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编辑2.0

作者:周正浩   2010年11月29日   来源:周正浩的博客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市场不是研究出来的,市场是打出来的。我看过太多人
晚上想着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注1
──马云(「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这就是我给各位的忠告:不管你做什么,失败都可以是
一种选项,但恐惧不是。」*注2
──柯麦隆(James Cameron;电影《阿凡达》导演)
 
亲爱的朋友:

    先回答上封信衍生出来的回响。

    二月初,出版界的Y君,读完<我曾经想开一家银行:云端运算的人间意义>后,难得回了e-mail给我,他关注的是「云端运算」,他说:

「最近不少人在云端行走,嘴上挂满崭新术语,彷佛都已进化到22
世纪,实际上,所言都是信息业的云端,脱离了文化出版、编辑的核心
思考。
我特别将您这一篇寄给最近接受云端洗礼而雾煞煞的同仁分享,
化解大家一些疑虑。」
 
    他的话触引我一些感慨。

    据我所知,Y君所属的出版社在台湾是首屈一指的,经常邀请各领域专家到公司对员工进行「在职训练」。但请来的专家,或求功心切、或敝帚自珍,常把简单的道理解释的高深莫测,使听者听完以后,变成丈二金刚,更摸不着脑袋了。公司除了浪费金钱与时间之外,使员工对新知添生敬畏,结果导致畸形现象:一是强不知为知﹔一是敬而远之。Y君所观察到的现象,一点也不令人惊讶。

    以「云端运算」为例,从某个层面来看,除了最初发现云端现象、架构理论并将它落实到工作与生活层面的少数先驱之外,我们(包括所谓的专家)都是随风起舞、一知半解的传述者。做为传述者,既然不能发明在前,不如等而求其次,将力气专注于应用层面的深化和针对挑战拟订解决方案,才是正途。舍此,只绕着空泛的理论打转,恐怕难修正果。

    《非凡新闻周刊》总编辑李文娟的专栏<总编辑的话>,一向是我爱读的文章,前不久,她针对某些所谓的「专家」,为了怕被专业同行嫌其言语浅简,每每爱用业内术语,卖弄专业领域的普通常识,而写了一篇<说穿不值钱>*注3,戳破令人困惑的文字迷障──文字迷障背后的那些含义,原来不过如此!

    她举例说,大家开口闭口就QDII、QFII,加上MOU、FED……,使一般读者如闻天书,其实那几个字是陆资法人、外资法人、两岸金融监理备忘录和美国联准会的缩略简称。可是专家不这么搬弄,不显得自己太没水平了?
她在文章末尾,戏谑地引了一个「关于经济学者的笑话」,形容他们连说笑话都用编号的:

    「嘿!你们看,那个人的动作不正是No.7吗?」

    大伙儿听了哈哈大笑。另一个人回应道:

    「瞧!这行为更No.11。」

    大家又是一阵捧腹大笑。

    此时,旁坐一位不相识的客人,可能听不下去了,突然故作正经地

    加入讨论,说:

    「这根本是No.15嘛!」

    大伙儿面面相觑,看看插嘴的人,不知如何回应。

    彼此私下抱怨,这乡巴佬没水平!*注4

    读了之后,我可一点也笑不出来,这票人乐在其中,外人谁懂他们在搞什么名堂?不过,在故弄玄虚中,好像有些特殊的东西出现了──我称之谓「落差」。

    我钦佩的詹宏志就曾经在类似「专业」与「非专业」不同水位形成的落差中,看到潜在的强大动能。

    1996年2月,詹宏志创办《PChome》(家庭计算机杂志),引起书市轰动。他把IT(信息科技)杂志界每期发售2~5仟份销量、并视一万份为销量瓶颈的市场,一举突破到十万以上──我特地登门向他请教:为什么创办这本杂志以及用了什么魔法,创造了新的传奇?

    他告诉我,其中一个原因来自他学习计算机时所遭遇到的苦恼:市面上没有给初学者指引式的实作教本,当时书市上的计算机杂志,都是专家们高来高去的言论,他们写的开心,读者却无福消受,因为他们忽略了购阅杂志的人的基本需求、尤其是初学者的需求;专家们爱用圈内人才懂的术语解释基本应用规则,所以杂志销量始终划地自限,没有起色,久而久之,信息类杂志也认为这才是杂志内容应有的走向。

    詹宏志不一样。他自己就是从初学起步,非常了解用户的痛苦,但信息杂志界太自以为是了,没有倾听来自地面的声音,这两者之间的落差,给了经历痛苦学习之旅的詹宏志一个崭新的机会,他迅速抓牢──以「无痛苦学习」为号召,创制传统信息杂志不屑做的内容:一个动作一张图片,不厌其烦地把学习者遭遇的问题逐一图解,立刻把初学以及想学的潜在读者一举兜入袋中(扩大读者群,把平常不读信息杂志的人也吸引进来),依《数字时代》编辑总监卢谕纬的专业形容是「发现消费者没被满足的需求,然后把价值做大」。*注5

    《PChome》创刊号再版连连,据说印量高达14万册,建造起信息杂志的「贝蒙障碍」(Beamonesque)*注6。
除了内容的「不一样」之外,营销手法采用强力的价格破坏策略。一本菊8开、二百多页、全彩、定价NT.180元的杂志,再加上免费赠送32开本大小的硬盒内、置入号称价值千元的应用软件,整个用透明胶膜裹装起来,在书店及便利商店的实售价格,只需区区新台币49元。这样的低价,配合易读易解的贴心内容,创刊号销售热度可用「狂热」两字形容。我亲眼看到台北街头有些便利商店将几十本《PChome》从地面堆栈起来,一天之内,下单补书数次之多。

    有人跟我说,因特惠的长期订阅价格,一个月内订户数直冲两万,不到一年,订户有七万上下,加上零售,每期销量在十万左右*注7。

    《PChome》本身是卖一本赔一本(或勉强做到损益两平),但破天荒的销量所带来的广告,才是盈利之源。那时又正逢IT产业起飞阶段,《PChome》一枝独秀,可说名利双收。

    詹宏志创办的《PChome》,就这么水到渠成,建立起他新的王国。

    说开了也不稀奇,他从学习过程中,了解到必须谦卑、必须学会「说使用者听得懂的话」,要和使用者并肩齐行,和他做朋友,而不是去想领导他。他将专业的理论简化成使用者不必问为什么的动作,在「懂」与「不懂」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詹宏志看到了新科技导引出新形势,新形势带来新需求,他不谈艰涩理论,直接从使用者需求出发──这是做任何事业的入门之阶。(奇怪的是,这么简单的道理,在当时为什么只有詹宏志理解并付之实践?他看到问题,改变思维,转换位置,开拓新境。等他做成功了,所有竞争者才恍然大悟?)
《PChome》创刊之役,是传统编辑面对新形势的克服之道以及产销一体化的经典之作。

    话分两头,请容我绕到另一个话题继续切入。

    两个月之前,台北有位认识多年、任职于某出版集团的中坚干部来访,谈到目前编辑的处境,他告诉我仍有为数不少的编辑可能害怕网络带来的冲击,不知如何因应,只好墨守所传承的工作型态,但求平安。在他看来,该来的冲击一定会来,祸福难料。

    他是位充满斗志、企图心极强的、工作狂型的人。他告诉我,多年之前已经在台北组织了来自不同出版社、不同专长七个人,每月聚会一次,交流看法。最近,曾讨论到我写的一系列信,他们对信里触及到的网络演化,印象深刻,并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希望我给出答案。他的题目很长:「我们所投身的出版社,领导阶层都明白网络时代的不可逆性,经常开会,导出一些结论,这些结论似乎无济于大形势的掌握,只能随波逐流活着。出版界的中、基层编辑,面对未来,心里都十分茫然。网络带来的变化太快太大了,诚如我参加元月中旬的『天下经济论坛』、上海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陆雄文院长在会上的一句话:『这个世界不是我看不清楚,而是变化太快。』道出与会者普遍的心声,我觉得『日新月异』都已不足以形容我们面临的变革。没多少年前,Web2.0才冒出芽,短短几年工夫,新科技接连出生,如今又面临终极型态的『云端世纪』罩顶而下,传统出版的训练与规范,似乎有捉襟见肘的尴尬;一个想在『云端世纪』生存并图发展的编辑──我们姑且称他们为『编辑2.0世代』,必须具备什么样的DNA?」

    我承认,一听到他的问题,立刻愣住了,不知如何答复。

    我太孤陋寡闻了,头一次听到「编辑2.0世代」这类字眼,我顿时明白自己理所当然应该归于1.0旧时代的传统编辑之列。也许他们看到我书写的文字,评估我是「一脚踏在1.0,一脚踩进2.0」的老编,对活在「云端世纪」的年
轻编辑可能有些另类的建言。

    我心里的直接反应是他们高估我的程度。

    我纯粹是个学习者,对「U-出版」的认知非常有限,所有常识来自少数杂志和书籍的介绍,唯一沾上边的原因是我退休了,所以拥有用不完的时间,可慢慢啃读我在年轻时疏忽的应用知识──就因为这样,才在无意中接触到一般性的IT信息,然后自以为是地、融合过去的经验,以请益的心情写成一篇篇反省与探索的文字。

    这位年轻朋友的第一个问题便触了礁,我们的谈话难以为继。……他带着困惑和失望辞别,但问题却留了下来,让我彻夜难眠。

    最根本的困惑来自编辑能用1.0或2.0区别吗?从1.0到2.0是连续的、切不断的演化还是一种跳跃(突变)?所谓「编辑2.0」那个世代,他们是不是像詹宏志一样,面对挑战时,看得出「新科技导引出新形势,新形势带来新需求」?

    那么,新科技导引出什么「新形势」?新形势带来什么「新需求」?

    能发现「新形势」与「新需求」的编辑,需要具备什么能力?

    具备这种能力的编辑,就是2.0编辑?就有机会活跃于U-出版时代?

    思索多天之后,我强迫自己回到论述核心,一如从前曾反复引述的说辞:当前这时刻,我们碰到的是百年难遇的典范移转(paradigm shift),旧的一切正在崩解,新的秩序正在构筑,眼前所见的实相,似明未明,如真非真,快速的变化令人时时刻刻处于不确定中,没有人能精确描绘出最终的样貌,我们恰巧走在「途中」,终点好像很近又好像很远。

    我很想向那位来访的朋友,重述詹宏志发生的故事。重述故事的目的是攫取它背后的意念,那才是要牢记于心的。

    隔了月余,我决定趁北上之便,到台北回访他。
 
    这一次会面,彼此做了准备,有些谈话片断似可请大家一起思索──我们只有讨论,没有答案,即便言辞间讲的斩钉截铁,也仅仅是语气运用而已(以下内容,未经对方过目,所以文责由我负责):

    某(暂隐姓名):周爷(这是我当年职场上的绰号),我知道您来趟台北不容易,我就开门见山、直接请教了。上个月从台中回来不久,「七人组」又相聚一次。我们一致认为,既然来到Web2.0时代,编辑不可能沿袭过去的经验一以贯之。

    您在<以Google为师!>那封信内,特别引用了《Google会怎么做?》的作者杰夫.贾维斯(Jeff Jarvis)的一段文字:他认为未来的新社会应奠基于「关连、连结、透明、开放、公开、聆听、信任、智慧、慷慨、效率、市场、小众利益、平台、速度和丰富之上」。我们讨论很久,认为很可能就是打开「编辑2.0」之门的密语,像「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中,打开藏宝窟大门的口诀「芝麻开门」一样灵验。我们的结论是,活在「编辑2.0世代」的朋友们,不妨将它们移用在出版新产业链里重新检验这些字眼,这些带有魔力的字眼,正静待召唤,编辑的未来或许正好隐藏其中。

    周:虽然你用了「或许」、「很可能」等不确定的辞句来描述,我还是认同你切入问题的角度。我没想到你会把你所谓的「密语」和「编辑2.0」连系起来,不过,和我今天准备提出的例子,倒是非常契合。

    某:我最喜欢「例子」,请尽量多举实例。

    周:先说说编辑的「恐网络症」吧!且不管迎面而来的是维基经济也好,云端运算也罢,传统编辑们千万别被这些字眼的表面意义给唬弄了(我举了《非凡新闻周刊》总编辑李文娟<说穿不值钱>实例,略)。一旦理解它们的真貌,一点也不复杂。厕身其中,我们仍有难以取代的价值。重点是必须振翅而起,毫不畏惧地融入网络(u)时代(我举了《PChome》创业实例,略),学习詹宏志的谦卑、聆听、并迅即提供满足饥渴层面「新需求」的解决方案与执行胆识,我们就没什么好担心的。

    某:嗯,有理。我也来贡献一个例子左证一下。举例来说,当部落格(Blog,博客)兴起时,你在想什么?你做了什么?反应快速的人,见机不可失,立刻聚集资金,投资平台,以免费与服务吸引会员在平台架设部落格,希望有朝一日形成规模,再图盈利﹔只有极少数聪明人理解到这潮流意谓着人的创造力的全面释放,我们迎接到的是个全民创作时代,这股创作能量,不是书写个人感想的部落格能够完全吸纳的。所以,像「起点中文网」这样的平台,应「需要」而生。

    「起点中文网」直接由产业链的内容创生源入手,所有创作毋需筛选,人人都可以在平台自由张贴呕心沥血的得意之作,由会员点阅数决定作品价值。数年之间,新作家、新作品如风起云涌,席卷市场。组织这类趋势的创作平台,身价随时间水涨船高──它放长线,钓大鱼──创造独特的价值,「盛大文学」终于将「起点中文网」纳入其家族成员。

    周:是啊!处在同样的年代和背景,有人看到不一样的机会。不过,你刚才说到「出版新产业链」,我想多了解你的看法。

    某:对您我不会隐瞒,实际上也无需隐瞒。我们一直想绘制「出版新产业链」,我深信能绘制的人,才是未来的赢家。目前,大家的理解都不够完整,但光是不完整的新产业链,就展现一堆商机。

   周:的确,我们的思维朝着同一方向。我曾经举五个年轻人以20万台币成立一家在线印刷网站「Hypo(百集斯公司)」*注8,从2006年创业,到2009年时,营业额已近千万。他们掌握到云端时代「出版新产业链」的后端──「制作」那个环节,成就了创业之梦。最近又有一个号称「云端出版」的实例:点点印公司(http://www.tintint.com/)。台湾的非凡电视台「台湾真善美」节目,特别介绍林建宏、陈函薇这对年轻夫妇的创业小史<年轻闯王,把照片变成书>,「让网友直接在网络上,编排自己的照片,还能加上文字批注再印成实体的书,2009年创业至今,每个月业绩都成长2成,预估今年营业额突破千万元!」*注9你看!一旦有人解开谜语,商机就出现了。

    某:我同意,假如这也算出版产业的一环。但不能否认的,他们的出版方式和一般人心目中的出版不在同一范畴,一般人对出版的认知仍是在书市流通的读物。编辑的主要任务是「如何从中找到好东西」,能够在最短时间被读者购阅。不管编辑活在1.0或2.0,主要任务是不变的。麻烦的是在Web2.0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作家,内容来源增多,使得选择性更为丰富。编辑对内容的筛选功能不再享有独占优势,而有了更具说服力的替代方式,也因此,做为2.0世代的编辑,必须重新找出难以替代的新功能。

    周:是啊!我在<明天过后,编辑干啥?/试绘「编辑角色」的演化轨迹>中尝试寻找解答,但显然大家仍在摸索,还没有共识。

    某:外人看出版这块产业,只是帮人出书的嘛!──但,看似简单,稍一涉入,可复杂呢!

    周:像「印书小铺」张辉潭的例子很值得玩味。他把「自费出版」经营的有声有色,我刚收到他们的电子报,出版的书已突破五百本,而且频频攻上传统书店排行榜(谁说自费出版的书都是被传统出版淘汰的书?),成绩超出预期。「印书小铺」越来越强,它把出版(制造)业百分之一百转为服务业,张辉潭这位前行者的经营眼光,有他过人之处。

    某:坦白说,他们都是「例外中的范例」,是特例,但若少了领导者的坚持和执行力,也会一事无成。倒是您刚才提到「如何从中找到好东西」,很值得追索下去,因为「找到好东西」的方式,刚好区划1.0和2.0两个世代编辑的不同。

    周:传统的「找到好东西」的方式,行之有年,我们都已耳熟能详;进入Web2.0的「U-出版时代」,编辑所担任的筛选角色,慢慢的被网络替代。在从前,像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这类几百万字、未完稿的小说,很难被传统出版接受,但在网络时代,作者凭借兴趣每天发表续作,可连载多年不辍,并由数百万网民疯狂的点阅,让作品脱颖而出,等转为纸本书贩卖时,动辄以百万本计。这样的出版模式,完全推翻了传统编辑的经验──网络作品越来越多,有人用「海量」形容内容如排山倒海而来,传统的筛选功能已无用武之地,我们的编辑将何去何从?

    某:您的话让我想起「盛大」。三月初,我读到「盛大文学」在北京推出「一人一书计划(One Person,One Book)」,发布他们「电子书战略」。在新闻发布会的记录上,「盛大文学」首席版权官周洪立先生透露,光是数据库里就存储了五百亿字的创作,每天在他们所属的网站,还继续有6,000万字新内容贴出,而专属作家高达93万人。*注10天啊!这只是一家公司,若加上其它创作平台,那是什么「盛况」?

    周:这份记录流传很广,我也看了,我只能说,热闹啊!真要编辑去筛选,岂不累死!

    某:所以编辑的角色功能非改变不可!一旦重新定义编辑的贡献是什么,「编辑2.0」的迫切性就浮现了。

    周:「编辑2.0」意谓着再也不能自外于网络,学习驾御网络而不是受制于网络。网络是无性的,会运用的人,会给它意义、价值和生命。

    某:说得好,周爷!讨论到这里,再回想「关连、连结、透明、开放、公开、聆听、信任、智慧、慷慨、效率、市场、小众利益、平台、速度、丰富」这些字眼,您不觉得通体舒泰,浑身是劲?盛大里的大小人物(包括编辑),玩的不就是它们?我对「盛大」好奇的很,他们一连串的大动作,连远在台湾的我们都感受到震动,我认为他们是狠角色,你对盛大有什么看法?

    周:我想用「了不起」、「不凡」来形容盛大。人人知道「云端运算」来势汹汹,只有盛大真正剑及履及在云上展开细腻布局。当大家还在讨论「如何」、「何时」,他们已默默地打造出独有的商业模式,他们铸造独一无二的产业链,也等着打通任督二脉。盛大最了不起的是它的「规模」以及由规模支撑起来的「微支付」等支付系统。如今它有一亿会员,每天有一千一百多万人,用千字二毛、三毛钱支付在线阅读费用,加上周边广告收入,就这模式够吓人了,何况他们的野心岂是这么一点点?「云中图书馆」是另一波大小均收的策略布局,他们造云,打造云基地,他们的冲锋号响彻云天,只等着看传统出版界如何接招了。

    某:美国有句谚语:打不过它,就加入它。面对盛大,出版界的选择其实不多。

    周:现在的出版业──不!出版业已不足形容,应该泛称文化产业──盛大在替「战国时代」寻找句点,然后再重振汉唐盛世。

   某:哇,「替『战国时代』寻找句点,然后再重振汉唐盛世」,这说法太震撼了!

   周:盛大的霸气隐匿在谦恭、礼让之下。但不管他们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得再小心翼翼,总是使我想起西泽大帝。西泽的帝业,建立在远征高卢时,率军「跨过卢比孔河(Cross the Rubicone)」的壮举(转折点)──意思是说:不能再等了,现在就是最佳时刻*注11。这也是陈天桥的心境写照吧!

    某:周爷,我欣赏您的剖析,您的剖析对照我的理解,应该可以把现况弄得更清楚。以我们的观察,盛大老早准备好了,只等老板一个决心,就下达「总攻击令」。我们可以从不同的面相透视盛大。目前盛大干的是「合纵连横」,想兵不血刃,一统江山。据我所知,他们向各地出版社派遣人员,拉拢入盟,台湾的出版社也是对象之一。我们看盛大,是以「Google、亚马逊的合体」的高度视之,当然,在世界版图上,盛大不如它们,但在华文出版领域,就不是等闲之辈了。总结的说,它正在打造独特的中国模式。它想涵盖华文的文创领域,做法周延而全面,渗透力道惊人,长此下去,出版社是没有招架能力的。

    周:不至于这么悲观吧!我不知道你注意到「百道网」(http://www.bookdao.biz/index.html)没?

    某:周爷,没想到您也关注到了。「百道网」是由知名的媒体人程三国、孔燕红夫妇连手策划经营,宗旨是「为书业打造价值过滤、筛选系统」,简单说就是把生产链上「筛选功能的极大化」,紧紧掐住生产→销售的咽喉,太聪明了。大家不是说书太多吗?「百道网」替你过滤,让书店、媒体、图书馆和出版社连在「百道网」内,由它提供最完善的服务*注12。

    周:不知道是不是我太过关心,我觉得「百道网」是传统出版企图在网络时代努力转型的重要布局。

   某:您的推测应该八九不离十。

   周:时间上有点「巧」,对盛大的「一人一书计划」和「云中图书馆」有针对性吗?

    某:您想太多了。不过,这是有趣的想法,应该放在「竞合」的脉络里去理解吧!若是顺着您的思路推想下去,可不得了──「百道网」能促成传统出版的大团结,形成对盛大的制衡?这想法太有趣了,那谁是那位组织者?谁是佩六国相印的苏秦?哈哈,呼之即出──太好玩了!

    周:(笑)是我想多了。今天已经占用你太多时间,我最后想请教一个问题:你身为台湾出版的一员,你如何在盛大虹吸效应下,保有你的竞争力?

   某:(表情非常复杂,侧头想了半天才开口)我真的不知道。像「盛大」这样的对手,光凭它一亿会员的规模,我们就被边缘化了;您想想看,会员一亿,一千一百万的付费用户,那是多大利基?

    周:除非──?

    某:除非大陆开放这块版图,让大家都有公平的机会逐鹿中原。

    周:到时候还来得及吗?

    某:(大笑)我们唯一不怕的,就是竞争。

    离开他办公室时,已华灯初上。坐在回家的火车上,我的心情仍不免起伏。这回谈话,其实难有结论,连什么是编辑2.0,也只是方向性的描述,并不具体。倒是我在盛大文学内部刊物《我们》上,读到「30省作协主席小说巡展」及耗资千万的「全球华语原创文学大展」,为之大乐,这类案子不正是我们传统编辑最擅长的本事吗?要是被尊为「纸上风云第一人」的高信疆在世,看了必定哈哈大笑,因为相似的企划早在三、四十年前被他在《中国时报》的「人间副刊」上发挥的淋漓尽致。亲爱的朋友,管什么1.0或2.0,万变中仍有不变的元素,我们要学的是怎么跨入虚空间,学到驯化网络的技巧──如高信疆在当时引爆的「副刊革命」,把传统副刊换上新的引擎,一新世人耳目。想想高公的事迹,他留给我们的就是:不妥协、不从俗,走不同的路。

祝福大家!
浩正2010/4/2
──────────────────────────────────
*注1:引自马云于2010/1/19在台湾「天下经济论坛」发表的演讲<这是小企业『大梦想的时代』!>,全文见《天下杂志》第440期(2010/1/27出刋)p.22-24,由黄靖萱整理,内容非常精彩。其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着:
「我在北大碰到一个年轻人,对我说:
『马云,中国的互联网机会、所有创新机会都被你们做光了,在中国没机会了,我们要怎么做?』
一百年以前,爱迪生发明电灯以后,美国有位经济学家也预测说,世界上所有发明都发明光了。事实上,人类的发明却是层出不穷。
互联网出来后,先有了网景,后来有雅虎,雅虎所向无敌后,又出了eBay,eBay之后有谷歌,又有Facebook,──人类永远在创新,创新不可能停止。」
马云的「唠叨」,请记在心头。

*注2:引自《天下杂志》第443期(2010/3/24出刊)「Leaders Talk专栏」,电影《阿凡达》导演柯麦隆(James Cameron)在TED(科技、娱乐与设计)大会上的演讲<好奇心是最厉害的本事>(吴怡静整理),见P.16-18。

*注3:引自《非凡新闻周刊》第197期(2010/1/24)「总编辑的话」<说穿不值钱>/李文娟。

*注4:同注2<说穿不值钱>,引文已略作修饰,应不失原义。

*注5:引自《数位时代》第191期(2010/4/1出刊)「编者的话」<独一无二的价值>/卢谕纬,见p.12。

*注6:「贝蒙障碍」是指1968年奥运会于高海拔的墨西哥城举行,因高原阻力减低的缘故,美国选手贝蒙(Robert Beamon)跳出惊人的8.90公尺的世界记录,23年后才被打破,这是奥运史上保留最久的田径赛记录,史称「贝蒙障碍」。之后,在各个领域,举凡难突破的事务,都被称之为「贝蒙障碍」。

*注7:这些数据都是当年听闻所得,未经查证,但依《PChome》创刊时如日中天的声威,虽不中亦不远矣。

*注8:参阅《实作编辑心法练习簿》4<我曾经想开一家银行:「云端运算」的人间意义>。

*注9:关于「点点印」的专访,在Youtube上有完整的视频介绍,请看「非凡.台湾真善美/年轻闯王:点点印,把照片变成书」(http://www.youtube.com/watch?v=ozJA2rcQYxw)。

*注10:3月10日,「盛大文学」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推出「一人一书计划(One Person,One Book)」(一人一书的计划,意思就是一个人手上只要有一本电子书,就可以阅读成千上万部的图书。「书」在这里泛指「阅读器」。)发布电子书战略。发布会上,盛大文学首席版权官周洪立先生透露:「在我们数据库里,五百亿字的作品已经有了,而且我们每日的更新是六千万字。现在我们有93万作家,网络作家每天在不停为我们写作,这就是六千万字的来源。迄今为止,我们累计的作品已经达到了三百万部。与此同时,我们还有一个很大的队伍,专门来采购国内外出版的优秀畅销图书,我们已经购到了畅销书的数量已经超过万部。到现在为止,各个网络文学阅读排行榜上面,前十位,90%都是来自盛大文学的各家网站,这还不算,我们已经得到了一千余种电子期刊杂志的版权,有两百多位当代一线作家在为我们写作,为我们提供版权。」全文请参阅「数字出版在线」(http://epuber.cn/space.php?uid=1&do=blog&id=1222)。

*注11:参阅维基百科「西泽」条目(http://zh.wikipedia.org/zh-hk/恺撒)。

*注12:别忘了微软全球副总裁张亚勤提醒大家的公式:云端运算=(数据+软件+平台+基础设施)×服务。请参阅前信<我曾经想开一家银行:云端运算的人间意义>。

作者:周正浩

来源:周正浩的博客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