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设计力:「编辑2.0世代」必备的企划能力之三

作者:周正浩   2010年11月30日   来源:周正浩的博客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设计思考(design thinking)改造世界。」*注1
──提姆.布朗(Tim Brown)
「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
──《石涛画语录》

亲爱的朋友:

1.先介绍一个样板人物。

    既然要讨论「编辑2.0世代」必备的企划能力,请容许我跨界探一探IT(信息科技)业界高手在「无所不在(ubiquitous)的网络时代」的存活之道,作为他山之石,看看人家是怎么面对变局的。

    「苹果计算机公司」的灵魂贾伯斯(Steve Jobs)是我仰慕、学习的对象之一。他的崛起、放逐、荣归、重病、康复的人生经历,高潮迭起,扣人心弦。我最感兴趣的一段,是他被逐出到重回苹果大振雄风(1997)──那一刻的他,内心必定百感交集吧!

    我好奇的是,面对衰败,他准备如何挽救垂危的公司?怎么迈出第一步?如何展开布局?有一个中、长期策略吗?怎么确知一定赢?

    贾伯斯重振苹果的传奇,早已脍炙人口,毋需我再炒冷饭,他在2005年6月12日、史丹福大学的毕业典礼上所发表的演讲中,已将自己内心世界的演变做了坦率的剖白,告诉年轻人若想掌握自己的未来,得不害怕外在世界疑惧的眼光,勇敢的去找到自己的所爱。演讲内容迅即透过网络传遍世界每个角落,激励了一颗颗向上、奋发的心(请参阅第8信<关于「学习>)。

    贾伯斯和Google的创办人瑟吉.布尔(Sergey Brin)和赖瑞.佩吉(Larry Page)、亚马逊的贝佐斯(Jeff Bezos)、微软的比尔.盖兹(Bill Gates)一样不同凡响。苹果在Google的步步逼迫下,毫不退缩。我对他了解越多,兴趣越增。有一天,突发奇想,倘若能走进贾伯斯的心灵一窥究竟,我们能看出什么?能找到贾伯斯性格背后支持那股桀傲不驯的神秘力量吗?

    2007年1月9日,「苹果计算机公司」(Apple Computer Inc.)宣布改名「Apple Inc.」,中间的Computer这字不见了,IT界一阵惊愕,没人理解贾伯斯的葫芦里藏了什么药,甚至有人幸灾乐祸地大胆预测,苹果准备退出计算机相关行业了。

    当外界猜疑四起时,贾伯斯在想什么?

    我猜他一定掩不住嘴角微微漾起的笑意。

    他知道,除了由精英组成的小小的工作团队成员外,世上可能只有屈指可数的人明白他的想法,而这些屈指可数的人也未必真正了解他的最终目的。

    很少人从他人格特质方面去认识他,他的思维相较于西方背景那些竞逐者而言,贾伯斯拥有更多东方成份。听说,他年轻时曾痴迷印度教的灵修,成了佛教徒(Buddhist),因此深受东方思想熏陶──光从初始的出发点,就和主流意识背道而驰了。

    西方文化强调达尔文主义的「物竞天择」,所以采取的手段是攻击、攻击、再攻击,是全方位的鲸吞掠夺。东方文化恰恰相反,是收敛、容忍、共生、同享,是「但取一瓢饮」。假如用西方式思维来猜度贾伯斯的战略布局和生存战术,那就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了。

    苹果始终信守不渝的基本信念是Think different(思索不同;不同凡想),喜欢别树一帜,走不一样的路。贾伯斯身处西方社会,却以东方思维切入竞争场域,立刻像在他四周升起一道水帘,使竞逐者如在雾里看花,搞不清苹果去从了。
 
    倘若以上的推断勉强成立,可想见贾伯斯面对所有竞逐者时,或像翱翔在苍穹的大鸟一样,以睥睨的眼神扫视众人,然后说道: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注2

    我曾模拟贾伯斯心态,杜撰了一篇虚构的游戏短文,和大伙儿热闹一下。

2.贾伯斯的心情故事。

    最近,连串的好消息让贾伯斯的心情好得不得了,必须控制「好心情」,才不至于在笑容中泄露内心的激动。

    他举起右手,下意识地轻抚头顶所剩无几的头发。

    他老觉得世人误解他,搞不清楚为什么让别人了解自己是如此困难。他不复杂,和常人一样热情、单纯、专注、坚持;要说一定有所不同,可能太爱家人和工作,以至于在人际关系上不能尽如人意。

    譬如说,当「苹果计算机公司」(Apple Computer Inc.)改名「Apple Inc.」,它丢掉Computer这字的意义如此明显,偏偏有人聪明过头做了「太超过」的推断,反而模糊了焦点。苹果从没说过要退出IT界,相反的,苹果更热情地紧黏着它。

    事实证明:苹果每项产品都是一次革命,苹果壮大了IT界。

    贾伯斯把玩着手上的iPad,笑得开心极了,因为根据最新销售预估,今年(2010)iPad的全球销售金额近80亿美金(约2,200亿新台币以上),而iPhone销售总量将达1,900万支*注3,把竞逐者远抛在后面,而由「i家族」凝聚成的数以「千万」计的社群,它们所释放的力量,谁能轻忽?

    有人推崇他是「游戏改变者」,他打从心底喜欢这字眼。不错,谁会心甘情愿去做跟随者?从出道到现在,不变的贾伯斯,使命只有一个﹕颠覆(不同流俗;走自己的路)。

    假使有机会一吐心中块垒的话,有些事或有些观念的确需要澄清。譬如,众口铄金地形容苹果与Google的战争。天啊!这是天大的误解!

    「我们从来都秉持一个原则:不竞争,只做我们爱做的(别人要跟我们争,那是他们的事)。」

    Google,则和苹果大大不同,他们从开始就立志做大事。他们在人们对「搜寻功能」一知半解时,便理解它未来的巨大力量。Google掌握契机,从搜寻功能切入IT市场,以它做圆心,把半径扩张到无限大──Google要的是囊括世界全部资源(all;壹),利用开放原始码、免费与服务等等,在很短时间内创造出规模庞大的用户,这种企图心与实践力令人震撼。

    苹果也有野心,但选择的目标小太多了,苹果只做自己。

    双方的差异之一,在定义何谓「开放」与「不开放」。

    苹果不开放──更精确的说,苹果不像Google那样「全方位开放」(如同Google开放Android的原始码一样)。相对于Google那样「全方位开放」,苹果只对自己的社群开放。

    苹果之所以这么「拘谨」,是为了不愿做「等同all」的大事,苹果做all之中的「部份」,而且只做它自己。

    贾伯斯很早就看出苹果只做自己的重要性。

    因为只做自己、因为Think different,所以他从来不参与竞争,绝不会赶集似地去和Google争它那块大地盘(苹果可一点也不稀罕),只有蠢蛋才会做那种蠢事。

    贾伯斯喜欢「无中生有」。

    他最近在网上仔细读了曾经担任苹果CEO的约翰.史考利(John Sculley;做过「百事可乐」总裁,应贾伯斯之遨加入苹果)以忏悔的心接受访问的谈话记录*注4,史考利终于明白,当年把贾伯斯逐出苹果是他一生最大的失策,史考利认了错,也重新提出他对贾伯斯的评价。

     贾伯斯耸耸肩,他不但不在乎这迟来的歉意,相反的,他感激史考利及早、及时否定他的努力,而有了反省并再起的时间。若非那次沉重的打击,使他有机会重新检视信念,现在的他,恐怕老早失足于过度的自信中。真实的人生,就是曲曲折折前进的,从来都不是直线。贾伯斯在自己身上印证了东方先哲老子的智慧:「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他发现自己居然一点也不恨史考利,甚至有点怀念久不相往来的「老同事」了。

    在贾伯斯心里,史考利虽属后知后觉,至少不是不知不觉,贾伯斯很想跟他讲:

    「老史啊!我们本来可以成为很好的搭档,一主内,一主外。可惜你错估了苹果存活的核心理念,而把我们当作一般泛泛的、百事可乐式的制造者。真是太离谱了!难道你不知道我们打从开始就是不同流俗的创新者?我们不跟随,不抄袭,不人云亦云。」

    可是,要怎么说才能让老史这类型的人了解苹果?了解Think different不是口号,是身心许之的信仰?

    贾伯斯对史考利接受在访问时,描述自己和发明「拍立得相机」的艾德温.蓝德(Edwin Land)见面时的观察,十分赞许,史考利对访问者说:「他们两位都有这种能力,不是发明产品,而是发现产品。他们两位都说──这些产品一直存在,只是以前从来没有人看到,他们觉得这些产品真实到彷佛就摆在面前,虽然一台都没做出来。」*注5

    的确,在某种意义上,贾伯斯没有发明,只是「发现」。就像「美洲新大陆」一样,始终在那里,直到哥伦布发现它。对贾伯斯而言,未来即将出生的产品也一样,早存在于肉眼看不见的空间,等着他制造出来。史考利还特别指出大家习以为常的计算机外型就出自贾伯斯之手,他是「第一个把所有机件放进塑料盒子内、把键盘集成到计算机的人,……他是个具备强大想象力和愿景的人」。

    在某些对贾伯斯怀有敌意的人眼里,贾伯斯是个喜怒无常的疯子。史考利下面的话足以辩驳这类恶毒的中伤,他说:「当我思考不同类型的CEO──有的是优秀的领导、有的是扭亏为盈的大师、有的是聪明的谈判代表、有的是很棒的激励者──但贾伯斯最天才的技巧在于,他是伟大的设计师。在苹果的每一件事情,都可以通过设计的镜头来理解。」*注6

    想到这里,贾伯斯感到非常得意,史考利终于看出端倪了,虽然足足晚了30年,但他完全说对了吗?也不完全对!因为贾伯斯之所以成为贾伯斯,在于他与众不同。

    「假使有人称我是个『设计思考者』(design thinker),我会欣然接受,」贾伯斯自己评价自己:「因为我拥有一种『设计思考』的特殊能力,能看到市场的「空白」(壹;筑梦之地),看到别人没看到的、待开发的『无人地带』,这领域可能不大,但延展性很大。」

    那么,什么是「设计思考」?

    「设计思考」就是思考如何迈向创新之路,寻找出未开发的市场,让它在眼前成形的一种工作程序。这是聪明人提姆.布朗(Tim Brown;IDEO全球十大创意公司掌门人)创造的名词,依他的卓见:「创新过程不是线型的、秩序井然的步骤,而是一系列彼此重叠的空间,可用『3i』理解它:『发想』(inspiration)──刺激你寻找解决方案的机会与需求;『构思』(ideation)──想法的催生、发展和验证;『执行』(implementation)──从研究室通往市场的步骤。」*注7苹果的系列产品的推出,即是非常标准的案例,苹果也恰巧是IDEO的重要客户之一。

    若将上述的话浓缩成一句:「设计思考」即创新──无中生有的孵化器。

    所以,贾伯斯很想大声告诉大家:「我没大本事,只有设计力,出自设计思考的『设计力』才是创新的动能。」

    奇怪的是,为什么大家不愿正视?

    市场「空白」的发现,那是出自人的修为,是从了解人性而得的。人的喜新厌旧、趋吉避凶、好逸恶劳……是天性,有时候「空白」正好隐身于人性之内。

    亲近贾伯斯的人应该知道他对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的推重,杜拉克在《创新与创业精神》里,介绍了一个有趣的「半杯水理论」,他写道:「在数学上,『杯子是半满的』与『杯子是半空的』之间并没有什么差别,但是这两句话的意义完全不同,所导致的结果也不一样。如果一般的认知从认为杯子是『半满的』转变成『半空的』,那么其中就出现了重大的创新机会。」他提到「认知的改变」即创新力的来源之一。*注8

    诠释这个观念最为大家耳熟能详的例子,就是老掉牙的「两个推销员的故事」了。

    两个推销员到非洲推销鞋子。

    下了飞机,进城之后,举目尽是光脚丫子,没人穿鞋。

    其中一位难掩沮丧之情,急忙发电报给公司,道:

    「不浪费时间了,我立刻坐下一班飞机打道回府,这儿没人穿鞋。」

    另一位推销员发回公司的电报,则洋溢着一片喜气,写着:

    「感谢老天爷!这儿没人穿鞋,我们的未来希望无穷。」

    贾伯斯认为每个人都不妨扪心自问:换作自己,面对满城的光脚丫子,反映在心里的是半满还是半空?

    「空白」到处都在,只待有心人发现。一旦发现了空白的无人地带,设计力便有了用武之地,贾伯斯知道,若能善用设计思考,便可制作出占领空白市场的产品(提姆.布朗特别提醒大家必须充分理解「做一名设计师」和「像设计师一样思考」之间的差别)。

    优异的设计力,是从事创意企划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要件。

    没错!贾伯斯老早看到IT产业中没人看见的「空白」,这片空白形成一个自成天地的「领域」(壹;新的王国)。贾伯斯组织了精英中的精英──「百人团」*注9和他一起脑力激荡,寻求如何在「空白」内,用新产品打造苹果王国。

    他们发现关键在「人」,贾伯斯和他的精英团队永远把「人」(客户)放在第一位,用心观察人们一天24小时的行为举止予以解构,一系列奠基于「人本位」的新产品依序上市,经营出独有的节奏。

    譬如说,有个人,不论他坐着、站着、走着、躺着,当他想听音乐时,有没有一种毋需受限于随身听(walkman)携带的卡带所提供的有限内容,而做到「想听什么就能听什么」?

    就这样,音乐数字播放器iPod降临人间,它是和随身听完全不同的革命性产品,跟卡带永远道别了。

    想到这里,贾伯斯难掩得意之情。信息科技界没人预料到苹果居然扬弃卡带,把音乐全放在云上,在虚空间设计了专属的音乐商店iTunes Store*注10,有1,000万首歌曲提供点选。

    正因为抛掉了传统卡带,所以iPod变得特别轻盈,而有了让苹果表达产品设计的新观点,使iPod拥有领导流行的极简而完美的外型,横扫市场。

    触控手机iPhone的诞生,也沿袭着同样的设计思维。除了通话的基本功能之外,它能让苹果爱好者得到更多满足。最突出的是「苹果在线软件市集」(Apple App store)的支持,凡购买iPhone的使用者都可进入App store选购或免费使用各种应用软件。全世界的软件业者无不卯上全力把稀奇古怪的应用程序放上去,如今已有近30万种软件任人选择,其中有33%是免费的(到目前为止,Android有10万种软件可供下载,其中60%免费)。有一款游戏《Angry Birds》已被付费下载700万次(每次99美分)*注11。世上有屈指数不完的大小公司能制造和苹果同样精美的手机,却没人把云端运算的功能和手机结合的如此圆满,苹果巧妙的将「长尾理论」和「维基经济学」的精髓融入「云」里,不知不觉形成新的商业模式,不但赚硬件的钱,更长长久久大赚软件的钱。

    接着,来到2010年,苹果带动科技界进入全新的「iPad时代」*注12。

    iPad开卖才80天,就狂销300万台,引出一场科技革命──平板计算机兴起──它的革命性,人们究竟了不了解?知不知道这一切变化,尽在贾伯斯的计算之中?

    虽然一如预期大获全胜,贾伯斯仍觉得大家对苹果充满误会──苹果最讨厌竞争,可是有些浅薄之士,却以狭隘的「隧道视野」(tunnel vision)咬定苹果正在和利益相叠者搏斗。以他对Google的了解,他们也不屑堕落到竞争层次,他们习惯只做自己。只因为在追求各自的终极目标时,不小心有互叠的部份,而外界却误认为两雄相争了。

    「幼稚!除了幼稚还能用什么字眼形容这些人!」他怀疑人们是否真正理解他是一个系统思考者。若只看到眼前的「空白领域」(壹)的占有,而忽略了背后绵密的、层层叠叠的布局,那就太可惜了。
「脉络、节奏、布局──它们彼此密切关连,没有任何细节可以轻忽,」贾伯斯皱起眉头自语着。他那么明显地张起网子捕捉稍纵即逝的商机,那些密切关注苹果一举一动的人,却眼盲心也盲,竟然陷落于「竞争观」,怎一个「笨」字了得!

    前几月,家用机顶盒iTV(Apple TV)推出,那是宣告对「人的生活领域」的最终占领,那是i家族的团圆之作。苹果没去制造售价昂贵的电视(动辄1,000~2,000美元),只推出物美价亷的机顶盒(99美元),透过机顶盒即可获得苹果全方位的在线服务*注13。这是一场自己跟自己的竞赛,到此暂时可以告一段落了。
而,苹果王国就这样美妙地建立起来,屹立于世界市场一隅。

    「现在,大家应该明白,什么是立基于Think different的经营理念了吧!」贾伯斯不担心吐露更多经营的秘密,因为跟随者永远威胁不了苹果,当跟随者靠近时,苹果已经走上一条新路。苹果从头到尾有而且只有一个任务:维持苹果王国的独特与独立,除此之外,都要次要的事。

    苹果从来就只关心「人」。说精确些──只关心「喜爱苹果这调调儿」的使用者。

    「苹果要的不多,」贾伯斯很想大声告诉所有人:「我们只取大海中的一瓢,把爱好者聚集起来,胼手胝足打造小小的苹果王国。」

    贾伯斯清楚看到一个崭新的「苹果王国」,矗立在过去从未被发现的疆域。但怎么把一个空白领域化约为完整的概念、并在现实世界落实下来,完成利基市场的占领,这仍然是严肃的任务。

    发想、切割、整合、排序、产出──这是设计力的一大挑战,贾伯斯深入人的生活行为,构建出爱好者的共通模式(最大公约数),然后把潜在需求转换成需要,一个产品接一个产品投入市场,和爱好者结合为一。至于,苹果王国的疆域能拓展多远、多大、多久,就让爱好者决定它的边界和国祚吧。

    当大家的焦点集中在硬件、甚至有人扬言要把iPad在全世界平板计算机市场从70%压到20%时,口出狂言的那位某公司的CEO忘了两件事:其一,即使果真他达成心愿,另外80%的市场必然让那些争利者,互斗到血流成河,而苹果还是苹果,小而弥坚;其二,苹果会儍儍地等死吗?战场早已转移,内容才是存亡的关键。君不见媒体大亨梅铎(Rupert Murdoch)视iPad为报纸救星,他的「新闻集团」(News Corp.)寻求苹果合作,计划推出平板计算机iPad专用的数字报纸《The Daily》。梅铎预估明年(2011),iPad全球销售量将达4,000万台以上,「只要有5%的人订阅,就有200万订户」。*注14

    当业界把「云端运算」喊到口干舌燥,苹果老早在云上悄悄的插满旗子。

    志得意满的贾伯斯下意识地拿起手边的iPhone,用下载的软件把它变身「陶笛」吹奏起来。

    他吹奏的这首歌肯定没人听过,那悦耳的旋律出自贾伯斯之手,曲名叫:<苹果王国之歌>。

    网络上有一则流传很广的话:「世人皆识贾伯斯。不过,一百万人的心中,有一百万个贾伯斯。」(http://apple4.us/2010/10/bloomberg-jobs-video.html)显然的,现在又增加了一个。

    其实,我不惜篇幅虚构贾伯斯的内心世界,想表达两个观点:

    其一,强调设计力的重要性。不论在哪种行业,不论是旧或新的从业者,设计力绝对是高手过招时,分出高下的能力之一,做为编辑,如何使自己的企划能力更上层楼,像贾伯斯的例子是绝佳的学习样板。

    其二,呈现编辑心法「壹」的切割与组合的整理术。我努力尝试表达「壹」就是「市场空白」、就是「待开发的领域」、就是毋需竞争的「无人地带」。然后,看拥有一流开发和实践力的高手,如何运用设计思考切入,如何化无为有,创建出一番事业。在我的经验里,贾伯斯把「壹兵法」的整理术,做了一次高水平的演出。

3.出版界也有人在建造新的王国。

    在出版界,也不乏实例。

    有些高明者,就是拥有不一样的胸襟和眼光,看到我们看不到的「空白」,经营成一个领域,将它整理成出版品,立刻令世人为之惊艶。

    眼前,就有一个现成佳例:俞晓群社长*注15和他的「海豚书馆」。

    回首当年,俞社长在主持「辽宁教育出版社」时,可说成绩斐然,特别是「新世纪万有文库」、「书趣文丛」、「国学丛书」「牛津精选」、「茗边老话」、「牛津少年儿童百科全书」以及《万象》……等等,备受海内外同行的重视与钦佩。隔了一阵子,在台湾听到他高升要职的消息,一面为他肩负更大责任而高兴,一面为出版界失去开疆辟地的将帅而惋惜。后来,又听闻他难舍旧友而再度出山接掌「海豚出版社」时,为他放弃更上层楼的机会而惋惜,却又为出版界又将重见辉煌而高兴。果不其然,「海豚书馆」拔地而起,一出手就气势不凡。
我在海豚官网(http://blog.sina.com.cn/dolphinbooks)看到:

「海豚书馆」共设海外文学、文艺拾遗、文学原创、学术原创、学术钩沉、
翻译小品等六个系列。作者尽为近现代中国文坛巨匠,如莫言、王安忆、董桥、
张大春、葛兆光、叶兆言、傅月庵、周梦蝶、周炼霞、林行止等;内容上有小
说、散文、诗歌、随笔、论文、考证等。古雅的文字里尽透着大家风范的盎然古
意、精美情致,清寒中飘来挡不住的股股幽香。

 
今年八月,「海豚书馆」第一辑,包括董桥《墨影呈祥》、张大春《离魂》、
王安忆《骄傲的皮匠》、莫言《变》、周炼霞《遗珠》、南星《甘雨胡同六号》,由
海豚出版社隆重推出。(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08644e0100lw1j.html)

    六种书系,统一封面,只颜色不同,一派典雅端庄,脱俗不凡,看得我心神俱醉。坦白说,我每次读到俞社长的消息时,总会连想到贾伯斯*注16,这次也不例外。我不免胡思乱猜:俞社长或许像贾伯斯那样崇尚「不竞争」,只做自己。他可能「洞见」(insight)一个「空白」,进行理解并展开布局,如同贾伯斯打造「苹果王国」般,来筹建一个「海豚王国」?他是否「观察」(observation)到书市有一群饥渴者,期待某些散落在书市各处、而越来越寂寞的作品,有机会凝聚为「壹」,重铸主流价值?他是否拥有「同理心」(empathy),聆听着那些来自四面八方的呼声,而成为「感性产品的创造者与品味的营造者」?*注17俞社长慧眼独具,请出沈昌文、陆灏,加上自己组成「三结义」,把市场上分散的力量集中起来,在「海豚书馆」形成气势,像有力的拳头,挥向书市?

    我在俞社长大作《这一代的书香:三十年书业的人和事》里读到一段文字,提到他最景仰的梁宗巨先生的话,刚好可用来左证「空白」的重要性:

「梁宗巨先生成为我最重要的作者,他是辽宁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
我请教他:『为什么选择『世界数学史』研究?』
他说:『这是一个学术空白,也容易出成果。』」*注18
 

    看!做学术研究都下意识地将发现空白作为形成研究方向的策略,出版经营者岂能背弃天性与本能,罔视「发现」于不顾?

    由此可知,俞社长和贾伯斯一样,当他看到杯子「半空的」那一剎那,他看到未来的发展潜力﹔也和苹果一样,海豚不做all,只做「部份」,只取一瓢饮。借用彼得.杜拉克的话来形容,那就是「如何在一个广大市场或重要产业中取得一席之地」*注19。

    俞社长正在做的事,应该是利用资源组织一个「海豚王国」吧!

    若能放开「我执」,在我们身边处处可发现空白。

    近期的《商业周刊》有一篇文章<郭敬明:放大自己价值的多面人>*注20,记者旷文琪介绍七度名列《富比世》、身价高达十亿元、不到20岁所写的《幻城》销售量即高达156万本的青年畅销作家郭敬明时,写道:

「当其他大学生还在忙着交女朋友跟玩社团时,20岁不到的郭敬明,却
想着:『我想改变这种模式……当你看到一个空白,你就看到机会跟机遇。』」
 

    空白出现了,他怎么整理这空白的头与绪?旷文琪描述道:

「21岁,郭敬明成立『岛』工作室,一手包办自己跟新人出书的策划、
市场定位、设计与后续宣传。……24岁时,与长江文艺出版社合资成立文化
传播公司、出版刋物《最小说》(每期热销50万本以上)、举办挖掘新血的作文比赛
《TN》、再力捧新人……不到五年的时间,从作者变成经纪人、商人、媒体
人。」
 

    八○后的郭敬明很快找到他的「空白」,将他的「发现」经营成生存利基。他聪明地把自己社群化、品牌化,选择做自己(建造属于自己的「郭敬明王国」)。他跟旷文琪说:「我希望我的人生是立体的、饱满的。我不希望大家想起我,只是一个作家,这是我人生价值的体现。」

    郭敬明的「人生企划书」写得还满独特的。

    科幻文学作家黄海先生在部落格「黄海牧园:文艺&科幻」上,曾经刋出由董仁威执笔介绍科幻界奇人姚海军先生的故事<科幻「掘金人」>*注21,我读到一个典范人物的事例:姚海军如何发现空白,经营空白。

    根据董仁威的采访所记,姚海军是个「不写科幻小说,学历仅是高中技术学校毕业、原黑龙江省伊春市的一个林场工人」,他「如何能上到世界闻名的大杂志《科幻世界》副总编辑兼主编的高位」?董仁威在报导中,有非常动人而详尽的描述,那些故事让我钦佩不已。

    他参与《科幻世界》杂志编务之后,所迈出的每一步都可充分印证「3i」(发想→构思→执行)以及洞见、观察、同理心的运作,若从设计思考与「壹」的整理术切入,可清楚理解整个脉理的走向。

    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打造出「科幻王国」的。

    源于初中时期,接触到一本科幻小说《奇异的机器狗》,从此沉浸于不可思议的未来世界,所有零用金全用在购书,熟读名家名著。1986年,他还是高中学生,成立了自任会长的「中国科幻爱好者协会」,吸引同好加入协会,它的会员遍及全国,「他用最原始的方法,用手刻蜡纸、油印机出版了第一期属于科幻爱好者的《星云》杂志」。经十年耕耘,《星云》让他与外界有了更广泛和密切的接触。

    1998年,在朋友推荐下,姚海军加入「科幻世界杂志社」。不久,《科幻世界杂志》主编阿来调姚海军进编辑部,开始了他的编辑生涯。

    作为一种文学类型,相对于国外蓬勃发展,「科幻文学」在国内还是一片处女地,姚海军决心在这块空白地带建造「科幻王国」。

    他把自己定位为「经营者」,不但需要经营领域(科幻),也必须同时经营作家,在科幻领域内要是没有指标性的「明星作家」,永远难成气候。

    经过严密企划,美梦到了2002年终于实现,推出「原创作家专辑」,把当时的名家「王晋康、刘慈欣、韩松、何宏伟(何夕)、星河……等,一人出一个专辑,使他们的影响力一下子提高到了一个新高度」。

    下一步,紧锣密鼓地筹划出版大业。

    他认知到「作家只是在刊物上发表他们的作品是不够的,还得为他们出书」, 不但要出版国内作品,更要全力引进世界上第一流的科幻经典名著。他所持的理由之一,是:「作为出版人,我们有责任更新国人的想象世界。」

    2003年,定名为「视野工程」的科幻出版计划逐步推出,多年努力,成绩斐然。光是由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世界科幻大师丛书》已经累积达130多种,加上《世界奇幻大师丛书》、《中国科幻原创基石丛书》、《世界流行科幻丛书》、《星云系列》等,成了出版社代表性的五大品牌。

    他一面引进,一面不遗余力地力捧国内的明星作家,一面发掘80后的科幻新秀,组成一支创作大军。近年,更和网络密切结合,让网络上最突出的作品《星际争霸同人小说》《黑太阳》《幽灵五号》《反物质飞船》等,纳入实体书市场,迭创佳绩。

    为了让中国科幻文学走出去,他精选韩松、王晋康等中国的科幻大家作品准备输出;为了厚植未来竞争力,一个「更新代」青年科幻作家的出版计划正在推动。

    「科幻王国」就这么一砖一瓦建造起来。

    他知道那块空白该放那些内容,使它不一样,使它在国内变得不可超越;他更期待,有一天它将茁壮到有实力向世界发声。

    姚海军的故事,告诉所有编辑工作者:事在人为。他看到一个「空白」(壹;领域),牢牢握在掌心,然后细腻地把它切割成一个个可行方案,脉络相连,可圈可点,是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企划范例。

4.空白的「壹」领域,由设计力领航。

    以上例子,告诉「编辑2.0世代」除了究通力、发想力之外,还必须把「设计力」内化成本能。学习「像设计师一样思考」,从虚无的「发现」,透过对使用者(人﹔读者)的充分理解,设计出他们期待的作品──所谓创新,也可以简化到如此单纯。

    发现「壹」,破解「壹」,完成「壹」(建造王国),整个过程中,若把设计力作为动力之源,往往能履险如夷。除了上面介绍的出版/编辑人之外,沈登恩、高信疆、詹宏志、林献章(《讲义》创办人)、程三国、陈天桥……等,都是个中高手,他们的故事,网上多不胜数,请自行搜寻。
 
    不过,必须提醒的是:千万别误踩地雷,一旦错解「空白」或其生存利基不足以支持你的「发现」,那将是一场灾难,身为编辑/出版人,能不慎乎!

敬祝
平安幸福
浩正2010/11/27
──────────────────────────────────
*注1:参阅《设计思考改造世界》/提姆.布朗(Tim Brown)着/吴莉君译(联经出版社/2010/9月初版)。

*注2:语出《史记》(三)<卷四十八.陈涉世家第十八>(明伦出版社/1972年/元月初版),p.1949。贾伯斯当然不谙中文,这是我依情境所需,硬塞入他口中,抒发他当下的心情。

*注3:引自《数位时代》第197期(2010/10/1出刊)p.116<抢进数位汇流生态圈/台厂向前冲>(杨欣霖/文)。

*注4:约翰.史考利于2010年10月14日接受Cultofmac.com的编辑利安德.康尼(Leander Kahney)的访问,流传很广,请看「鱼玩博客」(http://hi.baidu.com/fishplay/blog/item/6bd389bf3a00df0518d81f78.html)上的博文<约翰.斯卡利谈乔布斯>。也有人将全文缩减成<苹果前CEO谈乔布斯的成功之道><乔布斯给年轻人的十句金玉良言>,都非常精彩。台湾《今周刊》第723期(2010/11/1出刊)从美国《BusinessWeek》迻译此文(部份),标题为:<贾伯斯前老板的忏悔>/戴至中译,见p.148-151。又,稿成之日,读到张亮发表于2010/11/22的短文<贾伯斯谈设计>(http://apple4.us/2010/11/jobs-on-design.html),这篇访谈成于 1994 年,贾伯斯在 NeXT 时期,特转录于此:
「设计是个好玩的词儿。大部分的人认为产品设计是关于产品的外貌和感觉,但是其实产品设计是关于产品的功能。Mac 的设计并非指它的样子,虽然这是它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呢。更重要的,是它是如何运作的。真的想把一些产品设计好,你必须搞懂它,对它胸有成竹。只有基于巨大热情的投入才能把一件事儿搞清楚,嚼个烂熟,而不是浅尝辄止。多数人并不投入于此。

    创造力就是找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当你问有创意的人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他们会觉得有点点负罪感,因为他们并非真的『做到了』,他们只是看到了一些联系。有些事儿对他们就像是显而易见的。这是因为他们能把种种体验关联起来,并吐故纳新。他们能做到这点是因为他们有更多的体验,而且他们思考这些体验比其他人更多。

    很不幸的,这能力并不多见。行业里的多数人并没有多元的经历。所以他们没有太多的点去连接成线,所以遇到问题时,他们只能完成缺乏广度的线性方案。一个人越充分的理解人性的体验,设计的就越好。」

*注5:见上注《今周刊》p.150。

*注6:见上注,「鱼玩博客」博文<约翰.斯卡利谈乔布斯>。

*注7:同注1,p.49。

*注8:参阅《创新与创业精神》/彼得.杜拉克着/萧富峰.李田树译(脸谱出版社/2001/10月2版6刷)p.151。杜拉克还列举了其它六个创新来源,包括:「意料之外的事件」、「不一致的状况」、「程序需要」、「产业与市场结构」、「人口统计数据」、「新知识」等。这本书是经典中的经典,做编辑的,不但要读,还要精读,反复的读。

*注9:有趣的是贾伯斯永不扩张他的百人团队,他说「如果要想添新人进来,就得裁另外的人出去」,因为「我无法记住超过一百个人的姓名,所以,我只想跟我私下认识的人待在一起。如果团队的人数超过了100 个,就会强迫我们变成了另外一种组织结构 」。(引自<约翰•斯卡利谈乔布斯采访全文(上)> http://apple4.us/2010/10/john-sculley-on-steve-jobs-the-full-interview-transcript-1.html)

*注10:现在的iTunes更了不起了。根据《商业周刊》第1191期(2010/9/20出刋)林琼华报导:苹果公司在日本推出免费的iTunes U(在线教育商城),纳入东京、早稻田、庆应义塾与明治等四所知名学府的课程,完全原汁原味。未来也会放送外国名师在日本校园的最新授课内容。iTunes U已成立三年多,目前上传公开课程的全球大学有八百多所,累积了35万份可供自由阅览的影音文件。参阅该期杂志p.144<iTunes开「大学城」/日本各校课程免费看>。

*注11:参阅《数位时代》第198期(2010/11/1出刋),p.32<新闻精选>。

*注12:根据《商业周刋》(第1189期/2010/9/6出刋)记者曾如莹分析整理iPad的魅力:一在丢掉鼠标和键盘,使上网、游戏、听音乐等,一指搞定,让过去不会使用个人计算机的消费者加入市场;二在软件产业大爆发,让程序开发人员,睡觉也能赚钱。贾伯斯把iTunes从Pod(Mp3)延伸到手机和现在的平板计算机iPad上,建立起一套「生态系统」(ecosystem),让全球百万软件开发程序人员,成了推广iPad的蚂蚁雄兵;三在巅覆硬件思维,透过下载软件,就能做到多功能,透过所下载的软件改变iPad的用途。当iPad下载赛车游戏时,立刻变身方向盘﹔下载网络书店书籍时,变身为一本电子书。美国《新闻周刋》以「Everything」形容iPad,它改变你看待计算机的方式,iPad可以变成你个人电视、报纸、书架、甚至可出租电视频道。

*注13:参阅《今周刋》(第721期/2010/10/18出刋)记者赖筱凡的报导<智能时代来临/电视百年大革命>,p.68-70。

*注14:引自2010/11/22《联合报》<梅铎与贾伯斯秘密计划:全球首创iPad数位报将问世>。

*注15:俞社长曾有两篇短文,让曾以编辑为志业的我,获益良多。一是<总编辑的理念>,一是<不才独钟出心裁>。在<总编辑的理念>文章里,他强调「理念」是一个出版产业的生命线,从他推崇的张元济、王云五事迹中,可看出俞社长的胸怀,他的使命感超乎常人;在<不才独钟出心裁>中,提出他体会的经营心法在「平中见奇、变中取巧」、「透过时空的宏观把握,深则求奇,广则求新,动则求变」。我认为,这两篇文章当是现代编辑之必读。

*注16:参阅《编辑力初探1.0》第43信<关于「书的企划>。

*注17:参阅《设计思考改造世界》(同注1),以上文句与观念均出自该书。

*注18:请读《这一代的书香:三十年书业的人和事》/俞晓群着(2010年7月第一版/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在路上,终难忘,依旧是书香>p.127-131。

*注19:同注7,第18章「生存利基」,p.333。

*注20:引自《商业周刊》第1197期(2010/11/1出刋)封面故事「婴儿潮世代后,最有影响力的2亿人:八○后!」<郭敬明:放大自己价值的多面人>,见p.136-140。

*注21:这篇<科幻「掘金人」:《科幻世界》主编姚海军的传奇人生>我是在「黄海牧园:文艺&科幻」(http://www.wretch.cc/blog/bhhwang/13097894)读到的,作者董仁威文笔极好,有兴趣的读友,请上网阅读。董仁威的「幻想的边疆」(http://blog.sina.com.cn/wuyan98)及著名科幻作家韩松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5741210100l3st.html)亦有全文刋载,我认为它应列为培训编辑的教案。本文中,凡谈到姚海军的资料,均出自这篇文章。

作者:周正浩

来源:周正浩的博客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