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史》 作者:孙世祥 版本:语文出版社 2011年8月版 定价:138.00元


孙世祥生于1969年,“文革”最炽热的年代,逝于2001年,人欲正开始奔腾的时光,他只活了32岁,作品不为人知。他去世数年后,人们自发为他树了一座墓碑。
《神史》,一本陌生的小说,厚重却距离遥远;孙世祥,一个陌生的作者,执着却蓦然早逝。七年前,因为作者家人的执拗,终于以卖掉房子、倾家荡产为代价,让小说与世人见面,但其时虽然有钱理群、余世存等大家的鼎力推荐,这本小说最终还是未能取得太多的反响;七年过去,《神史》的新版由语文出版社推出,推荐人中多了白岩松、王小山、十年砍柴等公众人物的名字,小说本身也被拿来与《百年孤独》或《平凡的世界》比肩,不过一部100万字的小说,一部与当代思想主潮完全脱节甚至有点格格不入的小说,一本文字孤僻甚至对读者隐隐有拒斥感的小说,到底能否被公众接受,还是未知数。
一
点开当当网上《神史》的购买链接,可以很明显感到读者评价的两极分化。有读者说小说是“大手笔”,读完之后“心里尽是悲哀”,也有读者指责小说文笔平平,“不要因为文笔无章就和返璞归真相比,不要因为节奏缓慢就和《平凡的世界》相比”。
同样一部小说,读者阅读反应差距居然如此之大,如此极端。到底何种评价更接近真相,新版《神史》的出版策划人十年砍柴的回应令人惊讶,“都对。《神史》确实是一部很难读的小说,甚至作者的很多想法根本就没有进入到公民社会的时代,思想意识还停留在中古社会,认为权力或者力量就是一切,出人头地是最重要的追求。但与此同时,《神史》又是一本让人悲伤的书,作为读着《毛选》和《水浒传》长大并以此完成思想启蒙的一代人,孙世祥把自己的天才已经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他写出了农村的真相和现实,为人们留下了关于农村的真实文本,真实到让人悲哀。”
连出版策划人对小说的看法都如此分裂,我们难免想问,《神史》到底是怎样一本书,孙世祥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与此相应的第二个问题则是,在当下的时代阅读《神史》,彰显《神史》,其实际意义又在哪里?钱理群为《神史》夜不能寐,最后在除夕的爆竹声中给《读书》杂志写下《神史》书评,并贴上“沉重”与“绝望”的标签,以为反映了当下三农问题的核心;余世存则把“当代汉语贡献奖”颁发给《神史》,“我伤感于这样贫困的地区,现代文明未能及时援手,却有效地污染了环境和人心”。
二
“滇北米粮坝县有一荞麦山公社,海拔二千六百至四千一百米间。某年夏天从凹基夫调来一中年教师,名李劢高,四十二岁,妻女俱在县城外农村。”翻开《神史》,第一句话平平无奇,除了浓浓的农村气息,隐约还透露出作者对文字不事雕琢的简单追求。
《神史》的核心,不外乎沉沦与挣扎,压迫与奋斗,主人公孙天主的,法喇村一众村民的———同时,当然也是作者孙世祥的。这位出身于最贫苦农村的子弟,如他笔下的主人公一样,最终当上了记者、公务员,不但摆脱了农民的身份,还在故乡引起巨大的轰动。但在骨子里,他在拒斥农民身份的同时,大概也早早就明白自己不可能真正脱去那层烙印,不过他仍然要挣扎,要对抗,要“成为自己的神”,在去世前三年为自己提前写下的墓志铭里,孙世祥说“人生奋搏今已矣,功名数卷留史页。从此转战阴间去,重披榛莽创帝业。”
“功名与帝业”,这大概是十年砍柴所称的那种“中古时代的思想意识”吧。不过看看孙世祥的成长轨迹,这样的思想意识似乎又并不奇怪。在启蒙思想未曾照耀的角落,一名孤独的愤怒青年能独自走到这个地步,想来早已筋疲力尽。
网上有一篇流传颇广的孙世祥生平履历,说他幼年胆小,“脸上布满皱纹,反映异常迟钝”,上学后只能考20多分,因此常被父亲体罚,结果在三年级遇到李成裔老师,得到启蒙,从此爱上学习,爱上阅读。最早的读物,包括《毛主席语录》、《董存瑞的故事》、《激战无名川》、《林海雪原》等等。孙世祥中学时代,在学校的小图书室里读到《说岳全传》、《水浒传》、《三国演义》之类读物,大受震动,从此开始写作,而他的偶像,包括岳飞、成吉思汗、拿破仑,他要像他们一样战斗,“成为世界的主人”。
之后孙世祥精读《人民日报》、《参考消息》,苦思世界战略,建构《新孙子兵法》,直到写作《神史》,种种努力,一脉相承。读到这里,看着这位农村少年的所思所行,今日大城市的读者未免觉得可笑,不过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一个贫苦的农村孩子,只有最最有限的读物,最最有限的信息来源,他要改变自己的命运,除了“战斗”,还能有什么法子?只是大部分人的战斗方向,大概只是生存,富裕,而孙世祥,则把自己的战场,选在了文学世界。如此看来,孙世祥,不过是亿万农民的一个代言人而已,站在他后面的,是我们熟知的,“沉默的大多数”。
三
《神史》是出于“沉默的大多数”的文本,因为“沉默”得太久,这个群体一旦发言,我们竟然会产生一种陌生感,一种拒斥感———大概是这从“沉默”中走出来的作者,还没有熟练掌握文明世界所习惯的语言吧。我们读《神史》,难免觉得沉闷,那层出不穷的人名,那缺乏价值的争斗,那荒谬可笑的拼搏,加上作者不顾节奏没有技巧地平铺直叙,简直让人有要把书扔掉的冲动。可但凡有一点农村生活的经验,受过贫苦之苦的读者,又舍不得就这样把书扔开,因为书中的诸多细节,总能让我们想起自己的曾经。
《神史》是不是一部好小说?这是个问题,但似乎又不是一个问题。以语言和技巧论,它离文学殿堂还远,以小说的立意论,作者的思想更是游离于时代主潮之外,但打开《神史》,读着主人公孙天主的搏斗与挣扎,读着法喇村民众的互相倾轧,却让人心里,止不住地疼痛。既然如此,又何必再讨论它是不是一部好小说呢?这同样的主题,我们的文学大师难道没有看见吗?当然不是,从路遥到贾平凹到莫言,我们已经读到太多关于农村,关于土地,关于农民地奋斗挣扎与绝望的文本,但比起那些更精致更漂亮更规范的小说,《神史》却多出一种局内人的草莽气势与撕裂人心的力量。那是出自农村的愤怒青年,在为自己的阶层代言。
我们读《神史》,可以嘲笑主人公的目光短浅,可以诧异于村民为蝇头小利的争斗,但那却是贫瘠乡村中真实发生着的生存竞争。其实如果稍稍反躬自省,我们自己,离那样的境界、那样的结局,或许不过也就是一步之遥罢了。在当今的公共人物为了公民社会奔走呼告之际,《神史》明确地告诉世人,亿万农民的生命诉求,其实还在另一个层面。这呼告无力而又苍凉,只能以生命作为代价,而漠视这样的呼告,我们迎来的,便是农村的全面陷落。
发拉
【孙世祥诗选】
发拉
那时我看见你的山
残冬的草根吐露微嫩的车前
一匹马奔跑在迷茫散漫的雪岸
两行鹰影落于孑然的山峦
那时我看见你的风
拇指大的砂粒挟带灰黄
下山的急流卷掠荒火
远行的男人背了背箩赶回村庄
那时我看见你的雪
幼弱的小孩牧羊远离茅屋
他落寞的目光关切的也只是
对面坡上一年一度的积雪
那时我看见你的水
干涸的沙滩空余妇人捣衣的木棰
黄昏时分没有活物自上走过
沉重的冬云徐徐下堕
爱过恨过之后离开你
在以后的人生时时将此忆及
滇北海拔两千六百多米的孤寂之村
几多飘摇的时光
十二月地里蔓菁拔尽
三两株白杨独吊斜影
老鸹归飞的凄厉
暗示你未来抱雪守缺的岁月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