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光书院的四十五年历史(1872—1917)
内容简介
在中国历史上所有对外开放的城市中,广州无疑是一个典型。
当中西贸易的大门被打开后,广州成为西方人进入中国的重要通道,也是西方人认识中国的窗口与标本城市,广州这座城市开始面对来自“他者”的凝视与塑造,“西方”作为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者,而非完全的“他者”参与到广州城市景观的建构中。尽管这些“他者的观察”中镶嵌着自身历史文化的瞳孔,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中仍不乏既具洞察力又饱含深切体会的明智之作,足以成为可补中文记载之阙的历史资料。因此,在近代广州城市史研究中,亟须大量引入“他者的观察”,即当时西方人留下的记录与描绘近代广州的珍贵西文文献,包括许多尘封在册、未被译介的珍贵史料。研究者过去多将关注的焦点置于东西世界的贸易往来或文化互通上,而事实上,“他者”视角下关于近代广州的城市景观、民众的饮食、娱乐、节庆等日常活动的记述,将弥补同时期中文文献记录的偏失并与中文文献相对比,让研究者更加全面、完整地观察处于特殊历史节点上的近代广州所呈现的复杂历史镜像,还原一个多元立体、具体而微的近代广州。
作者简介
真光书院是近代对中国近代教育史影响甚巨的一所现代女子学校。《真光书院的四十五年历史(1872—1917)》由该校创始人那夏理所撰,以平实的叙述,讲述其主理真光书院四十五年期间所遇到学员及其家属、同事、赞助者等的故事,从外国传教士及教员的视角,为读者呈现当时广州社会、风俗、民情等,以及真光书院创办四十五年以来对广州人尤其是广州女性所带来的改变。作者的身份或令其表述带有一定的情感倾向,但这些在翻译中得以保留,“他者的观察”的真实呈现,不失为与彼时国内史料互为补充的、了解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广州社会面貌的鲜活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