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此间学人”系列(6种)

内容简介

《创造财富的逻辑》
本书通过研究解读奥地利经济学和弗莱堡学派经济学等来阐明创造财富的逻辑和共同富裕之路。主要内容有三:一是梳理和评价了奥派经济学、弗莱堡学派等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二是解读和阐释了奥地利经济学和弗莱堡学派的理论,包括市场过程理论、竞争秩序理论、企业家理论、自发秩序理论和社会市场经济原则等;三是对一些现实经济问题,诸如数字经济、平台滥用市场地位、比特币等数字货币的产生和运作,做出了独特的分析。作者认为个人的心智和行动本身就创造财富,经济繁荣来自观念和言说的力量。另外,本书将斯密和门格尔整合在一个统一的因果链条里,形成了一个新的经济学认知框架。

《大国权力转移与技术变迁(深度修订版)》

本书主要理论创见:重大技术在历史上的周期性变迁为世界政治中的大国兴衰起伏所牵引。新兴大国会崛起,守成大国会衰落,世界政治领导权会更替。权力转移时期是大国竞争最激烈的时期,此时世界政治中的守成国与崛起国既有能力,又有意愿推动重大技术革新。基于安全考虑的大规模资助与采购使得突破技术瓶颈的可能性显著提高,致使权力转移时期成为孕育重大技术变迁的关键时刻。

本书经验证据部分:重点关注二战以后美国面临的三次崛起国在世界政治中的迅速崛起,在三个不同时段,无论是崛起国(从苏联、日本再到中国)还是守成国美国,尽管取得的技术绩效有异,但都出现了权力竞争造就的重大技术变迁。本书也关注国际关系史上的“无核时代”,即近现代欧洲与古代中国,展示出本书的逻辑不仅适用于“有核时代”,同样也适用于“无核时代”。

《浮生取义(外两种)》

本书是吴飞教授《浮生取义》一书的修订版,并附以他研究自杀的另外两本著作《自杀与美好生活》和《自杀作为中国问题》,全面呈现他自杀研究的最主要内容。

这项自杀研究源于21世纪初费立鹏团队对中国自杀率的重新测算,发现中国自杀率属于世界最高的之一,却与西方国家一般自杀规律颇为不同。吴飞为了深入研究中国自杀问题,首先详细梳理了西方自杀学的哲学基础,形成《自杀与美好生活》一书,然后通过细致深入的田野研究,以“过日子”和“做人”解释中国自杀大多起于家庭纠纷的现象,并进一步思考中国日常生活中的生命和正义问题,形成《浮生取义》一书。《自杀作为中国问题》则是对两项研究中主要思想的简要呈现。

这三本书初版已经过去十多年,中国自杀率也早已降了下来,但人们对“过日子”和“做人”的思考并未改变,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也仍然存在,只是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而已。

《结缘两千年:俯瞰中国古代文学与佛教》

王维、李白、白居易、柳宗元、苏东坡、汤显祖、李卓吾、曹雪芹、龚自珍……这一长串熠熠发光的名字,他们的人生,他们的创作,都与佛教、佛学结缘匪浅;

格律诗的产生、意境说的形成、江西诗派的评判、《爱莲说》《岳阳楼记》的解读、金圣叹的小说理论、梁启超的“熏、浸、刺、提”见解,等等,文学史上这些重要关节,无不隐隐有佛影闪现。

文学既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植根于文化土壤的林莽、花卉。认识文学,探讨文学,包括作家作品、传承流变,离不开文化的要素。而宗教文化,作为同属精神文化层面的“近邻”,尤其应给予更多的关照。这个领域广博且渊深。本书既称“鸟瞰”,就是以宏观勾勒给读者朋友以尽可能全面的图景。虽则宏观,但皆以具体、典型材料为支撑,努力不做空论。

 

《礼不远人:走近明清京师礼制文化》

传统礼制文化是中华民族认同共识的经学理念与行为规范。在历史演化改造过程中,汇为中华“斯文传统”,清晰展现在历朝政治制度、社会制度、法律、伦理、风俗、建筑、艺术、文学、戏剧之中。

历史上的事情,古人的生活,多数情况下并非今人凭借当代理念与场景就能深入体会的。因此,反思梳理古代礼制礼仪规范之际,极有必要先弄清运作实情,再针砭取舍批判。不可否认,礼作为维系社会秩序和谐的行为体系,观念是保守的,见之行动者大都具程序化、标准化与表演性、象征性。

本书以情景与情理的视点,搭建解读平台,按传统的吉礼、嘉礼、宾礼、军礼与丧礼分类,选六十二专题,分别讲述明清京师礼制运行具体项目的操作细节以及对社会生活模式、民族精神文化的影响。讲述深入细致而不繁琐,议论入情入理跃然纸上。

《尼各马可伦理学》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是一种善爱乐的幸福伦理学:善、爱、快乐是三个一级概念,当这三者都基于美德就统一起来了,达至至善就是幸福这个超级概念。伦理学总是追求至善-幸福,这是由美德来体现的,美德是真正的善,幸福就是美德的成全活动,从而是美德伦理学;幸福也是有爱的和快乐的,真正的美德才会产生真正的爱和真正的快乐,是爱与乐的伦理学;幸福只有在一个良好治理的城邦中才能达到,伦理学是广义政治学的一部分。《尼各马可伦理学》10卷书的行文次序也大致是美德、爱与快乐的先后次序:第1卷概要地讨论了幸福,第2-7卷讨论美德(包含伦理美德、思虑美德、不自制),第8-9卷讨论爱,第10卷1-5章(及第7卷11-14章)讨论快乐,第10卷6-9章总结了两种幸福。

本译本据拜沃特的希腊文权威校注本翻译,参考格兰特注释本、伯内特注释本中的希腊文文本,充分吸收阿奎那、杰尔夫、格兰特、斯图尔特、伯内特、拉克姆、汤姆森、布朗、厄尔文、里夫等的外文注释,对向达、严群、高思谦、苗力田、廖申白、邓安庆等中译本的术语演变也有一定的梳理和对比。


作者简介

《创造财富的逻辑》

冯兴元,德国维藤(Witten)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任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科院中小银行研究基地副秘书长,九三学社中央经济委副主任,《西方现代思想丛书》主编。

主要研究领域:区域与农村经济,农村金融与财政,地方治理,数字经济与数字金融,文化经济比较研究,比较制度分析,经济学说史与经济思想史研究,以及主要经济学流派研究。

出版著作20余部,包括《欧洲货币联盟与欧元》《地方政府竞争》《钱会》《民营企业生存环境报告》《民间金融风险》《规则与繁荣》《大国之道》《经济学通识课》《经济学通识课100讲》等。

孟冰,1987年出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国研融生智库研究员,富纳基金顾问,河南青年企业家协会会员。曾供职于银行、基金等金融机构十余年。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过多篇论文,包括”Digitalization, Natural Resources Rents, and Financial Market Risk: Evidence from G7 Countries”(SSCI论文)、《经济科学中的企业家理论:总体演化脉络与重要研究贡献》、《货币的本质与起源》等多篇论文。

《大国权力转移与技术变迁(深度修订版)》

黄琪轩,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政治经济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上海市创新政策评估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大国技术竞争、政治经济学与国家安全。主要著作有《大国权力转移与技术变迁》《政治经济学通识:历史·经典·现实》等。

《浮生取义(外两种)》

吴飞,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孔子研究院特聘专家,研究领域包括宗教人类学、经学、礼学、中西思想比较研究等。论著有《心灵秩序与世界历史:奥古斯丁对西方思想的终结》《麦芒上的圣言:一个乡村天主教群体中的信仰和生活》《人伦的“解体”:形质论传统下的家国焦虑》《礼以义起:传统礼学的义理探询》等。译著有《上帝之城》《苏格拉底的申辩》等,点校古籍《丧服郑氏学》。

《结缘两千年:俯瞰中国古代文学与佛教》

陈洪,南开大学讲席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曾任南开大学常务副校长,中文教指委主任,天津市文联主席等。主要著作有《中国小说理论史》《金圣叹传》《四大名著导读》《西游新说十三讲》《红楼内外看稗田》《亦侠亦盗说水浒》《中国文学批评简史》等。

《礼不远人:走近明清京师礼制文化》

李宝臣:北京市文史馆馆员、北京社科院研究员。主要著作有《文化冲撞中的制度惯性》《明北京》《食道世风四讲》《北京城史记(明代卷)》等八部,以及《礼法社会的政治秩序》、《制度比皇帝更重要》等论文、随笔、札记百余篇。

《尼各马可伦理学》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

译者李涛,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古希腊哲学、现象学等。出版专著《亚里士多德的潜能与成全学说》,担任《努斯:希腊罗马哲学研究》编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