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唐俊荣:香港三联书店曾经的大秘书 ——忆程乃珊

作者:唐俊荣   2016年06月21日   来源:百道网·唐俊荣专栏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网·唐俊荣专栏上海一直是都市文学的富矿,中国不少现代当代作家留下了许多辉煌篇章。远的有张爱玲、茅盾、周而复,近的有王安忆、孙甘露、王小鹰、金宇澄……但是他们都不能代替程乃珊的钟情、专一,和那种委婉精巧、雅俗咸宜的叙事风格。是程乃珊把海派文化推向了经典。

《上海爱情故事》
点击图书封面可在三大网店购买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作者:程乃珊 著
出版时间:2014年06月

在我面前的书桌上摆着《上海爱情故事》,这是程乃珊中篇小说第一次结集出版,其中收录了《蓝屋》《女儿经》《丁香别墅》三个代表作。此书是湖南文艺出版社2014年为纪念程乃珊女士逝世一周年特别推出的纪念版。转眼又过去两年了,今年是程乃珊女士逝世三周年也是她的诞辰七十周年纪念,此刻我又一次翻阅此书,不禁泛起深深的追思。

筹备了一年多的香港湖南书展于1992年6月24日至7月3日在香港三联书店二楼展厅开展。这是湖南出版界第一次在海外的大规模书展,展出的品种达1500多种,省里对此次书展特别重视,组织了一个18人的参展团赴港。

参展团到达香港的第二天就去拜会东道主三联书店的总经理赵斌。赵斌先生原是上海教育出版社社长,来香港履新不久,他现在的身份是香港联合出版集团副总裁兼三联书店总经理。当时的三联书店座落在中环域多利皇后街九号。当我们来到三楼总经理室门口时,只见门外左角一个小写字间里一位戴着眼镜风度优雅的中年女士连忙站起来“是湖南的客人吧,总经理正在恭候各位”。不料我们参展团中的湖南文艺出版社社长、作家肖建国,走上前去握着那位女士的手说:“乃珊,怎么是你呢”,并转过身来向我们介绍“这位是著名作家程乃珊”(他们是在前几年一次笔会认识的)。程乃珊立即掏出名片分发给我们,只见上面的职务印着:总经理秘书。

程乃珊是我最喜欢的当代中国优秀女作家,从1979年第一次发表处女作《妈妈教唱的歌》之后,我一直在追踪阅读她的作品,像《蓝屋》《穷街》《女儿经》我都读过。想不到今天在这里不期而遇,真是大喜过望。

书展开幕后我陪她去看过我们的书展,以后的几天几乎天天见面,我打听过她的新作,她也问过湖南的出版情况。不过也不敢多聊,香港的秘书也是打工者,有严格的职业操守,他们都是谨言慎行,不像内地秘书号称“二号首长”,其权力往往大于“一号”。不过乃珊的打工纯粹是为了获得创作需要的社会经历,而不是只为生计。其实,乃珊选择三联书店作为入港首站实在太正确了,三联书店的店风店格和文化氛围,最适合她从上海到香港的过渡。况且她的东家赵斌先生也是刚来不久的上海人,有共同的语言,配合一定默契。

程乃珊出身于名门望族,祖父是著名银行家,一直是香港中国银行的高官,退休后还挂着顾问头銜。她的父母都是解放前的老牌大学毕业生,有音乐、文学素养,英语造诣更高。乃珊出生在这样的家庭有着先天的贵族气质,可是她又长期生活在里弄之中,特别是二十多年的教书生涯使她深深地扎根于草根之中。因此贵族遗风与平民胸怀构成了她创作上的独特风格:既能写上流社会的风花雪月,也能写里弄深处的柴米油盐;既能写十里洋场的风云变幻,也能写平民百姓的喜怒哀乐。我第一次读她的《蓝屋》和《穷街》就深有这种感触。

乃珊出生于上海(跟她同年出生的上海名人还有陈逸飞和余秋雨,乃珊曾幽黙地说这是强与名人拉关系),两岁时举家迁往香港,她在那里度过了金色童年。十岁时又全家回到上海,一呆就是三十五年。她在这里完成了人生的大部分课程:求学、就业、结婚、生子,从职业教师到专业作家,可是她的香港情结始终难以释怀。特别是1986年她第一次重返香港,陌生之余更显几分亲切。用她自己的话说:她感觉到它像初恋情人一样,显示出一抹含情乃至挑逗的微笑。三个月的逗留催化了她的思港之情。终于下定决心于1990年独自一人迁往香港,先是客居后是定居。

回到童年的记忆当然是惬意的,但是也应该说是她最困难的时候。白天要照常上班,写作只能是那点挤出来的微不足道的业余时间。她的住地离公司很远,上下班途中要花费两三个钟头,常常是在上下班的轮渡上还在赶写几家报刊专栏稿件。有一次匆忙中把头天晚上写好的几千字稿子落在了轮船上。无独有偶,几年后她和朋友去珠海度假,又把四万多字的手稿遗忘在的士上。那时没有电脑备份,都是手写稿,你看有多惨!

书展后我回到长沙,写了一篇反映乃珊女士香港生存状态的小稿,刊发在《长沙晚报》星期天特刊的头版。当我把样报和她在书展上的照片寄给她时,她回信说她己经离开三联书店了,现就职于一家跨国公司。我只知道这是一家闻名于世的化妆品公司,但是乃珊说它也是一家具有相当规模的国际影视公司,她的头衔是高级顾问,具体工作是影视和广告策划。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她穿梭于沪港两地,一方面尝试研究沪港两地经济、社会、文化、民俗的差异,写一些短小精干、探幽发微的随笔,供给报刊专栏;另一方面继续深入广泛开拓上海题材写一些纪实性散文。

这个时期应该说是她最为欢快的时候,一是有着广泛的创作题材,二是有众多的报刊和出版社热情约稿,三是最重要的能够照顾上海的家。乃珊曾经在很多场合和作品中宣称“我明白我是属于上海的”。如今往来于沪港之间,鱼和熊掌兼得,多好哬!她的又一轮创作旺季扑面而来,不仅短篇中篇长篇喷薄而出,而且报刊专栏也越来越多。像《双城之恋》《上海探戈》《上海罗曼史》《海上萨克斯风》《上海女人》《上海先生》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上海一直是都市文学的富矿,中国不少现代当代作家留下了许多辉煌篇章。远的有张爱玲、茅盾、周而复,近的有王安忆、孙甘露、王小鹰、金宇澄……但是他们都不能代替程乃珊的钟情、专一,和那种委婉精巧、雅俗咸宜的叙事风格。是程乃珊把海派文化推向了经典。

我退休之后接触报刊信息少了,很少看到乃珊新作,尤其遗憾的是我一直没看过她的翻译作品。她学的是英语专业,教过二十多年英语,家庭英语环境又好,况且中国文学功底深厚,她一定是位优秀译家。不幸的是2013年我偶然在《上海文学》上看到赵丽宏的文章,才惊悉乃珊因患白血病已于这年的四月在上海逝世,享年67岁。 巨星陨落,文坛同悲。唯有她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丰厚的文学遗产将永远载入史册!

作者:唐俊荣

来源:百道网·唐俊荣专栏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