生的结识、学者余斌先生的神交到晤面,以及一位半个世纪前他的读者与他联系上等都是通过《开卷》而促成的,这些故事在闲话中都有痕迹可寻。
确实有不少朋友专门给我写信,有的就明确说让我将他的信收入到闲话中。每次“开卷闲话”新编出版后,都会给我写信表示他的事或信被收入进闲话而表示荣幸等的话语。所以你从闲话中感觉到了这种情况,不过我一般是不会随意将无意思的东西放进闲话中去的。
时代周报:你编辑的《大家文库》收了流沙河、杨宪益、黄裳、王元化、吴祖光几位大家的文集,是什么样的机缘?
董宁文:这几本书是因青岛良友书坊的臧杰和薛原两位先生之邀所编,与杨宪益、王元化、吴祖光、黄裳、流沙河诸老都有或深或浅的长期交往,而且都有多次面聆受益之缘。我与杨宪益的妹妹杨苡交往较多,因杨苡与我同在南京,故时常有机会请益。杨宪益的《去日苦多》这本书从收集文稿,到编辑足足花了一两年的时间。稿子编好后,曾与近九十高龄的杨苡去北京后海的小金丝胡同与杨宪益先生推敲、确定该书所收文章的篇目,并作了相应的取舍。这本书印出后,杨宪益在病床上看到了样书,感觉非常满意。那时,杨宪益先生已走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将这本书分送给医院的医生、护士和前来探望的友人,给老人在弥留之际增添了些许安慰。
流沙河先生在看到印制和装帧都很精美的《晚窗偷读》后也很满意,他在题赠给友人龚明德的这本书的扉页上写下“这是我所出过的书中最漂亮的一本”,后来龚明德先生将这本书转赠给我,说这是流沙河先生对我编辑工作的一种鼓励。
时代周报:你编辑的“我的”系列丛书,以“书房”、“书缘”、“笔名”、“闲章”为切入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创意?
董宁文:《开卷》创刊三周年前,我想做一期专刊纪念一下,因在两周年的时候,我就请了几十位作者给刊物写了一些寄语或者题词,那么到了第三年也就不要再重复了,于是就想到了书房这个话题。我当时就想,对于每一个读书人来说,书房无疑在其生活中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应该是一个好说也想说的事。书房的故事因人而异,这里面确实有故事的。待约稿信发出后不久,五六十篇稿子就源源不断地回来了。第四期纪念《开卷》特刊上一下就刊登了十几篇,之后的几期也陆续刊出了三四十篇,读者看后好评如潮,后来有人提议将这些文章出一本书一定会得到读者的喜欢。于是就将这个选题告诉了岳麓书社的杨云辉兄,他也对此非常有兴趣,经过近一年多的编辑,《我的书房》在2005年5月由岳麓书社出版。这本书因为有60位名家撰稿、董桥先生赐序、王世襄、于光远、吕剑、王元化等先生赐题书名,并且大多文章都配有作者的书房照片,可谓精彩纷呈。此书出版后,颇受爱书人青睐,首印6000册后不久又加印5000册,也是我编的书中印数最多的一本书。也正是这本书的良好开端,后来又陆续编辑出版了《我的书缘》、《我的笔名》、《我的闲章》、《我的开卷》等“我的”系列丛书。
时代周报:《开卷》及你编辑的丛书如何保持独特的风格?
董宁文:我个人觉得只要有一种坚守的定力,就能保持《开卷》系列丛书的风格,还有就是这种风格与我本人的阅读趣味与感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另外就是我这个人比较慢一拍,对任何新事物的接受都比较迟钝,这也许也是能不被世风或者说潮流所左右的一个天然屏障吧。还有我对新媒体总是跟不上趟的,这个也是自然免疫的意外之助吧。
作者:李怀宇
来源:时代周报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03月18日16时| 评论
尊敬的董老师您好:早就听说《开卷》的特色与定位,它在众多的读书刊物中鲜有“味道”,南通研究毛边书第一人沈文冲老师是我们的资深会员又是藏书家,经常有他的指导与提携,相信《开卷》及良师益友定会在您的“总领”下,坚持自有的品质与风格,让真正的读书人享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盛宴”!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