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第22届香港书展,20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开幕。在众多名作家中,一位文坛“新星”吸引了最多人的注意,那就是亲自执笔,推出个人首部文学作品《窗里窗外》的影后林青霞。本周六,她将携新书在香港书展上举行首场公开演讲。而为此书作序的香港作家马家辉日前撰文,提前透露了新书的诸多内幕。
马家辉介绍,早在18年前就曾有出版社联络过林青霞出书。“当时负责这项企划个案的好编辑亦是好作家,他认定林青霞在华人影坛是"美丽的代名词",所以打算从一个较高的审美视域而不仅仅是"从影回忆录"类的八卦猎奇角度去理解、诠释她的生命经验,书内文章由林青霞亲撰最好,由专人代理亦行。然而其后基于这样或那样的理由,企划中止,个案暂停;林青霞的出书一搁就是18年。”虽然迟到了18年,但在马家辉的心目中,即将首发的《窗里窗外》确实是一本“超越了当初构思理想的书”,理由是“林青霞在过去18年积累了更曲折深厚的生命经验,先为人妻、再为人母、影坛暂别、父母离世……18年间她饱尝了人生路上而不仅仅是舞台布景的风云色变,她拥有了源于血肉的剧本、出于肺腑的台词、责无旁贷的戏份。尤其关键的是,林青霞选择了提笔细述如此种种苍凉和愉悦,又选择了用散文形式而非许多人期待的自传去忆记昔日的高亢与灰沉,于是,读者有幸如在实景现场般透过文章跟她同喜同悲,在由方块字筑起的舞台上,遂出现了一个灵气流转的林青霞。”
《窗里窗外》收录了40多篇长短不一的散文,按主题大致分为三类:怀人忆旧、影坛细说、当下感慨。
而所有这些文章的起点就是写于2004年11月的《沧海一声笑》。马家辉回忆,那是林青霞为了纪念患癌病逝的黄沾而撰写的第一篇散文。“那是我代表香港《明报》向她约的稿子,我之所以敢提出邀约,是缘于某个夜里我们在施南生家中聊天,她谈及曾有一段日子每当从台北返港,车子走在大屿山的笔直公路上,她望向窗外的天空与灯火,心情顿然舒畅,因为她在台北悉心照顾父母亲,常须面对医院里的生老病死的低沉气氛,情绪难免郁结哀伤,心头眉头皆压抑得紧……静静聆听林青霞对于景物和心情的细致描述,忍不住暗暗对自己说,她能写。于是后来我便拨出了邀稿的电话;于是后来便有了第一篇、第二篇、第三篇;于是后来林青霞很明显已经欲罢不能,这才有了后来的《窗里窗外》。”
马家辉透露,头回当作家,林青霞其实并不自信,在自序中,她曾提到“当初如果知道他不改我的文字,我一定没胆子公开,那么我的文章就只能放在书房的抽屉里了”,因而她对写作也异常认真,“曾有许多个凌晨深夜,我听见传真机呜呜响声吵醒,不必查看即猜得到是她传来的稿子;第二个晚上,又是凌晨深夜,稿子又来了,原来是修订版;再来往往又有第三版、第四版,林青霞总是小心翼翼地对待自己写出的每个字词,好坏美丑,她都尽了力去承担。”她的成稿由此获得了专业作家的好评,“在她初次发表文章之后,我遇见董桥,他瞪大眼睛问我,"林青霞写得相当好!是她自己写的吗?有人代笔吗?有人替她改吗?"我一边笑着摇头,若知此事,林青霞应能多点自信……”
来源:北京青年报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