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经济规模翻两番,退货率反下降——这家出版社是如何做到的?

作者:令嘉 陈大猷   2016年04月02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如果说过去十年,市场化转型为出版社赢来生气。那么未来五到十年,它在新一轮数字化转型中已经迈出的步伐又将踏上什么样的新台阶呢?在对上海译文出版社韩卫东社长的专访中,我们抓住了几个关键词,勾织出上海译文社十年来转型发展的经纬以及未来五至十年可以预见的走势。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党委委员、上海译文出版社社长 党委书记  韩卫东

作为一家面向市场的大众市场读物出版商,缺乏垄断性的教材资源,上海译文出版社却在过去的十年中,步步为营,经济规模翻两番,出版物销售总码洋达到3.4亿元,退货率却比十年前还有所降低,重版率接近70%。

上海译文社社长韩卫东在接受百道网的专访中说,将来的译文出版社不是要块头大,而是要能力强,这样才能永远立于不倒之地。

回到十年前(2006年),上海译文社开始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化运作,推行全员竞争上岗、以岗定薪、一岗一薪的企业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方案,废除了事业单位的工资、岗位和用人制度。实施当年,主要编辑部门实现扭亏为盈,管理和生产服务部门工作效率显著提高,人浮于事、损公肥私和管理松懈的问题迅速改观。通过竞聘让年轻干部挑大梁,实现员工培养福利化。译文社员工全面实现新老交替,选拔出的中层管理人员当时都是三十出头的年轻人。

如果说过去十年,市场化转型为出版社赢来生气。那么未来五到十年,它在新一轮数字化转型中已经迈出的步伐又将踏上什么样的新台阶呢?在对上海译文出版社韩卫东社长的专访中,我们抓住了几个关键词:市场营销、品牌宣传、退货率、数字化。正是这些关键词,勾织出上海译文社十年来转型发展的经纬以及未来五年可以预见的走势。上海译文社在数字化领域的发展经验,我们已于昨日发专文分享。本文将着墨于韩卫东社长关于上海译文出版社在纸质图书出版中保障双效并举的经验之谈。

百道网:看一家出版社的发展,如果把时间线拉长到十年的话,应该是看得很清楚了。上海译文出版社这十年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

韩卫东: 2006年,上海译文社有7000多万的发货码洋,退货大概2500多万,实际净发5200多万。2015年1-10月份,我们的发货已达到2.43亿,退货也只有2000万左右。此外,2008-2010年期间,上海译文社建社初期的老员工基本退休完毕,一批年轻的员工开始挑大梁。在出版社队伍新老交替的过程中,我们的出版业务还在不断地实现增长。

译文社之所以没有在换挡之后受到影响,一方面是因为译文社的传承性积累非常好,整个编辑队伍充满着朝气与活力,他们的成长就意味着出版社的成长;另一方面,译文社多年前就开始从传统事业单位向市场化转型,早已变成了一个能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实行先进管理理念的出版企业。

另外,在市场营销方面,我们也投入了大量精力。译文社经过多年努力,成果明显,品牌突出,质量上佳,口碑很好。每年上海市出版社的社会效益评估中,译文社基本都是数一数二的。除了良好的口碑和具有吸引力的内容,翻译质量、图书装帧、阅读体验都变成了我们自觉的追求。

百道网:上海译文社是一个大众图书出版社,没有垄断性的教材资源,是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呢?

韩卫东:必须面对市场。前十年,我们实际上是走了一条向市场化转型的路子,出版社的整个运作方式和发展战略都发生了变化。过去十年,我们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品牌塑造上面,从发展战略角度来考虑如何塑造品牌,推进出版社发展。我们围绕“三个专(专门、专注、专长)”的品牌化战略,着力塑造译文社的品牌。同时,我们也非常重视品牌的宣传,在市场竞争中努力释放译文社专业化的长处,通过实现读者群中的良好口碑从而获得销售的持续性增长。

大家都认为出版社的核心应该是编辑,我认为这个观点既对也不对。在出版的行当中,编辑肯定是核心创造力,但是光有编辑还不行,涵盖印刷、采购、版权、管理等才叫出版社,没有这些东西的话只是个工作室。出版社是大规模从事出版业务活动的机构,那么出版过程中的大生产管理各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一本书在市场最需要它的时候出不来,有的是编辑的原因,有的是管理部门的原因,很多因素制约着出版社的发展。如果要改变这个被动的局面,那么就要按照市场的需求,一切以营销作为龙头来做。

百道网:译文社多年来的退货量很稳定,发货在不断增长,退货率却逐年下降,其中的秘诀在哪儿呢? 

韩卫东:退货率下降的秘密来自于图书产品结构,表现为重版书的比例越来越高,这样退货当然就少了。商务印书馆为什么效益好,就是因为重版率非常高;教育出版社也是如此,教材每年反复使用。提高重版率的秘诀有两个。第一,提高图书质量,分析市场需求,做大量生命周期长一点的图书,并辅以精准有效的市场运作。同一本书,在甲出版社出版,结果默默无闻;在乙出版社出版,可能就影响很大。第二,注重图书品牌的维护和积累。很多出版社做了新书就扔掉,开始做其他的图书了。译文社相当一部分编辑的精力都放在老书的维护上,编辑会根据市场的不同需求,开发同一本书的不同版本,或者到了一定时机,将老书更换封面,展开新的营销推广活动。通过各个方面的工作让一本书的生命周期不断延长,这样的话,出版社压箱底的东西就会越来越多。对于每年图书的出版总量,我们是严格控制的。现在译文社每年的新书品种一般来说都不超过300种。目的就是为了保证质量,以及利于图书品牌的维护。

我们现在重版书的数量越来越多。从最初的100多种,增加到大概300-400种。按照这种策略逐年积累,整个的图书结构都能够发生变化。

百道网:上海译文社的产品线会往新的图书领域布局吗?

韩卫东:我们的产品类型基本上是文学类和社科类,还有一些语言学习类工具书。纪实类是从社科领域当中新发育出来的。这几年,我们新开发了少儿图书领域。我国少儿图书市场近几年增长很快,市场需求很大。原来译文社只是翻译一些少儿类型的图书产品,现在我们觉得少儿图书市场需要开拓,所以出版了一部分少儿图书,主要是针对较高年龄层的儿童读者群翻译的童话书。

目前,少儿图书领域的开发尚处于尝试阶段。国家已经开放二孩政策,童书市场需求将进一步扩大,我们会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加大对儿童图书领域的投入,这是“十三五”期间的潜在增长空间。

百道网:未来五到十年,上海译文社基本业务面会迎来较大的变化吗?

韩卫东:未来十年,对译文出版社来讲,主要侧重于补短板。译文出版社是一个综合性的翻译出版大社,从这个角度来说,十三五期间,我们的发展要跟这个地位相称。

第一,在选题开发上发力。要发动我们的编辑,突破现有的图书出版的一些条条框框,关注更大视野、更高层面的一些选题。像中信出版社选题的眼光和他们对社会主题的把握水平就比较高,我希望我们的编辑在这方面能够再提升一步,而且我觉得我们有这样的基础和相当的竞争能力。近来,我们做出了一些新的畅销书,比如,去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莫迪亚诺的两本作品和村上春树的《没有女人的男人》。这几年,我们不断优化选题,所以2015年我们的重版率能够达到55%以上,码洋估计也要接近60%了。如果把重新包装的新书也当做重版算进去的话,重版率就接近70%了。

第二,致力于一些基础性的文化建设工作。现在国家对文化的投入较多,对出版社来讲,可以对有价值的选题进行深入开发。比如学术性的选题,主要是政府采购,以及服务学术市场,虽然不能像畅销书一样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却有着长远价值。像这些方面,我们也要努力承担起我们的文化责任来。这是未来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第三,注重数字化的发展,这也是我们未来工具书转型的重要方面。目前《英汉大字典》第二版已经数字化,在第三版的编撰中,将突破原有纸质词典的框架,完全打造一个数字化产品,纸质版只作为一个附属产品存在。未来五年,上海译文社在基本业务上将完全转型为一个建立在数字化平台上的出版社。

(本文编辑:吴妮)

作者:令嘉 陈大猷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