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高等院校声乐课中练声曲选用基本上是声乐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课时、人才培养方案等因素来选用安排。高校教师们只有在声乐演唱和教学中,恪守终身学习的原则,才能教学相长、不断进步。
《声乐教学练声曲选》
点击图书封面可在三大网店购买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刘临洪
出版时间:2016年04月
刘临洪,中国音乐教育协会会员,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评员。曾被评为贵州省优秀大学毕业生,以全年级第一名成绩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师从旅德华人女高音歌唱家逯惠娟教授,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师从歌唱家侯莲娜教授。
内容介绍高等院校声乐课中练声曲选用基本上是声乐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课时、人才培养方案等因素来选用安排。高校教师们只有在声乐演唱和教学中,恪守终身学习的原则,才能教学相长、不断进步。
精选文摘
序
我一直认为,在所有关于声乐的知识和技能中,练声是最值得反复推敲和研究的一个问题。练声品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歌唱品质,折射出一位声乐教师教学的品质。
为何练声?怎样科学有效地练声?如何选择适合每一位学生声音特点的练声曲?歌唱中有哪些呼吸方式需要训练?如何将练声和歌曲演唱有效结合在一起?有哪些发声感觉需要巩固等等问题都应该成为每位声乐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思考的问题。练声的意义究竟何在?就是巩固良好的歌唱状态,优化嗓音。练声作为声乐的基本训练手段,歌唱的大部分技能技巧就是从中获得的,这些技能技巧中呼吸和发声的技巧最为重要,必须是在无数次发声的反复练习中逐渐获得。
呼吸和发声二者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绝大多数的声乐训练中是将二者结合进行的,有“连音”、“顿音”、“无声”、“连顿结合”、“持久性”的呼吸训练,也有“音阶”、“音程”、“分解和弦”的发声练习,训练和练习方式看似好像很丰富多元,其实很多声乐老师往往在运用过程中会让练声陷入枯燥和单一,造成练声和歌曲演唱脱节,不能完整而较好地表现歌曲,衔接处理并表达歌曲风格。造成这些问题的最大原因是:第一、教师们对科学练声的理解有局限;第二、接触到的科学练声方式和途径较少;第三、部分声乐教师缺乏系统科学的有关练声的知识体系;第四、声乐课堂练声流于形式,有很大的随意性;第五、声乐教师掌握的练声曲目狭窄有限。
高等院校声乐课中练声曲选用基本上是声乐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课时、人才培养方案等因素来选用安排,随着艺术院校声乐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学生层次水平的参差不齐、教师教学能力的差异、声乐小组课的开设、声乐课时的有限等矛盾的不断凸显,学生的练声和演唱能力严重脱节,出现许多教学上的矛盾和问题,现实的教学实践中需要一本系统规范的发声练习曲集变得尤为重要,这就是做此书的初衷。高校教师们只有在声乐演唱和教学中,恪守终身学习的原则,才能教学相长、不断进步。本书在编写过程中难免有疏漏,恳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2015年9月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