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传统出版进入“半衰期”

作者:蒋庆   2011年01月13日   来源:成都商报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传统出版进入“半衰期”阅读电子书得习惯给钱了

  刚刚结束的北京图书订货会上,电子书成最大热点,成都商报记者为您调查电子出版现状,免费阅读时代或将过去

  在刚刚结束的北京图书订货会上,电子书成最大热点。贾平凹对成都商报记者坦言,虽然他不会上网,可别人告诉他,他的作品网上全有,但没有网站找他谈过授权的事情。贾平凹这次将新作《古炉》的数字版权授权给网易,此举招来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反弹,出版社表示当初签订出版合同中已经涵盖了电子版权,此事多少让贾平凹多少陷入一女二嫁的尴尬。

  与此同时,作家周国平和邓贤在书会上正式将作品数字版权卖给了中南出版集团,让对方全权负责数字出版事宜。周国平说,纸质书的内容在网上流传,作者却没有受益,对作者来说是损失,但传统作家也须顺应数字出版的大趋势。邓贤也说,“如果靠作家本人去维权,那他不可能再有精力去搞创作。”

  当出版进入本世纪第二个十年,数字出版已经风生水起成为一只无法忽视的力量。但中国混乱的数字出版却让作家、出版社很难赚到钱,大部分的作家在数字出版这一块的收入还是零。不少专家在书会上疾呼,规范数字出版,一旦这个目标达到,网上、电子书的免费阅读应该到终结的时候了,网上或阅读器看书,也该到谈稿费的时候了。

  尴尬篇

  可能不喜欢,但却无法阻挡

  其实和贾平凹一样,邓贤在签订作品数字版权授权现场时就表示,他对这一块儿可谓一窍不通,但他的作品在网上随意可以查阅到。不过,作家们都明白阅读的发展趋势,周国平就表示,数字阅读来了,可能要非常强势地占领市场,对纸质出版的冲击非常大,“所以我们这些靠纸质出版为生的人就人心惶惶,要找点逃亡之路。我不喜欢,但它不可阻挡,只能顺应它。”

  此前,作家们的作品在网上流传,但几乎都没有授权,包括贾平凹这次的小说《古炉》,在纸质书出版前上半部就出现在网上了,有人将在杂志连载的小说上半部扫描发布到网上,当然,花费4年时间,写坏了300只笔的贾平凹不会在这里拿到一分钱。

  而在另一方面,出版社也缺乏运作数字出版的能力,尽管大部分出版社都在与作者签订出版合同时将电子版权也加入进去,不过这主要是为了方便网络连载,同样也是免费的。

  就如纸张出现之后,阅读的载体从竹简变成纸一样,当数字技术和其终端不断成熟,传统以纸为阅读载体的出版物被取代也将是一个趋势。在北京图书订货会上,询问每一个作者或者出版人,没有人对这个趋势表示异议。根据开卷公司发布的2010年图书零售市场报告,实体图书的零售增幅较往年进一步收缩,仅为1.83%,创下新低,而在两三年前,这个增幅一般都在10%上下。但数字出版的增长幅度已经达到了50.7%。

  现状篇

  传统出版赚不到钱

  尽管数字出版看起来如此美妙,但成都商报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不但作者,出版单位也对数字出版保持着谨慎和犹豫的态度,推出畅销书《藏地密码》的读客图书负责人吴又说,《藏地密码》虽然实体书早就超过百万册,而作者何马还凭借此书跻身作家富豪榜,但在数字出版这一块,《藏地密码》还没有赚到钱。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的总裁陈昕指出,与纸质图书相比,数字图书非常容易大规模地复制,“世纪出版集团从来不敢将书大量放到PC上去,那样的话,会很容易全部被人家复制掉。”他表示,一本书一旦存在一个盗版版权,此书的销售收入很快将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大部分的作家和出版社在授权数字出版后,拿到的钱都不过是几百元或几千元,因为他们都不知道自己的作品到底下载了多少次,王跃文接受成都商报记者采访时说,他授权之后,每次询问,对方都表示下载次数很少。

  在栽跟头之后,一些出版社和作家为了保证不再出现钱没赚到,连版权也没有了的情况,目前在签订数字出版合同时,预付版税都是条款中一条必须列入的项目,一般知名作家的预付都在10万元以上,这样的话,就算数字出版方隐瞒了实际下载量,自己也不会颗粒无收。

  也有出版、发行单位自己尝试数字出版,在广告类图书方面比较有名的龙之媒负责人徐智明在三年前投入了几十万元在数字出版方面,但这几十万元很快就化成水了,没有盈利,“电子书好像没有我们这些草根的机会,那是大资本和大巨头的游戏。”他现在做的还是实体书。

  乱象篇

  各自为政群雄割据

  一个奇怪的现象是,虽然作者或出版单位在数字出版这块尴尬不已,但更多行业外的巨头却对数字出版这块蛋糕觊觎已久,以游戏起家的盛大推出了自己的电子书阅读器;淘宝网也在瞄准数字出版,他们推出淘花来吸引数字内容商家入驻;主要卖家电的京东也进入图书,他们这块的负责人石涛明确告诉成都商报记者,数字出版是他们未来明确的目标。亚马逊中国和苹果中国的内容合作负责人都是新近到位的,其电子书销售业务的规模化启动,应该也是为期不远。

  而通讯巨头在这一方面更是后发先至,据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内容总编傅晨舟介绍,他们的手机阅读基地项目,以免流量费的方式补贴阅读用户,在确保100%正版的前提下,已经和近百家内容提供商签约合作,图书入库超过15万册。虽然正式商用只有一年的时间,他们的月收入已经超过8000万元。

  但毫无疑问,中国电子书市场问题重重,涉足这个行业的单位太多了,做终端阅读器的也自己建内容平台,做内容的也开发阅读终端,而做平台的又无法通过水平整合形成规模,整个市场支离破碎。

  不但如此,事关各方核心利益的分成也不尽相同,由北京图书订货会组委会、百道新出版研究院主办的2011电子书产业峰会上,成都商报记者了解到,在电子书比较成熟的美国,销售方按三七开(出版方获得销售收入的70%)分成。而在中国,有的平台商和出版者之间采用四六分成,有的又是二八分成,一个成熟的规范还远没有形成。

  未来篇

  阅读免费或将成为过去

  据悉,美国80%的出版企业都已经投入了数字出版和电子书出版业务,他们的增长是136%。亚马逊最近宣布他们最近三个月的销售数字,传统纸质图书的销售和网络书店的比例为100:143,也就是销售100本纸质书,可以同期销售出去143本电子书。日本公布的数字是所有的纸质图书、纸质期刊销售都在下降。

  石涛在接受成都商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亚马逊本来是卖书的,因为没有阅读器而自己推出并占据市场,因而处于规则制定地位,这种情况在中国已不可能发生,企业已经失去了亚马逊当时的条件,他们希望中国能有政府部门出面来制定相关的规则。

  新闻出版总署科技与数字出版司数字出版处的王强副处长在2011电子书产业峰会上透露,总署正在考虑研究起草《数字出版内容平台暂行管理办法》,“就是说以后不是谁都可以建立平台的,因为现在这个平台太多、太散、太乱,我们需要做的工作就是让每个产业链上不同环节的企业做好自己的定位,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据透露,在数字出版的“十二五”发展规划里,要建成5到8家集书、报、刊和音像电子出版物为一体的海量图书内容投送平台。另据记者了解,近期,最高人民法院和公安部将出台一个追究刑事责任的法律意见,配合国务院打击网络盗版侵权的行动。

  中国台湾城邦出版集团CEO何飞鹏预测称,在中国台湾地区,传统出版的“半衰期”是到2015年,即5年内传统纸质版图书的市场份额就将下降到50%以下。在中国大陆地区,虽然对于这个“半衰期”的判断不一,但毫无疑问,阅读形式的改变已经逐步进行,在数字出版乱战期间可以享受到的免费阅读也将渐渐过渡到可持续的付费阅读模式。

作者:蒋庆

来源:成都商报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