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以Google为师!

作者:周正浩   2010年10月12日   来源:周正浩的博客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U时代,「传统出版」最后翻身机会?

「几乎没有任何企业、高阶主管或机构团体,真正了解该
如何在网络时代(U时代)生存与壮大──除了Google这家
公司。」

「从前,条条大路通罗马﹔现在,条条大路都从Google出
发。」*注1
──杰夫.贾维斯(Jeff Jarvis:资深媒体人)*注1
 
亲爱的朋友:

    前一阵子,住院开刀,不知「后果」如何,只好在入院之前,将第51信<抉择:恒星或流星?>匆匆收尾。信里,没说完的,理应在此用最简短的话,稍予补充。

    未清楚交代的是「经营时间」和「经营机会」两者之间的调谐关系。除了曾提到的「适性」之外,实作经验告诉我,它们并不必然是对立关系(非此即彼;两极性原理),而是可以互融并存的。也就是说,在「经营时间」的同时,寻找「经营机会」;在「经营机会」的时候,也应兼顾「经营时间」。这种互相渗透、彼此融合的情形,在「书系」之中最能彰显。例子太多,恕不赘述。

    休养期间,将平时粗读的报纸、杂志,细嚼慢咽。精读之下,发现科技新知所占篇幅多了起来,像「云端运算」、「电子书」、「微网志」等新词及其相关讯息,不停地从字里行间蹦弹出来,不禁感叹:新时代真的在重重叩敲我们的大门了。

我随手摘录9月出版的《数字时代》一些标题,感受一下气氛:

──发现台湾下一波创业新势力:电子商务。(李欣岳)

──再一次,我们发明了书:电子书时代来临!(龎文真)

──教科书也要电子化?(龎文真)

──电子书这样用﹔亚马逊Kindle2大公开。(卢谕纬)

──电子书1,100亿元商机涌现!(谢佳宇)

──「数位出版」角力战﹕发行平台浮出水面。(樊兰)

──把SEO(搜索引擎优化)融入工作中!(何飞鹏)

    报纸上的消息更多,选录几则和出版息息相关的,供大家参考。

    《联合报》<e世界>的标题是:<Google印书比煮咖啡快>。编译彭淮栋、林沿瑜报导﹕「网络搜寻龙头Google不仅积极扫描数百万本绝版书供网民在网上阅读,还和纽约快速印刷机厂商『随选图书(On Demand Books)公司』签约,在短短几分钟内(煮一杯义式浓缩咖啡的时间),取得装订成册的、已绝版书籍的实体书,一本只要8美元,让绝版书风华再现。」

    另一则新闻说﹕「当年,唱片业因为未能及早开发网络商机,而让苹果公司的iTunes成为全球最大的数字音乐商店。杂志业者唯恐重蹈音乐出版业者的覆辙,因此积极串连,争取谈判筹码。」它们一方面推动业界结盟,组成自己的数字平台;一方面据此实力,增强和亚马逊与Google的谈判力,希望重新拿回主导权。

    几乎所有重要刊物都无法漠视网络(U)世界的无所不在,它冲击的层面,既深且广。《商业周刊》近期封面,写着「贾伯斯、Google、郭台铭、三星都在抢『电子书大商机』」。封面上,光是「电子书」三字就占了4×12公分面积,彩色大字,绚烂夺目。陪衬的小字,一样引人注目:「它,只有1公分薄,却正在改变世界。」内文的小标,更是耸动,预言美国13万家出版社,将面临消失的危机……。而,Google誓言做全世界最大的图书馆……。

    《商业周刊》不惜篇幅将电子书影响所及的生活情景详加描述,还告诉我们「实体课本即将消失」,「全球逾100个学校宣布推广电子书,其中包括美国普林斯顿、维吉尼亚等大学、香港及马来西亚的小学……」(台湾从8月1日起,推动「电子书包实验教学计划」,预定试办2年;「一童一笔电」(One Laptop Per Child;OLPC)理念,乌拉圭全球跑第一,全国40万小学生和老师人手一台能够无线上网的免费笔记本电脑,明年将把计划延伸至中学和学龄前儿童)。

    企划这个专题的《商业周刊》,以警惕的语气问大家:

    「这场知识阅读革命,已经到家门口,你准备好了吗?」

    《远见》也不落人后,九月号推出重量级封面故事:「愈云端,愈有商机」,整整47页,将云端运算(cloud computing)做了周延的介绍。它说,云端运算「已被视为科技业最大成长机会;未来几年,全球科技业将重新洗牌,诞生新获利模式,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并引用台湾科技大学「信息管理系」卢希鹏教授的话﹕「信云端者,得永生。」*注2。

    《天下》一向自诩「观念领先」,制作过许多叫好又叫座的专题,我曾多次引用。最新两篇文章<电子书,让出版业活起来>(张汉宜.赖建宇)与<电子书,在华文市场行得通吗?>(黄亦筠),一乐观,一质疑;另外还介绍了Google如何创新,拒绝「老化」上身,随时盯紧变化。

    瞧!够热闹吧!

    很清楚的,世界上每个层面都在打散、重组,而出版业身处其中,该怎样再次找到新的、不可替代的存在价值?

    环顾周边,变局中的出版界不外以下三类反应:

    一是老神在在,处变不惊。深信全面替代纸本书的「新生事物」尚未定于一。即便吵得沸沸扬扬,就「电子书」是不是网络阅读的终极形式这件事,仍难有定论。──有了「云端运算」,谁能一口咬定电子书就是内容表达的唯一形式?关键在,内容将由「云」(cloud)承载(谁需要带着整座图书馆趴趴走?),想要阅读时,从云下载即可;若需笔记、注记要点,随时存入使用者的「端」(end)──传统概念里的「书的形式」完全位化(想想詹宏志说过的话:「电子书」的概念已过时了!),因而,我们需要的,很可能仅仅是个遨游网际阅览器,就替代了一切。当前最紧要的是强化「内容是王」的核心能力,唯有加强优质内容的掌控,才是王道。少了内容的「内容产业」,什么都不是!

    一是顺势待变。由于不知事态演化的终极形式是啥,所以无法判断所选择的对策是否正确,只好采取「me too策略」,让不知戒慎恐惧者去打头阵,然后紧紧尾随,且战且行。主要目的在不冒不必要的险,一旦机会来临,全力扩张战果,以求后来居上。

    一是勇敢求变。对企图心旺盛的出版人而言,既知趋势发展的规律已头也不回地、朝向没有地图指引的未来,急奔而去,我们只剩下两个选择:「参加」或「退出」?「退出」代表前功尽弃,一无所有,所以选项其实只剩下「勇于接受挑战」,去做开疆辟土第一人。
对这些无惧改变的拓荒者,我们应该多些关注。

    即便积极因应新时代带来的新挑战,传统出版仍时有捉襟见肘之憾,然我深信各出版社的领导阶层非常了解,这波「大海啸」当不是用肤浅的花拳绣腿能应付的。但若深入观察,多数人还是丢不掉包袱,仍从传统的「出版本位」思考大变局中的自处之道,下意识地步上「维持性创新」(sustaining innovation)的道路,这是无法解决「典范移转」(paradigm shift)带来的结构性颠覆,因为过去的经验,已不足以用来解决眼前的困窘了。整个出版界,鲜有跳出框架、以网络时代(U时代)的大架构做原点,彻底反思行业的命运。

    这段话的另一层意思是说,少了镜子似的反射面,人是看不见自己形象的。所以,偶而换个位置(立场)看问题,或可收「他山之石,可以攻错」的效果。

    以下,采撷两位业外人士的想法和做法,供大家参酌。

    譬如说,从IT业界看现在出版业,他们看出什么?

    首先,借「鸿海科技集团」大老板郭台铭的眼光用一用。他接受《商业周刊》访问时,称:「鸿海未来成长动力来源,还是以3C产品为主,包括电子书等。」郭董透过「3C产品」,把手伸入内容产业──事实上,他已经做的远比现在说的范围更大,我们从他注入远流「Koobe System(电子阅读平台)」合作资金乙事,就知道他的野心绝不只这么一丁点儿。

    他心理盘算的最终鹄的是什么?或许回到《商业周刊》揭示的重点「整个电子书价值链最肥美的地方:内容」中,可求得答案。远流是台湾历史悠久的大型出版社,它手上握有厚实的「内容」和巨大的社会影响力,是台湾文化界的象征之一,不论是谁和它合体,都将撼动业界。

    鸿海的郭台铭有没有觊觎出版(内容产业)之心呢?我们不敢妄加揣测。若无,那只是单纯的某项合作案﹔若有呢?──相对于全球营收逾兆元的跨国大企业而言,台湾再大的出版社和他们相比,都是小虾米。

    至于「广达集团」董事长林百里接受《天下杂志》访问时,为什么会说,他特别看好「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条件」,这句话背后的暗示,也同样值得细细玩味。

    这时候,中国出版界也波涛汹涌。

    大陆「传统出版」的进展和台湾一样,甩不掉旧思维的覊绊,倒是数字出版方面,特别活跃。樊兰在《数字时代》写的报导<数字出版的角力战﹕数字发行平台浮出水面>,虽区区一千多字,只掀起帷幕一角,却饱含启发性。

    他在文中指出,Kindle的热卖,刺激了中国的电子阅读市场。我们看到「汉王」不但推出阅读器,更积极寻求跨界合作,染指「内容」;「中国移动」正式在杭州建立「移动阅读基地」;「方正阿帕比」推出「番薯网」(http://www.fanshu.com/),目前已拥有180万册书(含电子书);被称为「新兴内容基地」的「盛大文学」(http://www.snda.com/cn/GOL/SDL.html),它的执行长侯小强宣称自己「不仅仅是文学网站,我们是版权营运商」。知名的「中文在线」(http://www.chineseall.com/),在执行长童之磊领导下,信心满满地沉着布局,樊兰引述他的话让我眼睛一亮,他形容「中文在线」如同IT领域的系统整合商,「把硬件、软件、内容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出版解决方案」,原创文学网站「17K」(http://www.17k.com/)就是他们的实践成果──如其所愿,成为拥有原创内容的提供商。他们的手,伸的很快很长,迅速和四百多家传统出版社(占全国出版社80%)签约合作(可怕啊!),攻占了中、小学80%市场(真的?)。

    假使我仍是出版的现役人员,看到这些,一定大惊失色。樊兰文章的背后,隐藏太多讯息,或许真的如何飞鹏所描述的,传统出版业若不努力转型,「就像手上捧着一块即将融化的冰块般,就会消失」。长此下去,《商业周刊》引述专业网络杂志《Fast Company》的预言,可能很快见到:

「出版业会消失不见。……就像寒武纪的三叶虫,曾是最先长出眼睛
的生物,但因无法适应变迁环境而灭绝。」
 

    我们看到Google鲸吞数百万种绝版书(含公共财),在云端精心经营「长尾」;亚马逊网络书店与作者直接签约,贩卖电子书;实体书店缩减纸本书籍展台,增设读者下载使用的休憇空间(如「咖啡店」);随Kindle Dx出现,百家争鸣,加快教科书市场沦陷速度;更多的作者以blog做为发表园地,作品交由网络经营……传统出版社在整个脉络中渐渐边陲化了。

    眼看着纸本书的市场慢慢萎缩,我们却没有遏阻的能力。

    我们从不知迫切的危机离我们这么近,直到城邦的何飞鹏高喊「传统出版只剩五年好光景」、要求旗下成员迎向新时代,大家才惊觉大事不妙。可是,我悄悄告诉你,他真正设定的时间表是「三年」,五年是说给外人听的。他并未欺瞒大家,在他写的那篇文章里,「三」这数字,在小小段落的句子,一闪而过。

    改造,只剩三年?对!

    更让人吃惊的是,他嫌三年仍太久。

    从上面所述,我们约略知道勇敢求变者,以不同方式承担的例子。远流的王荣文开辟新的战线(经营文创产业基地及研发电子阅读平台)寻找跨界机缘;城邦的何飞鹏则不畏挑战,采取正面迎敌,至于他研拟的对策如何,外人难以闻问,或许假以时日,可见端倪(城邦集团宣布:将于年底推出线上创作和销售的全新网站)。其实,台湾出版人的心态多半拘谨,做多言少;特别是杂志界,已练兵多时,转向数字化,只弹指之间耳。

    综合以上所述,我们看到科技发展带给出版界的巨大冲击,也看到业界的挣扎和努力,但出版社却困于怀旧,怯于往新的轴线移动。

    问题症结:传统出版不晓得该如何重塑自己。

    我们试着提出一种可能性──这「可能性」也许有用、也许无用,整理于后,供大家做个参考。

    其实,最重要的是改变思维,以「破坏性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为本,学习「U时代的拓荒者」,了解他们怎么看世界、看变化、看问题?

    而,以Google为师,当是一条快捷方式。

    我们不妨回头检视Google的崛起。

    Google最了不起的是,怎么从1998年一成立,即洞悉隐匿网络兴起之后的巨大商机?

    它的创办人瑟吉.布尔(Sergey Brin)与赖瑞.佩吉(Larry Page),比所有人更早知道由于网络的出现,推动经济发展的模式变了,传统的游戏规则已经走到极致,替代它的新游戏规则等着新领导者重新建立。而,Google就是新游戏规则的主要制定者,他俩显然是少数认知「位经济学」即将促成「新商业模式」的奉行者,他们找到少人关注的「搜索引擎」切入,用的模式是「免费」*注3,以求快速形成用户规模,建立独有的利基,再在利基的基础上,扩展影响力。

    但「免费」一定会赢?当然不!网络兴起之后的U时代,只有Google将「免费经济」发挥得最为淋漓尽致。太多网络事业缺乏了解「自己是谁」,而做了错误的定位──例如雅虎(Yahoo),误以为自己身处「内容产业」,特地找来好莱坞的泰利.塞梅尔(Terry Semel),把雅虎变身「数字电影公司」,结果因太早要求创造「新盈利模式」,反而将原本可以和Google平分天下的网络搜寻龙头地位,白白弄丢了*注4。梦醒时分,大势已去。

    Google的聪明,是自始至终知道自己在哪一行,它不认为自己是内容产业,它是一个「组织者」,它创新商业(盈利)模式,「终极而言,Google是在做组织和知识的行业」*注5。

    Google怎么扮演它「组织者」与「创新商业模式」的角色?我从大前研一的观察分析中,找到两个支点:
──「Google思维」与「Google策略」。

    所谓「Google思维」,就是「事事从网络思考」,以「使用者为尊」,经由「免费」的高质量搜索引擎,加上完全奉献并不断改善「诚心服务」的Gmail,使它成为「网络搜寻」占全球75%、以亿为单位计算的「巨型社群」,把竞争者远抛于后。它本身不收费、不生产、不拥有、不控制──它只做两件事﹕

    一是将搜寻所得、芜杂零乱的知识,组织得更有效益,满足使用者的需求,来维系忠诚度;

    一是严格记录并分析每一个使用者搜索的每一个步骤,以求了解(洞悉)他们的年龄、性向、兴趣、嗜好……等,创造出他们的附加价值;再针对个人,置入为客户量身定做的广告,大前研一名之谓「终极版点式营销」*注6。

    统而言之,Google的目的是:了解一切*注7,评估出反应率最好的广告,以便有凭有据告诉广告主,让他们心甘情愿付出代价,从「Google思维」形塑而成的「广告模式」,构成了主要盈利来源。

    所谓「Google策略」则另有追求,将自己打造成「网络购物通」,创建一种无所不包的「购物模式」。以书为例,「使用者只要在Google输入书名,就可以直接连络到出版社或书店的购物网站,不必透过亚马逊便可购买书籍」,换个方式说,「搜寻网站=购物网站」。这就是为什么会使微软和亚马逊感到不寒而栗,必须连手对抗Google的原因*注8。

    大前研一认为,目前Google之所以还在足球门前游走盘球,迟迟不肯举脚射门,是因为害怕遭到「违反独占禁止法」(反托辣斯法案;Antitrust laws)起诉,它非不为也,是时机未到。

    Google不但在「广告模式」和「购物模式」绵密布局,战火一直延烧到虚拟国土「云端运算」,那更是兵家必争之地。依Google目前所拥有的服务器数量,高达数百万台(而且仍在快速增加),就晓得它志在必得的决心。前不久,它不再公开服务器数量,这和亚马逊隐匿Kindle销量的心态是一致的﹕让竞争者失去攻击着力点。

    谁拥有「云端」,谁就拥有未来。这是攸关「网络霸主」谁属的关键一役,也是「Google策略」是否能坐拥江山的重要依恃。从出版的角度看,Google用心经营云端无主的、达数百万册的内容──这长尾巿场,有着龎大商机(Google不怕长尾长,只怕长尾不够长)*注9。未来,百万、千万的长尾书籍之中,每一本书都有被选择的机会──在万亿次点选中(啊!那个大写的N!),Google是唯一的大赢家。

    Google最让我佩服的是它超前的眼光,它设下明确、宏大的目标,从不偏移。它是具备「大布局力」与强大「进化力」引擎的巨兽,它不断推陈出新,推动世界朝向它既定的方向演化,它是真正掌握了老子「反者道之动」真髓的最佳实践样板*注10。

    说了这么多,正从传统出版走来的我们,能从Google学些什么?

    面对Google的天罗地网,我们似乎无能为力。它所建构的崭新社会,依杰夫.贾维斯(Jeff Jarvis)的观点,这新社会打造在「关连、连结、透明、开放、公开、聆听、信任、智慧、慷慨、效率、市场、小众利益、平台、速度和丰富之上」*注11。

    显然的,从这观点来看,出版社光是把内容数字化,搞个没生长力的平台,是不足以因应的。我们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若遵循既有思维谋求对策,恐怕难以图存。所以,首要之事在观察Google怎么想,如何做?──多个参考坐标,再思量发展之策。

    从Google身上,至少能明白下列几项:

    第一,建立「网(U)本位」观念。

    既然迈入了网络时代,请事事以网络做为出发点。

    世界的的确确跟过去不一样了。如今,我们活在同一张巨网之中。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敢轻忽未来竞争力之源的网络建设。以网络普及率高达95%的芬兰来看,竟还立法强制要求「电讯公司在明年(2010)7月开始,520万国民都应享有宽带上网的权利,且上网速度不得低于每秒1兆位(1M)。而,政府的目标是在2015年之前,把带宽提速100倍,达到每秒1亿位(100M)」*注12。芬兰虽小国寡民,但高瞻远瞩的眼光和魄力,令人肃然起敬。

    第二,了解「我是谁」,重新认识自己,定位自己。

    我们不再是传统出版中那位「做书的人」,我们是网络世界中内容产业经营者(连这定位都有人不愿苟同)。
假如「内容」是我们最大资产,那么,该怎么确保不入他人之手?

    如今,我们面对的是全民写作的时代,人人都是作家,光是中文每天可能有上亿的文字发表于浩浩网海。在时间洪流冲刷下,除非是顶尖作品,否则都淹没在长尾之中。然而,拜科技之赐,所有图与文得以位形式,永存云端,而挑战也来自于此﹕市场归属,取决于新筛选功能的强弱。

    我们也看到原创者渐渐和网络经营者(如「中文在线」、「盛大文学」等)合作,传统出版功能逐渐被新经营形态取代了。

    从这些层面看,出版社的角色削弱了,传统编辑的未来在哪?

    Google和大前研一不约而同指出,未来需要的是制作人,一个组织者。在出版这一行,无疑的,更突显企划力的重要性。这类人不采取在既有成就上努力改善的「do more better」策略(大前研一语),他们是典型的拓荒者,知道机会在框架之外*注13。用沈公(沈昌文)的话引伸,就是策划力之极致表现。他特别强调:「一个高明的编辑……最好能够做到『在无序中间有序』。『有序』是一种灵魂,是一种指导思想,也可以说是一种导向。」*注14将这话放到网络背景理解,给企划人创造出无限的挥洒空间。

    不过,假如「内容」不是我们最大资产,那什么才是呢?

    ──好可怕的问题,但愿是个假命题。

    第三,将「演化」观念植入思维之中。

    譬如,若你以为亚马逊纯是一家网络书店的话,错了;它已经把自己改造成「信息科技服务公司」,同时提供储存与运算服务。我们看到,不断演化的新科技带来新能力,新能力创造新机会,亚马逊的例子告诉我们,切勿忽略各方面突飞猛进的发明和发现,它们正在不断改造世界。

    第四,勿忘:个体崛起。

    网络使每一个个体的意见都能发表,每一个生命都被尊重,新立足点上,众生平等。谁都不可再被轻忽──星火也可燎原。

    第五,善用网络上「巨型社群」(N)的能量。

     传统意识中的「大众」被撕得粉碎,但透过「连接」,使聚沙成塔的力量,变得更大、更难控御。Google、亚马逊、微软、百度、盛大……均是。

    但,首要大事是你如何成为大写的N。

    第六,变身Google。

    既然Google是唯一的、无法取代的,那么,设法将自己变成你身属领域中的Google吧(把局部当做整体)。例如,在儿童心目中最红的网站是哪个?答案是大家熟知的狄斯耐(Disney.com),它在孩童界地位,等同Google*注15。

    对于U时代出版的探讨,曾在《编辑力初探1.0》第32、33、34、35、37、38、44、45、48、49、50各信分别触及,有兴趣的朋友,请留你的email地址到chouning@gmail.com信箱,立可寄上。

在<无声的海啸>中,我曾引述出版界大老的话:

「记得当年,社会进展到e时代,杰克.威尔许(Jack Welch)接任美
国『奇异公司』董事长大位时,曾要求部属:『要在所有动词前面都加
上e之后,再进行考虑。』例如:e制作(eMake)、e销售(eSale)、e设计
(eDesign)、e采购(ePurchase)……等。大前研一评论说﹕『因彻底使用新的
信息科技,在威尔许时代,奇异的生产力足足成长了5倍,营业额也增
加5倍。』我们呢?是不是该将所有与出版相关的工作,都加上U再往
下思考?」*注16
 

    距离他说这些话还不到一年,似应在文章末尾多添一句,才跟得上形势变化了﹕「请在『加上U再往下思考』之后,再用『G』思考一遍吧!」

敬祝

    健康快乐!
浩正/2009/10/28
 
──────────────────────────────────
*注1:引自《Google会怎么做?》/杰夫.贾维斯着(Jeff Jarvis)着/龎文真、林丽冠译(天下远见出版2009/4/30初版一刷)。
 
*注2:参阅《远见》(第279期/2009/9/1出刋),封面故事「云端运算/引爆企业、生活新革命:愈云端,愈有商机」。它由15篇文章组成,包括了<让我们看云去﹕云端的魅力与威力,两岸的机会与市场>、<云魅力/专访噗浪创办人云惟彬:我是活在云里的人>、<云威力/专访趋势科技董事长张明正:云端不只是技术,更改变商业模式>、<云机会/专访工研院院长李钟熙:软硬件都有商机,服务也能输出>、<云市场/专访中国宽带产业基金董事长田溯宁:中国市场大,可自建独立云端系统>、<云端商机大布局>、<云端商机1:IBM的创举>、<云端商机2:亚马逊的创新>、<云端商机3:Google的攻势>、<云端商机4:趋势科技的革命>、<云端商机5:达维飞码的优势>、<云端运用深入各行各业﹕距离变商机>、<友讯科技/随时掌控全球600名业务员>、<中兴保全/从保全进阶智慧宅管服务>、<研华科技/用数字广告牌切入生活服务应用>等。《远见》不是最早介绍「云端运算」的杂志,却是内容较全面性并深入生活之中。为了让不易看到内容的朋友有概括性的了解,将文章题目简抄如上。

*注3:关于「免费」观念,请参阅《免费》/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着/罗耀宗、蔡慧菁译(天下远见/2009/8/28初版)。

*注4:同注1,p.105。

*注5:同上,p.104。

*注6:请参阅《再起动:职场绝对生存手册》/大前研一着/陈光棻、王俞惠译(天下远见/2009/3/31初版1刷),p.280-287。

*注7:至于Google的企图心有多宏大,不如由Google自己说。根据伍迪.曼伯(Google九位工程副总之一)声称:「Google的使命是『组织世界信息,使它在全球共享、共享』。」并指出「20世纪只知征服自然,而21世纪强调的将是了解世人﹔不仅要了解世人说些什么,还要从最微不足道的行为线索中,推断他们心里想的是什么,……搜寻,是这其中的一大要项……。」(引自《今周刋》第668期/2009/10/12出刋,<Google的王座保卫战>,见p.146-151)。

    因为了解,才能投人所好,而盈利则从另一个门,满隘出来。套用尼釆的话,这一切即是:「人性的,太人性的。」

*注8:同注6,p.280-285。大前研一说,电子商务成功关键在于「入口网站」、「结账系统」、「物流系统」功能,一应俱全。Google早从搜索引擎发展成入口网站,目前也拥有Google Checkout在线付费系统,而物流可由供货者完成最后一里的配送。所以啊,Google策略令人生畏!

*注9:10月16日《联合报》编译田思怡报导<Google将推在线书店>,称:「Google图书搜寻部门主管特维(Tom Turvey)15日在『法兰克福书展』表示:,将于明年推出Google Editions(在线书店服务平台)。Google在2004年时,曾推出免费的在线图书搜寻服务(Google Books),这次Google Editions将是Google首度尝试卖书,每本书的价格将由出版商决定,明年将供应40万到60万本书。Google将提供浏览服务,让读者在任何地方阅读,是电子书市场的利基。Google将收取55%利润,并把大部分分给零售商,其余45%利润则归出版商。Google Editions将允许与Google结盟的零售商卖书,预期大多数顾客会向零售商,而不是向Google买书,我们是大盘商,书的批发商。」

*注10:Google不是没弱点的,最大的弱点在它的「大」和「通吃」。这也是为什么会有人担忧「假如Google统治了世界」的原因了,甚至有人说,乔治.奥韦尔(George Orwell;英国作家,《1984》作者)笔下的「老大哥」已经出现了。在华人世界,他姓谷,名歌(Google)。

*注11:同注1,p.318。

*注12:见2009/10/16「联合新闻网」<芬兰立法/宽带上网人人有权>(联合报/编译田思怡报导;http://mag.udn.com/mag/digital/storypage.jsp?f_ART_ID=217306)。

*注13:同注6,p.158-165。

*注14:引自《知道-沈昌文口述自传》/张冠生整理/(花城出版社/2008/5月第2刷),p.172-173。

*注15:参阅<迪斯尼Disney.com已成孩童界的Google>(http://www.epuber.com/?p=2808)。

*注16:见《编辑力初探1.0》第44信<无声的海啸>。大前研一的话,出自《创新者的思考》/大前研一着/谢育容译(商周出版/2006/4/12初版20刷),p.315。

作者:周正浩

来源:周正浩的博客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