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活下去,我们给自己讲故事
内容简介
《为了活下去,我们给自己讲故事》是琼·狄迪恩跨越50年的非虚构作品合集,完整收录8部代表性作品:
其中,《懒行向伯利恒》《白色专辑》《亨利去后》侧重于文化观察,从60年代旧金山嬉皮士运动风暴的第一现场到1991年秋天最终被遣返的越南滞留难民,从“二战”后的社会失序到冷战格局最终崩溃前的漫长暗夜,是对美国文化与社会长达三十年的审视与记录:其中既有对标志性时代面孔琼·贝兹、里根夫妇、霍华德·休斯等人的精彩评传,也有对民主机构研究中心、加州交通局、《洛杉矶时报》、美共运作机制的深度解剖,有对纽约、萨克拉门托、洛杉矶、夏威夷、恶魔岛的精准速写,更有对曼森家族谋杀案、黑豹党运动、中央公园慢跑者案等震动全美大事件的追踪报道……狄迪恩出现在这个世界异常与崩溃的所有现场,以碎片化的结构、超真实的笔触,展现美国这一时期的精神图景,拆解“美国故事”的创造、破产与再生产。
《政治虚构》《萨尔瓦多》《迈阿密》则是80年代到21世纪初的作品,伴随着美国核心问题的转移,狄迪恩的关切向国内外政治领域转移后的产物。通过对三届大选、一场弹劾、一宗性丑闻的深度报道,全面揭示媒体与政治如何制造公共叙事、操控公众记忆;并通过对两场代理人战争及其后果的展示,带领读者进入美苏冷战的隐秘副本。
《我的来处》创作于2003年,时年70岁的狄迪恩将镜头对准自己,但其中并无自恋与自怜,而是不惮将自己作为样本和盘托出,将其一贯以来的“内在公共性”发挥到极致,融合家族历史、加州神话与个人记忆,逐一引爆美国建国神话、拓荒者传奇、美国梦;“加州,归根结底是被加州人自己出卖的。”可谓狄迪恩回忆录式写作的开创之作,亦可视作《奇想之年》与《蓝夜》的隐秘前传。
《南部与西部》是狄迪恩深入70年代的观察笔记,也是写在50年前的激进预言。1970年夏,狄迪恩在墨西哥沿岸旅行了一个月,采访、记录,但没写出一篇文章;1976年,她去了旧金山,报道帕特里夏·赫斯特审判,但发现自己更想写的是西部对历史的理解。在西部,没有人记得过去;而在南部,没人会遗忘过去。过去从未过去,过去正是未来。而如今我们就生活在这个未来中,让她的观察读起来像是一个被忽视的警告。
作者简介
- 作者简介
琼·狄迪恩(Joan Didion,1934—2021),美国作家、记者,新新闻主义代表人物。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创作,作品见于Vogue、《星期六晚邮报》、《生活》杂志、《时尚先生》《纽约书评》等。
2005年,获美国国家图书奖。2007年,获美国国家图书基金会年度奖章。2013年,获美国国家人文奖章,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授奖时称,狄迪恩“在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中,一直是美国政治与文化最尖锐、最可敬的观察者”。
【译者简介】
许晔(《懒行向伯利恒》《亨利去后》《南部与西部》),本科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硕士毕业于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东亚研究专业。曾任凤凰网编辑、记者,现为自由撰稿人,作品散见于凤凰网、腾讯新闻、今日头条等平台。
张之琪(《白色专辑》),媒体人,曾任界面新闻记者,现为中文播客“随机波动”创始人、主播。
周子寰(《萨尔瓦多》),圣安德鲁斯大学社会人类学博士生,主持人类学翻译平台“还有本书没读”。
董牧孜(《迈阿密》),香港中文大学文化研究系哲学硕士,历任《新京报书评周刊》记者、《文化纵横》编辑、哔哩哔哩智库研究员,现为上海《东方电影》杂志社执行主编。撰写文化评论及访谈百余篇,散见于澎湃新闻、《新京报》《南方人物周刊》、Vogue等媒体。
傅适野(《政治虚构》),媒体人,曾任界面新闻记者,现为中文播客“随机波动”创始人、主播。
徐亚萍(《我的来处》),香港浸会大学传播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副教授,著有《超越实证逻辑:媒介与文化研究的批判方法论》,曾于澎湃新闻撰写“真实影像”专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