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汪耀华:有些事,可以素描范用先生

作者:汪耀华   2016年03月11日   来源:百道网·汪耀华专栏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网·汪耀华专栏】范用先生性格刚强、决断明快、爱憎分明、嫉恶如仇,却是一个极重感情的人。他认定要做的事,往往坚决果敢,全力以赴,一竿子插到底,非把它做好做完美不可。居家的他率真果断,我行我素。他是一位有魅力的杰出出版家、编辑家。


范用先生

自范用先生逝世(2010年9月14日)之后,媒体刊发了很多追思文章,我由此也拜读了绝大多数的纪念文章和范先生的多种著述。读的时候也在想,范先生有什么值得敬佩的呢?后辈们谈他的书、他的酒、他的食,诸如此类的轶事终不能圆释。见到《书痴范用》(吴禾编,三联书店2011年1月出版),翻阅了几遍。从中才隐约发现范先生的魅力,一直想写出来,现在抽出若干:

《书痴范用》
点击图书封面可在三大网店购买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吴禾 编
出版时间:2011年01月

先生的前同事、曾任人民出版社社长的张惠卿在文章中写出了先生的个性:

他性格刚强、决断明快、爱憎分明、嫉恶如仇,却是一个极重感情的人。他认定要做的事,往往坚决果敢,全力以赴,一竿子插到底,非把它做好做完美不可。他办事能力强,工作效率高。但作为一个单位的领导人,我发现他身上总脱不掉过去地下党时期形成的某些习性,如我行我素,家长式的领导作风,喜欢独断独行,不习惯集体领导等等,常被人认为不太好和他合作共事,因为都得听他的,有人戏称他为“范老板”,他也毫不在意。他还有一种“傲上”性格,对有些他看不惯的领导人他会躲开,不理他们。他很不喜欢官场那一套,发展到不愿和上级机关打交道。

因为存着这种在“官场”不讨好,但有资历和实力的托底,范先生才得以编出众多令同行、学人惊叹的书刊。


先生的晚辈、三联书店《读书》老编辑吴彬在《为了继承,不能忘却》开篇就是“范老板走了!”——

大家都公认范老板是近几十年来最有创造力和最好的出版家,这当然是没有问题的,但不止他一个 ——范老板在出版界创造堪称辉煌的历史时,并不是单打独斗,他处身于一个志同道合的群体之中。这个群体中的每一位都是值得我们晚辈深深敬重的杰出出版家、编辑家。

“从我们身旁走过的这些老人,每一位都留下了他们的精神品质作为给后代的遗产。”因为熟悉、因为认真,吴彬的这篇文章是三联员工中写得最扎实、耐读的。不把范先生放在他那个时代那个群体中,也许后人会感觉范先生也无甚大业。如果只是把他放在一个单打独斗的层面,其实也不妥。

范先生居家时的表现如何呢?在女儿范又笔下,一个与众人笔下完全不同的范先生终于露出了率真的一面:

哥哥的女儿喜欢吃奶酪,母亲有一次拿了些别人送给父亲的奶酪给她吃,父亲发现了很不满。母亲说奶酪已经放了很久,再不吃会坏的。父亲说:“坏了我自己会扔掉!”他有时就是这么不讲理。

朋友来了,他会忙着泡茶、煮咖啡招待。可是他的茶叶、咖啡家里人是不准随便动用的。就连招待客人的玻璃杯、茶具,他也不让家里人用,怕打破了。

女儿小时候,我先生给她买过一只漂亮的玩具雪球,她很喜欢。父亲看到了也喜欢,拿去放在书柜里,从此只能隔着书柜的玻璃窗看,不准拿出来玩。以后女儿一看到外公走过来,就赶紧把手里正玩着的小玩具藏起来,生怕被他收去。

父亲的酒就更不让人碰了。有段时间我们一家与父亲住在一起。我先生出差带回在飞机上没有喝完的红酒,父亲看到问也不问就收进酒柜,我们如果再拿来喝,他会说:“你们为什么喝我的酒?”总之,他的东西我们不可随便动,家里别人的东西只要他看上了,也成了他的。

与父亲相处时间不长的人都说他是个和气、幽默的老头。但是家里人却感到他很不好说话,脾气大,急躁,任性,固执。

他要我们帮他做事时,不管我们正在忙什么,都得马上先办他的事,行动慢点,他就在那里不住地唉声叹气。

他中年时患上气管炎(真正的气管炎,而不是“妻管严”),逐渐发展为肺气肿。医生一再叮嘱要避免受凉感冒,因为感冒会导致肺气肿进一步加重。每到春秋季气温变化较大时,我们都提醒他注意添衣保暖,不要着凉。但是他偏偏很贪凉,该加衣服时就是不肯加,几乎每年春秋季都要大病一场。

最令我们伤脑筋的是,他生病了不肯去医院。等到病由轻拖到重,还要劝说一两个小时才肯去看病。住进医院不等痊愈又天天吵闹着要出院,连医生都拿他没有办法,只好在出院单上注明“病人自己坚持要求出院”。

家中的事一般是他说要怎么办就得怎么办,不容商量,如果不照他说的做,他就会发火。他认准的事,家里人很难说服他改变主意。

女儿的回忆,似乎与张惠卿先生的回忆可以串读,范先生在家里的“家长制”、“老板样”也是他一辈子人生的缩写。假如不是这样,也就不成其为今天留存的范先生了。郑勇说,范先生看了《回家》一书后,就写了一封附带着勘误表的“吼叫信”:“看到样书,心里十分不安,里面的错字,错得太不像话。读者看了会笑话范用。……对三联的信誉亦有损害。”

杨进写道,1957年,父亲成为“右派”,送去茶淀农场劳教,之后,范伯伯“曾在周末,换上儿子范里的大衣,口袋里塞满丁阿姨准备的各种吃食罐头,坐‘京山线’夜车,送到劳教农场交给父亲。更为难忘的是,父亲病重,要遣送回京,因母亲不方便去接,范伯伯勇敢地承担了这个没有人愿意做的事。他用一辆平板车将我父亲拉到车站,再搭车回北京。”

郑勇、杨进和李黎诸位的回忆,也把一个执着、重友、数十年如一日的范先生表现出来了。

因为范先生有着这样的个性,才使我佩服。毕竟,一个出版人总该有几种值得说说的书、事的,但在已经过去的那些年,因为有着范先生等杰出人物,才使我们后辈留有念想、存有目标。当然,范先生的个性,我们不必仿照。但因为爱书才有的一些个性,我怕也有点学不来了。

本文摘自《阅读纪事》

(本文编辑 eliza)

作者:汪耀华

来源:百道网·汪耀华专栏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