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华夏审美风尚史》——在富贵与野逸之间

作者:季羡林,许明   2016年03月18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提要】《华夏审美风尚史》从一个侧面舒展出一幅哀婉动人、辉煌壮丽的中华民族审美风尚的历史长卷。丛书改变了以往的美学史写作方式,以大量翔实的资料细致地描述、全方位地扫描、立体地展示了中华民族审美精神的诞生、发展的历史。

《华夏审美风尚史(11卷本)》
点击图书封面可在三大网店购买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许明 主编
出版时间:2016年01月

《华夏审美风尚史》(11卷本)由季羡林担任顾问,许明担任主编,从一个侧面舒展出一幅哀婉动人、辉煌壮丽的中华民族审美风尚的历史长卷。丛书改变了以往的美学史写作方式,以大量翔实的资料细致地描述、全方位地扫描、立体地展示了中华民族审美精神的诞生、发展的历史,把美作为人类的审美活动进行全方位的历史描述。全书流畅豁达,意蕴深远,在较深的层次上再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采,是美学、美育研究和教育的案头常备书。

精彩书摘

宋代是绘画艺术的黄金时代。

中国上古历史上,画家也被称为“史”,《庄子·田子方》中“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的说法,便透出了这方面的消息。相对于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画史图形之史,不知属于什么类型?这倒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至少,“史”这一称谓,其初期的指向是多方而颇混沌的。但越到后来,画家的身份便越具体了。至于地位,却是相对卑下的,至少宋代以前是这样。颜之推《颜氏家训》卷下《杂艺篇第十九》曾说:

画绘之工,亦为妙矣;自古名士,或多能之……若官未通显,每被公私使令,亦为猥役。吴郡顾士端出身湘东国侍郎,后为镇南府刑狱参军,有子曰庭,西朝中书舍人,父子并有琴书之艺,尤妙丹青,常被元帝所使,每怀羞恨。彭城刘岳,橐之子也,仕为骠骑府管记、平氏县令,才学快士而画绝伦。后随武陵王入蜀,下牢之败,遂为陆护军画支江寺壁,与诸工巧杂处。向使三贤都不晓画,直运素业,岂见此耻乎?

看来,至少在魏晋南北朝时,画家每每被视为能工巧匠一类人物。颜之推所谓“素业”,当然是指“儒业”,儒业不光体现于明经学业,诗文之艺,也在其中,岂不见六经之中就有《诗经》!从这里,其实已可约略窥知后来画家为什么要追求绘画艺术的诗意化了,其中未尝不含有一点向高雅处攀升的意味。话还说回来,即使在唐代,画家的自我感觉还是不怎么好,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九引《国史》载述有道:

太宗与侍臣泛游春苑,池中有奇鸟,随波容与,上爱玩不已。召侍从之臣歌咏之,急召立本写貌。阁内传呼画师立本,立本时已为主爵郎中,奔走流汗,俯伏池侧,手挥丹素,目瞻坐宾,不胜愧赧。退戒其子曰:“吾少好读书属词,今独以丹青见知,躬厮役之务,辱莫大焉!尔宜深戒,勿习此艺。”

“躬厮役之务,辱莫大焉”的话,实在沉痛。宋代的统治者在这方面有别于前朝,恐怕与皇帝本人的兴趣有关。宋太宗“富艺多才”,先后于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和端拱元年(公元988年)两次搜访民间图画并建造藏画楼阁。真宗把绘画视为“高尚之士怡性之物”,仁宗“圣艺神奇,遇兴援笔,超逾庶品”,曾亲画《龙树菩萨》和《御马图》。神宗独钟情于李成、郭熙作品,以致光献太后“尽购李成画,贴成屏风”,他还修建景灵宫,征召全国画家绘制壁画、屏幛。至于徽宗赵佶,正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朕万几余暇,别无他好,惟好画耳。”其他喜画而兼擅画的皇亲贵戚,如赵令穰的山水小景,赵伯驹的花果翎毛,王诜的着色山水等,都是有宋画坛上不能略过的人物。

喜好绘画,在后蜀、南唐小王朝时就成气候了。南唐后主李煜,所作“墨竹清爽不凡”,“所画林木飞鸟,远过常流,高出意外”。后亡国归宋,带着一批画家,如工写江南山水的董源,画僧巨然,徐熙的两个孙子徐崇嗣和徐崇矩也在其中。因为喜好而有意提倡,并创建画院。著名的《韩熙载夜宴图》的作者顾闳中,就是画院中人。而后来入宋代画院而影响一时风气的黄筌,则是后蜀画院待诏。宋代灭南唐、后蜀王朝,尽收其艺术人才,并承袭其制度,于太宗雍熙元年(公元984年)设立翰林图画院,进而于徽宗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创建“画学”,从制度建设到理论建设,保证了绘画艺术和绘画美学的发展和发达。说到制度,在政和年间,取消“凡以艺进者,虽服绯紫,不得佩鱼”的旧规定,在书院、画院、琴院、棋院、玉院等院人士中,特许书、画两院“出职人佩鱼”,其余各院人士所得报酬曰“食钱”,而书画两院则曰“俸值”。画家的地位实实在在提高了,画家成了一种高尚的职业,难怪两宋朝野士俗无不喜好书画呢!

宋代画院的绘画风格,主要在花鸟画上,大体上是沿着“黄家流派”发展的。《宣和画谱》在关于黄居寀的文字中叙述道:

既随伪主归阙下,艺祖知其名,寻赐真命。太宗尤加眷遇,仍委之搜访名画,诠定品目。一时等辈,莫不敛衽。筌、居寀画法,自祖宗以来,图画院为一时之标准,较艺者视黄氏体制为优劣去取。自崔白、崔慤、吴元瑜既出,其格遂大变。

据此,北宋前期画院的风格,无疑应是以“黄氏体制”为代表了。

但是,问题似乎又不那么简单。沈括《梦溪笔谈》有一段生动的记述:

国初,江南布衣徐熙,伪蜀翰林待诏黄筌,皆善画著名,尤长于画花竹。蜀平,黄筌并二子居宝、居寀,弟维亮,皆隶翰林图画院,擅名一时。其后江南平,徐熙至京师,送图画院品其画格。诸黄画花,妙在赋色,用笔极新细,殆不见墨迹,但以轻色染成,谓之写生。徐熙以墨笔画之,殊草草,略施丹粉而已,神气迥出,别有生动之意。筌恶其轧己,言其粗恶不入格,置之。熙之子乃效诸黄之格,更不用墨笔,直以彩色图之,谓之没骨画,工与诸黄不相下,筌遂不复能瑕疵,虽得齿院品,然其气韵皆不及熙远甚。

沈括的叙述是带倾向性的,而这种后来定型为“文人画”的绘画美学情趣,贵在崇尚文人特有的“士气”和书画一体的“笔意”,在他们眼里,几乎不见墨迹的黄家画法自不免缺少笔意的欠憾。但客观地讲,还是郭若虚在《论黄徐异体》中的议论更有说服力:

谚云:“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不唯各言其志,盖亦耳目所习,得之于心而应之于手也。何以明其然?黄筌与其子居寀,始并事蜀为待诏,筌后累迁如京副使,既归朝,筌领命为宫赞,居寀以待诏录之。皆给事禁中,多写禁蘌所有珍禽瑞鸟,奇花怪石……徐熙江南处士,志节高迈,放达不羁,多状江湖所有,汀花野竹,水鸟渊鱼。……二者春兰秋菊,各擅重名。

不同的生活环境和人生经历,决定了他们彼此不同的创作风格和画美风貌,这本系常识的认识,原也不值得再三强调。只是,由于问题涉及画院“富贵”派与院外“野逸”派的对峙,所以,又特别值得关注。

如果不是像米芾那样以一句“黄筌虽富贵,皆俗”骂倒黄家流派,就得分析时谚所说“黄家富贵,徐熙野逸”的言外之意究竟是什么。

日本学者铃木敬就认为,徐、黄两派画风“可能并没有太大的差异”。或者,更准确一些,黄、徐两派之间,实际上有着风格追求上的对流现象。如据《圣朝名画评》,黄筌也作墨竹,“独得意于寂寞间,顾彩绘皆外物,鄙而不施”。至于徐熙,也有“尤能设色,绝有生意”的一面。更有甚者,那被有些记述文字表述为创新法以较长短于黄家流派的徐崇嗣的“没骨法”,《图画见闻志》却说是“崇嗣遇兴偶有此作,后所画,未必皆废笔墨”。唯因彼此对流,也就相互交错,风格的差异,自然是相对的了。

于是,反倒是“黄家富贵,徐熙野逸”的流行谚语,才真正值得分析。

宋人好诗画一体之说,我们且离开绘画一会儿,先到诗苑考察一番。若套用当时谚语来形容北宋前期的诗坛风尚,我们大约只好说:“西崑富贵,晚唐野逸。”

宋初诗坛的晚唐体派,首先要说到九僧。据欧阳修《六一诗话》和司马光《温公续诗话》,当时曾有《九僧诗集》行世。九僧,是指剑南希昼、金华保暹、南越文兆、天台行肇、沃州简长、青城惟凤、淮南惠崇、江南宇昭、峨眉怀古。其中,惠崇是代表人物,他工诗善画,与士林中人交往甚密。关于他的画,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四《花鸟门》有曰:“建阳惠崇工画鹅雁鹭鸶,尤工小景,善为寒汀远渚,潇洒虚旷之象,人所难到也。”从文字描述看,不正是“徐熙野逸”一路吗?苏轼有《惠崇芦雁》一诗:

惠崇烟雨芦雁,坐我潇湘洞庭。

欲置扁舟归去,故人云是丹青。

恰巧,苏轼又有题《王进叔所藏徐熙杏花》诗:

江左风流王谢家,尽携书画到天涯。

却因梅雨丹青暗,洗出徐熙落墨花。

从苏轼“江左风流”的诗句中,我们不难领会文士之所以欣赏徐熙的文化心理基础,而在这样的文化认同中,惠崇与徐熙分明是旨趣一致的。倘若再看惠崇的诗,如《池上鹭分赋得明字》:

雨绝方塘溢,迟徊不复惊。

曝翎沙日暖,引步岛风清。

照水千寻迥,栖烟一点明。

主人池上凤,见尔忆蓬瀛。

这本是与寇准唱和之作,诗中的鹭鸶,虽在丽日清风之际,但迟徊容与的神态,仍然是“潇洒虚旷之象”,真所谓诗画一体,神归野逸。

晚唐体派,主要是江湖隐逸的布衣和方外的诗僧。我们不妨比较一下他们诗作中的意象意境:

望湖楼上立,竟日懒思还。

听水分他浦,看云过别山。

孤舟依岸静,独鸟向人闲。

回首重门闭,蛙声夕照间。

——潘阆《望湖楼上作》

陕郡衙中寺,亭临翠霭间。

几声离岸橹,数点别州山。

野客犹思住,江鸥亦忘还。

隔墙歌舞地,喧静不相关。

——魏野《题崇胜院河亭》

水气并山影,苍茫已作秋。

林深喜见寺,岸静惜移舟。

疏苇先寒折,残红带夕收。

吾庐在何处,归兴起渔讴。

——林逋《秋日西湖闲泛》

即使是身居高位,人称“柘枝颠”的寇准,作诗的意趣竟也与“九僧”相契,如《春日登楼怀旧》: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请看这晚唐体派中的诗意境界和情调,在一片清寒幽静的山水环境里,寄托着人们避喧就静的生活文化心理。当野水、孤舟、荒村、古寺交织成荒远意境时,其中的主人公,便如诗句所言是谓“野客”了。“野客”而意在“江鸥”“渔讴”之间,那精神世界不用“野逸”来概括,又该用什么概括?

同时,从寇准身上又可以看出,“野逸”的生活文化情趣,未必定然出于身在江湖的“布衣”。在这里,理应考虑到下面这一层:讲求“野逸”的生活文化风格,是一种由来已久的艺文传统。试想,南唐后主李煜,作为君主,也写过“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暮,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中”。这样的词,足见“江左风流”的影响至深至远。

至于相对于“晚唐野逸”的“西崑富贵”,首先当然与唱和于秘阁之中的身份和环境有关。《西崑酬唱集》集名中的“西崑”两字,一方面,切合真宗命杨亿等编纂千卷巨著《册府元龟》的现实;另一方面,又暗用《山海经》《穆天子传》载昆仑山西有玉山册府的典故。集中主要作者杨亿、刘筠、钱惟演,都是台阁中人,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二道:

咸平、景德中,钱惟演、刘筠首变诗格,而杨文公与王鼎、王绰号江东三虎,诗格与钱、刘亦绝相类,谓之西崑体。大率效李义山之为,丰富藻丽,不作枯瘠语。

所谓“丰富藻丽”,宜其有“西崑富贵”的气象风貌。如杨亿有《昇山寺》诗:

层峦连近郭,占胜有招提。

宿雾昏金象,飞泉溅石梯。

钟声空谷答,塔影乱云齐。

千骑时来此,寻幽独杖藜。

虽写方外清净处所,但就中却不纯是幽雅清静之趣,更不用说荒寒清远的境界了。写方外境界者尚且如此,其他就可想而知了。《儒林公议》道:

杨亿在两禁,变文章之体,刘筠、钱惟演辈皆从而学之,时号杨、刘。三公以新诗更相属和,极一时之丽。……其他赋颂奏章,虽颇伤于雕摘,然五代以来,芜鄙之气,由兹尽矣。

什么是“芜鄙之气”,不妨将它理解作“富贵之气”的反面。对这“极一时之丽”而“不作枯瘠语”的西崑诗风,当时有两种态度:一种如石介者,力斥其非:“今杨、刘穷妍故态,缀风月,弄花草,淫巧侈丽,浮华纂组,其为怪大矣。”一种如欧阳修,曾感慨:“先朝杨、刘风采,耸动天下,至今令人倾思。”应该承认,欧阳修的态度是可取的,因为能表现出富贵繁盛的气象,而又不流于庸俗,也是难得的审美境界。钱惟演有《对竹思鹤》诗云:

瘦玉萧萧伊水头,风宜清夜露宜秋。

更教仙骥傍边立,尽是人间第一流。

而刘筠另有一首《鹤》诗写道:

碧树阴浓扣砌平,华亭归梦晓频惊。

仙经若未标奇相,琴操何因寄恨声。

养气自怜鸡善胜,全身却许雁能鸣。

芝田玉水春云伴,可得乘轩是所荣。

我为什么要专门拣出两首写鹤的诗呢?因为绘画中所谓“黄家富贵”的黄家流派,就有画鹤的喜好。黄休复《益州名画录》有载:

广政甲辰岁(孟昶广政七年,公元944年),淮南通聘,信币中有生鹤数只,蜀主命筌写于偏殿之壁。惊露者,啄苔者,理毛者,整羽者,唳天者,翘足者,精彩态度更愈于生。蜀主遂目为六鹤殿。

今黄筌壁上六鹤已不可见,其精彩生动,只能想象。好在辽宁省博物馆藏有赵佶的《瑞鹤图》,赵佶花鸟画风与黄筌一脉相承,由赵佶画便大体可知黄家流派的情形。和黄休复所记黄筌壁上六鹤都在地面者不同,赵佶画中18只鹤大都飞翔于碧空之上,其形态各异,左右盘旋,上下飞鸣,无不栩栩如生,而翱翔的鹤群又与立在螭吻上的两只彼此呼应,在神情顾盼之间,使整体充满生机。画幅的正中下方表现的是汴京端门、丹阙、黑瓦、朱墙,凝重华贵,四面饰以红色祥云,缭绕升腾,突出祥瑞气氛。鹤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中,是高贵、祥瑞、仙灵、福寿的象征,但从黄筌与赵佶所画内容来看,并不全然崇尚华丽,其间自有一股清高气息。于是,回到钱、刘的咏鹤诗,其间不也含蕴着一股清高气息吗?

看来,在处身台阁的“富贵”和寄性江湖的“野逸”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堑沟,就像身为台阁大臣的寇准,实则是野逸晚唐诗派中人一样,“富贵”与“野逸”之间,原有一种对流。须知,“野逸”有时恰恰是“富贵”中人的时尚哩!拿徐熙的《雪竹图》与黄筌的《珍禽图卷》相比,当然毕现徐熙江南处士的清高心神,但若与黄的《六鹤图》相比,那雪竹的清高幽洁,与鹤的轩昂不俗,难道不相通融?

“富贵”与“野逸”,说起来也就是画院风格与院外风格的关系。只是,院外风格,不能全由兴在江湖的文人逸士来代表,那擅于画《照盘孩儿》的刘宗道,一画就是几百幅,动不动就上汴京城去出售,这算不算院外风格?又有杨威,是《农乐图》的专业户,画就了专门到画院门口去卖,自然也是院外风格了。然而,这种院外风格竟也进入院内而变成画院风格,因为进入画院靠的是考试,寒门平民同样有机会。因此,像李唐的《牧牛图》,苏汉臣的《货郎图》,朱锐的《盘车图》等,都成了画院风格的内容。在这个意义上,“富贵”与“野逸”的彼此对立,因为有了一个向民间开放的机制,所以又彼此交会了。画院门口那民间画师的卖画声,使村野生活的气息靠近了皇家作风,那寄兴在江湖幽远处的士人风尚,固然远离闹市的喧嚣,但却不能不亲近村野田园的气息,可以说,“富贵”与“野逸”的对流层,正是那充满商机的社会生活,要知道,正是商机把都市和村野拉到了一起。

(本文编辑 文丽)

作者:季羡林,许明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