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问题变成新的机会。」
──张若玫(远创科技/Vitria Technology总裁)
「现今,这个网络打乱一切的时代,世界失去秩序,却有人
看见机会,让事物组织起来。」*注1
──杰夫.贾维斯(Jeff Jarvis)
亲爱的朋友:──张若玫(远创科技/Vitria Technology总裁)
「现今,这个网络打乱一切的时代,世界失去秩序,却有人
看见机会,让事物组织起来。」*注1
──杰夫.贾维斯(Jeff Jarvis)
为方便阅读,将信裁剪三片。
之一:
<以Google为师!>寄出不久,有几位编辑朋友和我交换看法,他们站在U时代的基础上,探讨了编辑角色如何存续的问题。我觉得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前瞻式思维所触及的一些想法,似应让更多人一起来关注,并以此做为阶梯,继续往深层挖掘。
我把几位的意见,整理于此:
存续的第一形式:编辑应该继续做编辑的事。
上海「交大出版社」的叶琳认为,活在U时代虽有压力,但没有悲观的权利。
她在e-mail上写道:「互联网给传统出版带来很大冲击,但我们同样可以看到,没有编辑的互联网,信息质量层次不齐,信息真实性、编排合理性、归类便捷性等等,都有改进的空间。出版行业之树仍会常青,但是形式和管道需要我们重新探索。未来的读者将选择新的介质,未来的编辑也要适应在新介质上开发、筛选、整理、传播知识产品。」
我们从她的描述中,读出根本:编辑的专业与不可替代性,编辑人切勿妄自菲薄。
存续的第二形式:编辑可以朝向「作家经纪人」转型。
其中,北京「龙之媒广告文化书店」周志刚的观点,颇具代表性,他说:「读了您最近的几封信,感触颇多。这段日子,台湾的硬件厂商准备推出新型电子书,大陆这边也有好几家推出了新款设备。方正集团甚至还弄了款山寨kindle。一时间搞得我觉得,明天醒来就会人手一机。但电子书注定是个昙花一现的产品吗?数字出版时代,最重要的还是内容吧!──设备什么的,反而不是重心。在这样的情状下,编辑的角色会更复杂,对大众市场来说,编辑可能更像是作家的经纪人。」
周志刚说得有理。假使你读过《Google会怎么做?》,鲜活的例子就在眼前。
当作者杰夫.贾维斯(Jeff Jarvis)在他自己blog上发表研究Google的系列文章时,凯特.李(Kate Lee)盯上了他,争取到他的授权,经纪这本还没完成的著作。贾维斯在书末<致谢>中,这样形容她:「她是出版业里第一位从blog中找寻人才和想法的经纪人,她总是很有耐心的容忍我千奇百怪的想法,她不断鞭策我,直到我们一起达成这本书的共识。」
她将他的写作计划送到三家重要出版社,让它们互相竞价,最后柯林斯出版社(HarperCollins Publishers)脱颖而出,以高价并预付版税方式取得出版权。贾维斯说:「她让出版社更有效率,帮出版社在多如牛毛的书籍企划和作家中,选出好东西。」*注2
有些敏锐的出版社也察觉到变化一波接着一波袭来,而开始未雨绸缪地展开策略布局。我在「湛庐文化出版公司」官方网站(http://www.cheersbooks.com)看到经营项目中出现了「出版经纪人业务」,开宗明义写着:
「术业有专攻。作家的工作是写作,出版社和编辑的工作是把好的书
稿制作成精美耐读的好书。出版经纪人的工作就是替作家找到合适的出
版社,顺利成功地出版作家们的倾力之作;帮助出版社和编辑发现有出
版价值的书稿,把璞玉交给合适的编辑和出版社。」
稿制作成精美耐读的好书。出版经纪人的工作就是替作家找到合适的出
版社,顺利成功地出版作家们的倾力之作;帮助出版社和编辑发现有出
版价值的书稿,把璞玉交给合适的编辑和出版社。」
一方面,湛庐文化告诉作家「在选择自己的倾力之作最终『花落谁家』时,应该做怎样的准备」?一方面,让作家明白「出版经纪人可以为作家做什么」?湛庐文化架起一座桥,希望能够接引到令人惊羡的作家与作品(详尽的说明,请自行上网查阅:http://www.cheersbooks.com/htm.php?nowmenuid=63)。
由此看来,「经纪人」这个身分,似是颇多编辑共同认知的、下一个转向职场的重要里程碑。未来编辑及出版社的竞争力,或系于「经纪能力」的良窳──如何代理到好作家和好作品──人脉、通路、市场趋向、内容筛选、营销……等,仍是铸成编辑力的根本。
然而,成为「作家的经纪人」,真就解决了编辑的出路问题?
答案好像不怎么肯定。看!贾维斯不就斩钉截铁说,中间人没落!*注3因为编辑的功能,将一一被网络取代。那么,我们果真会陷入《长尾理论》作者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曾预言的命运:淘汰?
存续的第三形式:编辑成为制作人、各种资源的组织者(整合者)。
台北「马可孛罗文化公司」主编巫维珍小姐,在给我的mail上,除了认为「编辑可转型为作家的经纪人」之外,特别加重语气,强调在未来内容产业的产业链内,编辑不会消失──她非常同意杰夫.贾维斯和大前研一的预见:有一天,编辑将进化成「内容与知识的『组织者』」。
在此,「组织者」究竟何指?谁组织谁?
依大前研一的解释,「组织者」是「能将各种要素的复杂组合,化为随着环境而改变的有机体」*注4,这种人的身上,拥有独特的禀性。
有一则侧记,趣味又传神:
贾维斯和一群媒体高层人士参加在瑞士达沃斯(Davos)举办的「世界
经济论坛会议」。
某位媒体大亨非常仰慕Facebook网站年轻的创办人马克.蕯克柏(Mark Zuckerberg),希望他传授成功的秘诀。他问萨克柏:
「我的公司要如何开始经营一个像你们那样的社群?请告诉我们,该
怎么做?」
萨克柏冷冷回答一句:
「你做不到。」
贾维斯在描述他目击的现场时,用了非常酷的、戏剧化的形容﹕
「句号(Period)。无情的逼视。」*注5
经济论坛会议」。
某位媒体大亨非常仰慕Facebook网站年轻的创办人马克.蕯克柏(Mark Zuckerberg),希望他传授成功的秘诀。他问萨克柏:
「我的公司要如何开始经营一个像你们那样的社群?请告诉我们,该
怎么做?」
萨克柏冷冷回答一句:
「你做不到。」
贾维斯在描述他目击的现场时,用了非常酷的、戏剧化的形容﹕
「句号(Period)。无情的逼视。」*注5
在随后的讨论时间,萨克柏坦率表白,这位大亨的问题问错了:「你根本不可能去开始组一个社群,社群早就存在,做他们想做的事。该问的问题是,如何帮忙社群做得更好。」
他开的处方是﹕简明雅致的组织(elegant organization;关于「简明雅致的组织」,容后续述)*注6,众人熟知的维基百科(Wikipedia)、Facebook、Twitter……等,都是典范。
国内的「数字出版在线」(http://www.epuber.com/)是眼前现成的例子,它广收国内外能搜集到的数字发展最新情报,免费提供给阅读及订阅服务。它为让关心数字的现况和未来的读友,有个交流意见的园地,特别设立平台,开辟「在线小区」(http://www.epuber.cn/network.php;可从「数字出版在线」首页右上方点入),将散在各地的同好者聚集一堂,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漂亮的组织。
之二:
贾维斯对萨克柏所称「简明雅致的组织」,有深切的体会,他视其为「新世代的组织工具」;重点是,没人能组织社群,是他们在公开的平台上自行组织,易聚也易散,贾维斯将它看成是一种新商业模式。
他解释「组织者」是「应运而生」。贾维斯说﹕「我听过最好笑的事,就某些公司自吹自擂,说他们拥有忠实的社群。」他强调「社群不属于你,社群是他们自己的」,他提醒我们「因为网网相连,……界限逐渐模糊,我们正在重新组织这个社会,这是Google(如Facebook等)正在打造的新世界秩序」。*注7
贾维斯们的剖析,强迫大家以全新的思维思索面对「新世界秩序」。但所指出的「组织」概念,则暗藏玄机,因为在「谁组织谁」的争辩声中,预留了宽阔的挥洒空间,我们是不是可以这么说:当「组织新的秩序是一种商业模式」这个观念成为共识,在这前提之下,「谁」组织「谁」──两个「谁」之间所形成的空域,就成了现阶段创意的发韧之地?
也许,我们应该进一步追根究柢的是:
为什么需要「组织者」?「组织者」的条件以及如何「组织」?
先试解「为什么如此迫切需要『组织者』」?
从外在形势看,奠基于稀少性的经济模式(许多传统产业的价值都建立在稀少性上;因为稀有,所以昂贵。)被丰富性经济模式(网域内,有数不尽的选择性)取代。传统意义下的「大众」被重新定义,个体如春笋般冒出地表,更多的内容(产品)被制造出来,我们的挑战是:如何从中找到好东西──贾维斯认为,这就是「Google思维」的核心意义──在选择的丰富性上,打造新商业模式。换言之,即在利用Google的功能,创造、利用、管理内容。
谁能充分掌握这个优势?
当然是懂得如何去「组织」的人。
往人的内在特质看,今天职场上新起的一代,他们的能力与价值观,和上一代完全不同,大前研一观察他们最大的特征是,只要有一点不顺心,就从头开始的「reset文化」,因为他们「都是在电玩世界长大的,若游戏进展不如己意,就马上按下reset键,重新开始。他们虽然经常不愿或不能忍耐,却会投注异常的心力在自己喜欢或流行的事物上,即使熬夜工作也不厌烦」。大前因为了解,才懂得引导,他说:「在他们真正成熟之前,应充分满足其自主性(ownership),在这基础上予以统合,培养他们的战力,成为未来的接班梯队。」*注8
谁能将新起的散漫一代黏合成有战力的团队?
当然是「组织者」。
说了半天,什么样的人才是大家期待中的「组织者」?
这种人,必须拥有「成事者」的胸襟,「不用亲力亲为,但要能让组织成员(任事者)人尽其材、各适其所,再予以统合的能力」*注9;这种人,能够「在荒野中找出路,在没有路的世界中观察、判断,然后带领组织步向坦途」*注10;这种人,「看见我们未曾看见的世界,做出不一样的决定。这些决定,在旧产业的旧规则下看来完全没道理,但旧规则在这些新方法和新思考出现后,已迹近崩解」*注11;这种人,是阎锡山(民国时期山西省省主席)心目中的理想人物,「能取多数人的长处,为自己的长处,是最长于做事的人;不矜自己的才能,并会用上多数人的才能,是最善于主事的人」*注12;这种人,大前研一在《再起动》书中,以现代人的观念名之,统称:「制作人」。
倘若接受上面的论点,这样的「组织者」,该如何进行组织?
大前研一提出,以「制作人」的身分做为枢纽,来启动组织──它,原先是专为中年人(35-50岁)在职场再出发时的身分设计。在我看来,它也适用于面对现实挑战时,献给职场工作者的一帖良方。
将「制作人」观念,移到出版中思考,倒是可指明身处网络时代的编辑一条出路。若是做得好,前途光明在望。
我们不妨先以传统出版视角,举些大家非常熟悉的实例。
像王云五的「万有文库」、沈昌文等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俞晓群的「新世纪万有文库」「书趣文丛」、高信疆的「中国历代经典宝库」、詹宏志的「柏杨版资治通鉴」「大众心理学丛书」……。这些人做了这件事:找到一个概念。然后,将脗合这个概念的内容组织起来,建立起各自的事功。
从这几位「制作人」的工作特质进一步深究,无疑的,他们是了不起的「整合者」。这种整合(组织)者的制作能力,呈现于外的必然是一流的企划高手,套用沈公的话,他们能从所活着的年代里「了解动向」,以创新的理念,将「内容」简明雅致地组织起来,在无序中间建立有序,直指没有竞争的空域,目的在「创建一种影响力」或「抢占解释权」──这就是制作人的整合能力在一个企划案例中的极致表现*注13。「数字出版在线」总策划之一的屈辰晨,他归纳了所有经验教训之后,得到一个总结,曰:
「善整合者,生。」
在他们的年代,我们看到他们的代表性作品,在时间河流中闪闪发光,领导他们的团队,迈向巅峰。
即使到了U时代,面对丰富的选择性时,我们更需要培养这种企划与整合的制作理念与能力。也许,在网络新世界内,我们必须学习如何将有趣、有用及有意义的内容,透过不竞争原理而掌握到的概念,以简明雅致的组织,策划出崭新的组合,赋予新的价值。诚如北京「九州岛出版社」的李荣,在来信中强调的:「策划力是编辑的核心竞争力,尤其在未来网络出版中,我们的价值可能唯有此一点了。因此,近来同事们也意识到了这一点,都在设法提高自己的策划能力,为迎接出版业的改革做着准备。」
但,以上的思考仍不免局限于藉文字为主要媒介的内容经营,在网络时代,若将「文化创意产业」如此窄化,那是传统编辑人自缚手脚。别忘了,文字只是承载「内容」的介质之一,当我们说着「振兴文创产业」时,它延伸出去的领域无远弗届;当我们高呼未来角色演化的种种可能性,如「组织者」、「整合者」、「企划者」……时,我们的视野是否应该更加开阔?
试举发生在芬兰的例子,表面上跟编辑毫不相干,其实是一种指向性的喻示,我们可走的路远比知道的多!
之三:
先介绍一个人。
她,在个人的Blog「北欧四季透明笔记」(http://life.newscandinaviandesign.com/)*注14上,这样介绍自己:「涂翠珊,笔名北欧四季,留学丹麦,定居芬兰,喜爱创作多元化内容,实验网络媒体的可能性。着有《设计/让世界看见芬兰》、《北欧四季透明笔记》,长期为平面媒体撰写芬兰创意、人文、生活。」她的Blog内容丰富,对我而言,为我开了一扇生活的、创意的、智慧之窗,是我日常活化脑子、汲取养分的地方。Blog不但得奖,写的书也荣获「开卷好书奖」,且佳评不断。
有一天,我在她的Blog读到「合唱之战」的电视节目的介绍,感动之至。我看到节目背后的制作人所呈现的功力,由无中生有、企划出叫好又叫座的高质量内容。
这是怎样发生的?
我相信故事都如此单纯而熟悉:制作人创生一个概念,找出合适的执行者,透过简明雅致的组织,拟订比赛秩序,而从竞争中创建出巨大的影响力──所有创新不就是如此这般生成的?
如果这也言之成理,那么,亲爱的朋友,请允许我轻轻问一声﹕
「编辑存续的第四形式:有无可能是跨领域的创意人?」
至于还有没有存续的第五形式、第六形式……?
走笔至此,我突然想起「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的书《路是无限宽广》*注15,愿以此书名的含义和朋友共勉之。
敬祝
至于还有没有存续的第五形式、第六形式……?
走笔至此,我突然想起「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的书《路是无限宽广》*注15,愿以此书名的含义和朋友共勉之。
健康快乐
浩正/2009/11/30
──────────────────────────────────
*注1:参阅《Google会怎么做?》/贾维斯(Jeff Jarvis)着/龎文真、林丽冠译(天下文化出版/2009/4/30第一次印行),第4章<新社会/善用社群力量,借脑创新>,p.63。
*注2:同注1,第6章<新的商业现实>,p.95;以及<致谢和公开说明>,p.323。*注3:同注2,p.95。
*注4:参阅《专业/你的唯一生存之道》/大前研一着/吕美女译(天下远见/2006/3/20初版1刷),p.41。
*注5:同注1,p.61,引文稍有修饰。读友朱瑞翔先生建议将period意译为「没啥好说的,到此为止吧!」
*注6:同注1,p.62。「elegant」通常译成「优雅」,因此书上将elegant organization译作「优雅的组织」,但我无法体会组织如何优雅,只好请教高明。经几位老友根据文意,建议参考以下两种诠释:1.of people or their behaviour(人或其举止):graceful and attractive(文雅的、优美的、漂亮的);2.of a plan or an idea(计划或想法):clever but simple(简练的、简洁的、简明的)。最后,勉强选用「简明雅致的组织」(如有更佳译法,请即告知),明知并不能尽释其意,只好请读友自行揣摩了。书中,作者贾维斯举了萨克柏在哈佛大学上艺术课如何应付期未考的故事,诠释何谓「简明雅致的组织」。他因打理价值150亿美元的公司,没时间上课,也来不及准备了。他急中生智,及时利用网络将可能会考的艺术作品图片张贴出来,请班上同学自动填上相关知识。结果,他不但考的棒,全班同学成绩比别班都高。蕯克柏以「一起协作」的方法,组织了大家。
*注7:同注1,引述内容来自p.61-67。
*注8-9:参阅《再起动:职场绝对生存手册》/大前研一着/陈光棻王俞惠译(天下远见/2009/3/31初版1刷),整段文字引自p.158-163。
*注10:同注4,p.54。
*注11:同注1,p.3。
*注12:引自林意玲(台湾醒报社长)的blog「社长敲打乐」。阎锡山将这段文字写成条幅送给林意玲的父亲,她回忆说:「这则箴言数十年来裱褙挂于我家客厅,家父林革新至今九十五高龄,仍常向子孙辈提起此事。」这则轶事的来龙去脉,林意玲有详尽的叙述,可见阎锡山非等闲人物也。(http://www.awakeningtw.com/alog/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200&blogId=2)
*注13:「了解动向」与「在无序中间有序」都是沈昌文的真知灼见,引自《知道》/沈昌文口述/张冠生整理(花城出版社/2008/5/第2次印刷)。并请参阅《编辑力初探1.0》第39信<自制=华文创意出版的明天?>与第43信<关于「书的企划」>。
*注14:据涂小姐告知:「我查了一下芬兰人写的wiki,『合唱之战』这个节目,原始的构想是一个来自瑞典的节目。芬兰人依照类似的模式,在芬兰推出。」关于「合唱之战」,在涂小姐的部落格上有详细介绍,我摘引部份于后。涂小姐说:
「过去这两个月来,我的芬兰同事们每周一上班必定热烈讨论的事,就是『合唱之战』。
『合唱之战』是个周日晚间播出的电视节目,制作单位请六位芬兰流行乐坛的名音乐人,分
别回到各自的家乡,从一般民众中挑选组成一支业余合唱团队,团员从二十岁到五十岁都
有,来自各行各业。
连续六周,合唱团现场竞唱,载歌载舞,从摇滚、民谣、流行、到重金属,同时使尽法
宝变换装扮舞姿、或配合歌曲穿插戏剧效果。观众则透过手机简讯投票,一周刷下一个合唱团,最后胜出的,可以得到四万欧元的奖金,捐赠给家乡的公益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最后的决赛中,来自四千人口不到的小镇团队,打败了首都附近人口多六十倍的大城,让人看见:只要懂得认清自己的优势、从中发挥实力,以小也能搏大。当别的合唱团选择的曲风摇摆不定时,他们坚持自己擅长的重金属与摇滚风格,一路过关斩将,抱走奖金,四万欧元全部捐给家乡年轻人的活动,发展小镇的音乐教育,并成立更多让年轻人可以练唱表演的空间。看完文章,也一起来热血一下吧,欣赏代表Lappajärvi小镇的冠军队伍,在决赛中的三首曲子(http://life.newscandinaviandesign.com/?p=741)。」(本文最早发表于《数字时代》今年四月份<部落格地球村>专栏)
聪明的编辑,应该在「北欧四季透明笔记」丰富的内容中,读出太多启发和机会。
*注15:《路是无限宽广》/松下幸之助着/林慧如译(圆神出版社/2008年11月24日初版)。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