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编按】细致写实的图片,典雅质朴的版式,精美的印刷,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这是商务印书馆博物图书普遍特质。在6-7月书店主题陈列大赛中,“博物之旅,万物有灵——商务印书馆博物图书推荐”主题吸引了全国数十家新华书店参与。百道网采访了商务印书馆余节弘、杜非、张棽三位负责编辑,请他们讲讲博物与书的趣事。
你能想象这是大约200年前的自然学者的手绘图吗?
国外博物经典:发现寻常中的不寻常
译作里最为大众所知的是“自然文库”系列。自然文库系列以博物新知、博物经典为主,促使人们思考人和自然的关系。2014年推出第一辑4本,分别为《一平方英寸的寂静》《种子的故事》《鲜花帝国》《看不见的森林》。
《一平方英寸的寂静》的主题是噪声污染,大自然的寂静是美国消失最快的资源,作者戈登·汉普顿是曾获美国艾美奖声音暨音响类个人成就奖的声音生态学家。他希望在它们消失之前,完整地录制并保存这些丰富多样的声音,于是驾车从西到东横越美国大陆,背着录音器材和测量音量的分贝计,聆听、记录、保存大自然的声音。这本书之所以大受欢迎,除了题材新颖,还因为它触及了中国当下的状况,经济高速发展,整个社会处于焦虑、焦躁的情绪中,这本书契合了现代人对大自然的寂静的需求。而且作者文笔优美,很多段落可以进行朗诵。
《种子的故事》为英国《新科学人》杂志推选为年度最佳科普图书,讲述种子令人惊叹的演化历程,展示种子改造人类生活的巨大力量。作者从种子的起源谈起,探看种子们如何散播各处,如何展现生命特性。
《鲜花帝国》的书写对象是我们日常消费的花朵,当审美的对象——鲜花变成商品后,它的商业运作机制是怎样的?作者追随育种者、遗传学家、种植者和供应商的脚步,亲眼目睹他们创造、生产和销售花卉,这些花的花形更大、色彩更艳、茎杆更强韧,远非自然之力可以生成。为了保证鲜花的质量,从育种开始,鲜花生长的各个环节都与化学品相伴,这些化学品可以防止病虫害,可以保证鲜花在运输的过程中花瓣不易脱落。《鲜花帝国》深入探讨了自然与科技、情感与商业的交汇与相融,揭开鲜花贸易背后的惊人秘密。
六出花[左] 玫瑰[右]
《看不见的森林》是从特别小的物种联系到整个自然界。作者以一年的时间为主线,在每次的观测中,揭开藏森林一平方米地域里的秘密。通过这些观察,他织就了一个生物生态网,向人们解释了把最小的微生物和最大的哺乳动物联系起来的科学观点,并描述了延续数千年甚至数百万年的生态系统。
《看不见的森林》插图
地衣通过“投降者悖论”来主宰寒冬腊月。它们并不燃烧养分以求得温暖,而是让自己的生命节奏随着温度变化而涨落。地衣并不像动植物一样依赖于水。地衣体在潮湿天气里膨发,在空气干燥时瘪缩。植物在寒气来临时闭门不出,紧紧裹住细胞,直到春天逐渐哄诱它们出来。地衣细胞却睡得不沉,冬季只要天气稍稍放暖,它们就能快速恢复生机。——《看不见的森林》
面向青少年的自然教育,怎么观察自然?
面向青少年的图书主要是“自然观察系列”。这一系列主要从台湾引进,是台湾的自然观察者撰写的自然观察图书。通过这套书可以看到台湾的博物爱好者怎样做自然观察、怎样观察一个物种,为博物爱好者提供不同的观察视角,引导更多喜欢博物的人做出中国本土的自然观察作品。
这套书共有10本,目前出版了6本。其中,《爸妈必修的100堂自然课》是告诉父母怎么引导孩子在城市里发现自然。
《昆虫脸书》介绍了作者观察昆虫脸部特征的心得。每一种昆虫的脸型及表情都很特别,尤其加上一点想象力,马上变得生动有趣。作者用浅显易懂的文字,辅以每一种昆虫的脸部照片,引导读者进入昆虫的奇特世界。
天蛾家族的一员,换个角度就带给人们截然不同的感觉。图中的天蛾是不是在对您微笑?台湾产的长喙天蛾种类不少,就我自己的观察是它们嗅觉很好,夜间也可以精准发现花朵的位置。朋友问我,是否因为长喙天蛾在飞行时,从侧面看起来像只虾子,所以有个别名叫“天虾”?在我向研究蛾类的朋友求证后,认为那是穿凿附会的无稽之谈。——《昆虫脸书》
这样看也是萌萌的
本土原创:植物的文学之美
国内著作着重发掘国内优秀的博物作品。目前有文学性、知识性相结合的自然感悟系列。
去年最知名的是《时蔬小话》。这本书用浅显易懂的文字介绍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吃的蔬菜,从最初的形式到能够上餐桌为人所食用,中间所经历的过程。除了介绍蔬菜的基本起源以及分化过程外,还就蔬菜对应的人文典故、烹饪方法和博物记忆等方面做了介绍,风趣温暖。
元代对白菜鲜嫩的追求促成了新的栽培方式。栽培黄牙菜的方法已经不是简单的覆草保温和遮蔽阳光,而是使用大缸来扣盖。把白菜切去外部梗叶留取菜心,用粪土施肥,然后用大缸扣盖在白菜上,以土密封使得其完全在黑暗中生长,半月后即得可口的黄牙菜。(宋《吴式中馈录》)这种复杂的栽培方法,制约了这种可口蔬菜的生产。在明清之前,黄牙菜的生产仅仅是供给富人们的吃食,《本草纲目》中记载道:“燕京圃人又以马粪入窖壅培,不见风日,长出苗叶皆嫩黄色……谓之黄芽菜,豪家以为佳品。”然而在美味的黄牙菜面前,劳动人民想出了更为简便的办法。明清时期,一种在宋代便出现的菜心叶片无法伸展的包心白菜得到了人们的重视,菜农简化了黄牙菜的黄化过程,他们将白菜叶片包裹住里面的菜心,并用草绳扎起来,通过人工干预来使得白菜包球,利用外部厚实的叶片来遮光加温,如此通过栽培方法进行的改良和品种选择,包心菜在明清时期快速发展出了我们现在常吃的半结球和结球大白菜。——《时蔬小话》“百菜之主”大白菜
该系列今年推出了《桃之夭夭:花影间的曼妙旅程》和《野草离离:角落中的绿色诗篇》,这两本书把中国古典的文学诗歌和现代博物学结合起来,非常具有传统文化特色,详述了传统文化中花卉、野草的名字的由来,记录了她们在诗词歌赋里传递的悲喜忧伤,以及古人与她们情感交织的典故,兼具现代都市生活的情调和传统经典的美。
然而欧阳修却不似前人,将紫薇花看做风骚之物,他是眼看着清晨的紫薇花,掉落几枚委顿的花瓣,其中寂寞,似无人知,故而他将这花比作“静女”了——“亭亭紫薇花,向我如有意。高烟晚溟濛,清露晨点缀。岂无阳春月,所得时节异。静女不争宠,幽资如自喜。将期谁顾盼,独伴我憔悴。而我不疆饮,繁英行亦坠。相看两寂寞,孤咏聊自慰。”欧阳修的寂寞,与紫薇花的寂寞,都是恬淡,都是清幽,等闲不识,亦不足为人道,只独自消受就好。——《逃之夭夭》
《草木缘情》在各大好书榜中榜上有名,入选“2015中国好书”。它描绘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图书很多,但很少有人把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作为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这本书把植物学与文学结合起来,还原几千年来文人笔下的植物原貌,解析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名称与寓意的植物面貌,并找出植物引进中国的脉络。
这本书的作者是植物学教授,喜欢中国古典文学,在几十年的研究中,他搜集了大量资料,进行了辨证、辨伪、分析、统计等等一系列工作,完成了这本书,被公认为是这个主题迄今为止质量最好、学术价值最高的一本著作。
作者的写法并不晦涩,图文结合,具有一定的可读性。更难得的是,著名设计师陆智昌设计了这本书,使它趋于完美。
白杨是平民百姓“封树”的选择
中国自古即有堆土为坟、植树为饰的传统,在先人墓地种植“封树”。王公贵族种的封树大都是松树或柏树,而一般平民百姓则栽植白杨。白杨树形高大挺直,分布于东北、西北,极易繁殖。古人形容白杨:“其种易成,叶尖圆如杏。枝颇劲,微风来则叶皆动,其声萧瑟,殊悲惨凄号。”乡间坟场的白杨鳞次栉比,远望萧萧森森,秋风一起,白杨叶变黄掉落,入冬后全株仿佛枯死,状至凄凉,称为“枯杨”,因此古诗有“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的句子。文人常以白杨形容悲凄景物,或暗示死亡及坟地等意,如《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白居易《过高将军墓》:“门客空将感恩泪,白杨风里一沾巾。”
章回小说描写坟场,也多以白杨点缀,如《水浒传》第四十六回的翠屏山有一段:“漫漫青草,满目尽是荒坟;袅袅白杨,回首多应乱冢。”和前述词句的凄凉气氛相似。——《草木缘情》
博物画册:还原西方博物学历史的演变
西方博物画的风格主要是还原性,通过绘画还原世界原本真实的样貌。画册出版的核心是原汁原味,把博物学历史上的经典作品中最精华的部分集结成册出版,从图片到翻译做到保持经典书原有的特色,原汁原味地呈献给读者。让读者可以在一本书中看到,随着时间的演进,博物学著作的风格,包括画和文字的风格都在发生着演变。
这套书是分类别地展现博物出版的美学特点,已经出版的有《发现最美的鸟》和《发现最美的昆虫》,还会出版植物、兽类的博物画册以及专门针对天堂鸟的单行本图书。
《发现最美的昆虫》里收录了费迪南·鲍尔的画作。当时博物画的作者都是在野外现场作画,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记录下物种的特征,所以他自己设计了一套颜色编号,不同颜色用不同号码表示,这样的话,他在野外只要先用素描把物种的外形描绘下来,注好颜色编号就可以,回到室内再补充上色。他的编号系统中,只绿色就有200多个编号,红色有100多个编号。
德国自然主义学者、画家玛利亚·西比拉·梅里安的绘制对象为蝴蝶和其他昆虫,也包括蛇、青蛙和其他动物。在绘制蝴蝶和其他昆虫时,梅里安不仅画出了它们的成虫形态,也绘制了它们的幼虫和蛹的形态。同时,这些版画不仅描绘了动物本身,也描绘了它们赖以生存的植物。每张版画后均附有一段文字说明。
玛利亚·西比拉·梅里安的画作(《发现最美的昆虫》插图)
约翰·古尔德是英国的鸟类学家,也是鸟类画家,他的研究范围很广,作品覆盖了大洋洲澳大利亚到新几内亚,以及亚洲喜马拉雅地区,被誉为澳大利亚鸟类研究学之父。古尔德在他的鸟类绘画中都会标注每一种鸟类的尺寸大小、图片比例大小。
《发现最美的鸟》中收录了他的喜马拉雅鸟类图集,包括很多中国地区的有趣鸟类,比如红嘴蓝鹊、棕尾虹雉。他从猎人手中获得标本或食物后,按照实物画成画。他的博物画首次把喜马拉雅地区的鸟类介绍给英国科学界。
古尔德出生在1804年,他的作品发表的年代还没有照相机,人们通过标本、博物绘画以及书中对于它们习性的描述来认识物种,所以博物画和博物作品是当时生物学发展的核心所在。
《发现最美的鸟》插图
点击图片进入商务印书馆博物图书专题
(本文编辑 思敏)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