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编按】十五年的收藏,十年的研究,一年多的撰写,三百九十八张图版。由知名收藏家和摄影史学者仝冰雪先生撰著的力作——《中国照相馆史》,近日已由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本书是中国摄影家协会摄影史研究委员会成立后推出的第一本摄影史专著,其独特的本土化切入视角和学术个性,不仅填补了中国早期摄影史研究的一个空白,必将为中国早期摄影史的研究带来开创性的影响。百道网为此专访了《中国照相馆史》的作者、著名收藏家仝冰雪先生。
《中国照相馆史》作者、著名收藏家 仝冰雪先生
百道网:您创作《中国照相馆史》的初衷是什么?从什么时候开始对照相馆做研究的?
仝冰雪:照相馆史实际上是摄影史的一部分。照相馆摄影,作为是中国早期摄影的绝对主脉,几乎是当时中国人首次接触和享用摄影艺术的唯一途径。照相馆不仅仅是个人或家庭影像的第一个自觉塑造者,也是中国社会变迁视觉文献的第一个主动记录者。照相馆影像,展现了中国“慢照”时代的摄影术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其独特的审美范式,代表了照相馆内摄影师的技术水准和艺术追求,更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涵量和风格特质。正是因为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照相馆集合,共同构筑了一部中国人认知摄影、自我观看的大历史。
照相馆摄影,本应成为中国摄影史,乃至中国近代视觉艺术中最具有研究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正史中,照相馆摄影的著述和专论却一直语焉不详,就是在已经出版的摄影史专著中,也总是好像非常不应该地付之阙如。其中缘由,有以帝王将相为正史中心的传统史观的限制,更主要的是因为各种照相馆原版影像和原始中文史料缺乏的桎梏,而让研究者无从系统开启。
近年来,随着信息交流的便捷和物流运输的发展,大量中国早期原始影像被发掘出来,众多国内外研究者孜孜矻矻投入其中,以西方实证研究的学风,出版了不少补白中国摄影史的佳作。但在已有的绝大多数著述中,外国人拍摄的中国影像,成为绝对的主脉,更多的考据也来自西文的文献,“他者眼光”成为自然而然的学术范式;而观照本土中国人拍摄和消费的影像,以及探讨作为舶来品的摄影术如何在东土生根发芽,从而成为近代中国视觉文化的有机组成,却一直鲜有深层次的探讨。
《中国照相馆史》
点击图书封面可在三大网店购买
出版社:中国摄影出版社
作者:仝冰雪
出版时间:2016年01月
我从十五年前开启收藏之路时,一直把那时冷门的照相馆收藏与研究,作为自己最主要的方向和理念。从照相馆拍摄和印制的原版照片,到与照相馆相关的各种不同藏品,我依靠蓬勃发展的互联网技术,从中国、乃至世界各个角落,购藏了有关中国照相馆的各种藏品万余件,从而成为本书的图版基石。书中还补充了来自国内外私人收藏、图书馆、拍卖行的珍贵图像,总共398张图版,绝大多数为首次披露,从而使得“图片证史”成为这本书的最大特色。在书中,每一张图版,有尺寸,有材质,有年代,有来源。图版,不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文字配角,它们成为真正的历史血肉。
从十年前开始,我就开始系统收集关于中国早期照相馆发展的文字史料,从晚清、民国报刊杂志里的文章、广告,小说里的书写,到新中国各地老照相馆的从业人员的回忆录,以及近几年“老照片”热潮中出版的各种国内外照片图册、摄影史专著等,都成为本书的重要参考文献。本书中所呈现的大量鲜活一手史料,绝大部分为首次披露。
百道网:您如何看待您收藏家、研究者、作者这三重身份的?
仝冰雪:我首先是一个收藏家,然后才是研究者和作者。我是做收藏起家的,文革和“破四旧”导致大部分家庭珍藏的肖像被销毁。但是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崛起和物流的发展,很多当时的照片资料又开始回到中国了。我的收藏中也有很多是从国外买的。我的收藏生涯经过了15年,《中国照相馆史》只是我照片藏品中精华部分的展示。
百道网:您能分享一些照相馆史的小故事吗?
仝冰雪:民国时期的人物照片通常是全身照,而且会在人物的后方摆两面镜子,这样照片里既可以看到人物前面部分,又可以看到两侧,尤其是头饰。其实,这种照片是照相馆用以宣传的照片,旨在吸引更多顾客。当时,上海著名的耀华照相馆专门在《申报》上做了广告,就是用这种全身照做宣传。
早期中国人有很封闭的文化心理,对很多外洋的东西是排斥的,包括照相。所以,当时照相的人群很大一部分是风尘女子,她们比较开放,照相对她们来说是有实用价值的,可以送给自己的情人。而且照相馆也很乐意拍她们,用她们的照片来吸引更多的顾客。
百道网:本书中共刊登了398张图版,请您推荐一些您最喜欢的,并介绍一下其中的故事。
仝冰雪:我特别想推荐《中国照相馆史》中一套叶景吕的肖像,他连续62年每年拍摄一张肖像。这是我最珍贵的照片之一,现在正在福建博物院做展览。
中国早期照相风格没有太大的变化,特点就是全身、或站或坐。叶景吕也不例外,但日本人占领福州后,他的肖像就全都是胸像或头像。1946年日本人投降后,他的肖像又改成一站一坐式。等到1952年,他选用一张剪影替代年度肖像,此后又恢复了使用照片作为年度肖像,直到1968年去世。
百道网:据了解,您创作《中国照相馆史》持续了一年多,平时的创作状态是怎样的?
仝冰雪:我创作《中国照相馆史》首先是因为兴趣。其次,也有一种决心,想要填补早期摄影史的这块空白。我写这本书的时候没有和出版社说,没人催我,所以这本书创作持续时间比较长,写了一年多。兴趣让我比较悠闲地完成了这个作品,其中充满了很多乐趣,每写完一章都有很大的成就感。因为《中国照相馆史》的框架模式独特,没有先例,全都是我自己琢磨出来的。全书分为几大章,从照相馆传入与营业开始展开,重点阐述了中国照相馆的本土化探索之路,并详细观照了照相馆与社会的关联和互动,还选取了全国范围内六家典型照相馆作为个案,详细探查,从而展示出一部中国特质的照相馆摄影发展史。本书的架构着眼于整个中国的照相馆,重点集中在了早期的开放口岸,尤其是上海、北京、天津、广州、汉口等名埠重镇。时限从1859年第一家确切文字记载的国人开办的照相馆开始,跨越晚清、民国,一直到新中国的1956年,因公私合营达到高潮,传统照相馆落幕。其实,每一个省份,每一个城市都可以撰写本地特色的照相馆摄影史,众多地方摄影史的集成,才会真正丰富和完善中国摄影史的研究维度。真诚希望本书能够成为引玉之砖,引领出新一轮中国摄影史研究的热潮。
百道网:请您推荐两本最喜欢的摄影历史图书。
仝冰雪:我推荐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的《世界摄影艺术史》和《中国摄影史:中国摄影师1844-1879》。前者我还没有看完,后者是英国人写的,提供了很多史料,而且他们的研究方法也特别值得我们借鉴。这两本都是赵迎新社长引进的。这几年,中国摄影出版社一直在致力于中国摄影史的推荐和引进,并且鼓励本土作者进行创作。
近些年,整个中国形成了早期影像研究热,但是在这股热潮中,很多人只是在挖掘影像史料的一个方面。对于史论的出版,我觉得中国摄影出版社做得最大,比如孙慨的《摄影九章》就很不错。
(本文编辑:王倩纾)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