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学盛宴——记“走向世界的中国作家”文库作者见面会

作者:文讯   2016年08月24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讯】2016年8月21日下午,“走向世界的中国作家”文库作者见面会在有着“中国最美书店”之称的上海建投书局举行。书店位于黄浦江畔,布局设计富有文艺气息,窗外江水静流、船只往来,为这次见面会创造了一个舒适、雅致的氛围。刘庆邦、肖克凡、墨白、野莽、聂鑫森等五位当代作家亮相签售会,吸引了众多读者和媒体朋友前来参加。


中国作家走向世界

这场别开生面的作者见面会,让读者们走近这些当代作家的真实内心、更深入了解他们的作品,也让读者们看到,中国当代文学依然在勃发着巨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可以超越国界、民族和语言,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文库主编野莽先生介绍说,“走向世界的中国作家”文库陆续出版后,编委会的下一步工作是将联合一批有国际知名度的翻译家向国外出版界进行推介,向外国读者和专家展现中国当代文学的丰硕成果,让中国文学迈出国门走向世界,产生更广泛深远的影响。

文学写作与作家的责任

忆及35年前第一次来到上海,作家墨白记忆犹新,黄浦江边阴雨绵绵,而新婚燕尔的他对未来之路心中一片迷茫。但正是在这里,他“突然感悟到,是文学改变我的命运、改变我的人生。”他对文学写作的认识深刻而感人:“物质和精神是两个概念,物质是消费的,精神是传播的,所有言说都是渺小的,强大内心无法说出。强烈的情感、生命的历程只有用文学才能表达出来,与世界上所有喜欢文学的人交流。鲁迅之所以被崇拜,正因为他以文学为载体,留下精神的财富,这是其他无法比的。文学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快乐,给心灵带来安慰。”


(墨白)

“一个写书的人希望别人了解自己,写书是一种诉说。”关于写作,作家肖克凡这样说道。同时,他认为作家还肩负着一项义不容辞的使命:“作为写作者有责任,把他生活所在的城市不遗余力地记录下来,流失和遗忘是可惜的,前人充满魅力的生活不再有了,不能让它流失。”因而他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写天津题材,这座在过去一百多年间汇聚了各种中西文化,也同样复杂与冲突、形成“怪异的文化现象”的城市,“这些是历史文献资料不记录的,作为作家,我就要去记录它们”,抗拒遗忘与消逝。


(肖克凡)

初衷不改与作家的本色

讲述自己的写作之路,作家聂鑫森认为离不开自己在读书与写作上的持之以恒。他从小受到湘潭读书氛围的熏陶,当年虽是磨刀工,但“因为业余坚持学习、写作,精神生活变得优雅、书卷气。”他提到文字学家周有光在一篇文章里引述爱因斯坦对自己说过的一句话:“人之差异在业余”,回想自己命运的改变,他深深地认同这句话。他说“现在,我们除了头发白了,为文学写作的心没有老。”

(聂鑫森)

这种坚守也体现在作家们的文学创新探索上。在介绍作家墨白的时候野莽先生说:“他在中国是个例外。20世纪80年代国内曾出现过先锋派,比如刘索拉、莫言、王安忆、余华苏童等等,但他们都没有坚持下来,后来都回归到传统的道路。而墨白坚持了下来,尽管只有少数人能理解他、读懂他的作品。”野莽先生的《少年与鼠》同样也很“另类”,它讲述了一位少年与一只老鼠之间顽强而残酷的较量。他说:“年轻时对读者会迎合,希望书卖得更好。但现在我更愿在茫茫读者之中遇到真正的知音。”

(野莽)

在当今影视与新媒体浪潮的冲击下,这种坚守纯文学写作的态度难能可贵。在回答读者的提问“《神木》被改编成电影后,您的写作有没有受到影响、往电影靠拢,您怎么看待电影编剧与小说创作之间的关系”时,作家刘庆邦回答说:“文学肯定是电影的源头。文学是原创性、是母体性的......每一个作家都不排斥自己的小说被拍成电影,覆盖面更大。作家都希望拍。但写不一定冲着电影去......但作为我个人,从不考虑,这是不可以的,因为小说与电影、电视剧是不同门类,小说是心灵化,只能通过文学传达,电影是画面的、直观化的,很难表现心灵,我不但不靠甚至很警惕,要按小说自己的规律写。”

(刘庆邦)

(本文编辑 孟冬)

作者:文讯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