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社科书店:做1%的书店——只认真地经营10%的专业书

作者:孟冬   2016年04月25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三十多年过去了,社科书店经历了自己的低谷和困难,四次搬迁,二次开业,对一家实体书店实属不易,不久前的二次开业更让陪伴书店发展成长的新老读者再次齐聚,百道网也由此采访了书店的顾问王磊老师。请他谈谈新店与旧店间的不同。

不久前,社科书店在东城区贡院东街新址开业。这次开张被说成二次创业,这得回顾一下社科书店的历史。八十年代初期,社科书店创办于建国门大街29号(即现在全国妇联驻地)。在当时只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门口一个小小的读者服务部,专卖社科学术书及核心期刊。作为书店发展的亲历者之一、也是目前书店顾问的王磊为我们回忆了书店的发展历史。原来这35年间,书店已经搬了四次家,经历过辉煌也陷入过低谷。他说,那时候小书店常到北京大学售书,去的次数多了,还一度成为北大三角地的一道风景。当时的北大三角地,是新思想传播的策源地,学生看书买书的风气都很浓厚。但露天售书最怕遇到下雨,一旦下雨他们就只能把用来放书的木板房的门打开,把书摆在屋子里卖。但木板房没有标识,很少有人知道店里面在卖书,后来有好事者贴了一张纸在门上,上面写着“社科书店”四个字。从此,“社科书店”的叫法就沿袭下来。

1984年原址拆迁,书店第一次搬迁。在中国社科院的支持下,书店搬到了位于东单以东的长安街旁,起名为中国社会科学书店,后注册才更名为北京社科书店。这家书店曾经影响了很多学者和学子,还有许多大家的题词墨宝挂在书店的墙上,哪怕是现在,很多学者还经常说起在书店的往事。那时候他们还很年轻,一到礼拜天,骑着自行车来社科书店找书、看书、买书。当时社科书店还以它经常性的专题、主题性图书展销吸引来自四面八方的读者,比如几家边疆出版社联合举办的“边疆人民社精品书展”,就让读者认识了云、贵、川、甘、青、新、蒙等地人民社的出版物;而四川人民版的“走向未来丛书” 、贵州人民版的《山坳上的中国》以及我社版的“美学译文丛书”、“外国伦理学名著译丛”、 “国外经济管理名著丛书”等都是当时的学术畅销书。

后来长安街改造,书店再次搬迁,搬进了建国门内中国社科院科研大楼一层。搬迁带来的动荡并没有妨碍书店的发展,在精心策划下,书店依托社科院学者举办学术沙龙,很多学者都来书店做过讲座。王磊回忆说,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书店开读者大会,来的人都坐满了一屋子,其中还有三位中国社科院的副院长,好几位荣誉学部委员和学部委员。但他们来书店都是以读者身份,没有官衔和职位。光明日报的记者当时非常感慨,写了一篇“小书店来了大读者”的专题报道,由此可见当时书店的影响。王磊告诉我们,讲书店的历史不能不提它曾经的掌门人黄德志老师,她从中社科出版社的资深编辑到书店经营者,一干就是18年,对书店的发展起到功不可没的影响。百道网将另文对黄德志进行深度报道。

这次书店二次创业,主办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下了大力气,做了大投资,社长兼总编辑赵剑英不仅对书店改造装修大力支持,还亲自关心过问书店的装修进度,王磊风趣地说,“大老板”的大动作为书店带来了大变化。在本文中,作为书店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人,在王磊的谈话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书店的变化。


新址:贡院东街甲3号

百道网:您觉得新店跟之前的老店相比,最大的区别在哪儿?

王磊:如果说老店与新店有什么区别,那就是在卖书的共同之处外,新店更是具有人文色彩的文化交流场所,更接近于具有社会公器作用的书坊和书馆。新社科书店在努力为广大的读者和学者营造一个名副其实的“学者家园,精神驿站”。

原来的书店规模不大,里外两间屋子,几排堆满了书的书桌和塞满了书的贴墙书架,走进去满眼是书,若不是里间那张用于举行沙龙活动的大桌,原来的书店更像是堆满杂书的书房。人在书店看书,真可以用局促来形容。而新店充满了设计感与人文色彩,与传统意义上的实体书店有了很大区别。在新的时代,书店的主办者和经营者赋予了书店新的特色。尤其在阅读环境和文化氛围的营造上下足了功夫,俨然跟上了潮流趋势。一进门,迎面设计的“阳光读廊”就给人耳目一新愿意坐坐的感受,一层店中的六组“中透书墙”的设计不仅给人以结构的力量感,中间留出的“中”字透视书格也增加了书墙密集中的通透舒朗感。

百道网:新店设计中对活动功能与营造读者看书阅读的氛围是如何考虑的?

王磊:我们曾在老书店举办过很多学者沙龙,但空间的确有限,过于简陋,有时难免尴尬。现在新书店的环境好很多,在设计地下层的时候,主要考虑的是活动功能。楼下的中央空了出来,书架在四壁,中间仍沿用那张开过许多次沙龙活动的大桌子,读者既可以坐在那儿看书、聊天,还可举办沙龙讲座活动,坐上个三、四十人都可以。为了营造一种学者文人“围炉夜话”的氛围,我们特意作了一个壁炉的设计,放上灯光LOGO,很温馨愉悦。

很多读者注意到,新店还有一个与其他书店都不同的地方,就是书架两侧的边框和地下层顶的工字梁上挂了200多幅社科院大师级学者和国外著名学者的照片,我们开玩笑说这独特的一景叫“百者上墙”。这恰好是社科书店的独特地理位置和它的定位决定的。这几天来书店浏览的读者,尤其是社科院读者,都会在店里驻足观看。还有读者要求买走维特根斯坦和罗素的肖像照片。

学术氛围不只是体现在图书品种上,我们也想做一些书店自己的衍生产品,包括学术讲座、研讨和学术沙龙等。除此之外,我们也会考虑做一些能促进学术与文化交流的文创产品,当然这也得根据读者的特点来定,比如咖啡、茶是学者不可缺的,那我们就会做好这方面的服务工作,将来也会逐渐完善。总之,给读者学者创造一个好的阅读环境是新社科书店要考虑的。

“百者上墙”

“中透书墙”


“阳光读廊”

百道网:社科书店如何选书?除了本版书和联营的图书之外,新店的品种是否会和以前有所不同?

王磊:现在书店里陈列的书都是原来的图书,除了已有的我社和其他主要几家出版社的学术图书品种外,我们还会多与一些优秀出版社合作,多选些好书,精选具有代表性的人文社科学术精品,丰富书店的图书品种。书店除了要有好环境,更要有好书,这是书店的核心功能,离了好书,一切都将失去意义。

百道网:社科书店作为一家定位学人读者的书店,没有大众畅销书的拉动,会否经营起来会比较“高冷”?

王磊:社科书店的畅销榜单和一般大众书店的畅销榜单会不同。社会上的畅销书不是社科书店的主营产品,在别的书店畅销的书不一定是社科书店销得好的书,因为读者定位不同。到这个店的读者以学人居多。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当99%的书店都去经营90%的大众书时,1%的书店只认真地经营10%的专业书,就有生存空间。坚守这1%的专业学术阵地,只要有10%的读者需要就一定有特色。当然这是理想。因为我们背靠中国社科院,所以书店的属性更大程度上是偏向人文学术。社科书店之所以经年累月办下来,就是因为坚持了这个特色,而不是走其他大众书店的路。除了学术书外,社科院还有好几十种核心期刊都在书店陈列,这些刊物和书籍构成了书店独特的学术气象。

书店新址开业当天,中国社科院的两位副院长亲临现场,他们都是研究员,还是智库学者,而前来书店的也有好几位荣誉学部委员,学部委员也来了不少,还有很多研究所掌门人、学术带头人。可以说,全国几乎没有哪家书店能同时云集这么多知名大学者,这些学者可是随便去任何一个地方都了不得的,他们与书店挂在墙上的众多中外学者一起构成社科书店最独特的气质。

右起:蔡昉副院长、赵剑英社长及老读者代表卓新平、武寅为书店新址揭牌

读者老友相见分外高兴

学部委员卓新平为书店题词

百道网:您提到,社科书店就像中国社科院这艘航母旁边的一艘小船、加油站,小书店里的大学者是社科书店的一道特别风景,那将来社科书店将怎样面向更多的普通读者呢?

王磊:书店作为社会公器的另一大功能就是传播。我们想一方面通过媒体来实现,再就是通过定期举办沙龙向更多的读者传播。社科书店的沙龙叫贡院沙龙,因为书店比邻的就是贡院东街,贡院在古时候是翰林学习的地方,代表了古时候的知识阶层,因此它是一个很有文化底蕴的地方。加上社科院的学者就是贡院沙龙的强大后盾,因此我们想把书店二次创业作为新的契机,新的起点,让学术活动丰富起来的同时,也让更多的读者不仅仅知道社科书店,最重要的是从学术沙龙的形式中爱上读书。我们希望也能把社科书店做成人文学术的一道风景。让读者“从这里走进中国社会科学”,书店的责任就是要搭建好读者与学者之间的桥梁。

作者:孟冬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