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耕地土壤论著系列(全10册)
中国耕地土壤论著系列(全10册)
内容简介
该论著系列具体分为《中国黑土》《中国红壤》《中国黄壤》《中国棕壤》《中国黄绵土》《中国紫色土》《中国潮土》《中国灌淤土》《中国砂姜黑土》《中国水稻土》10个分册,由农业农村部张兴旺副部长担任编委会主任,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组织实施,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北京农林科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单位逾百名专家执笔,每部论著百万余字,架构科学、内容丰富、资料详实,系统阐述了该种类型耕地土壤的形成机理、演变过程、分布概况、理化性状、养分状况、耕地质量等级情况、主要障碍因素与改良利用措施、可持续利用对策与建议等十余个方面。
该论著系列的出版发行,既是对前两次全国土壤普查与两轮耕地质量评价成果的系统梳理,也是对土壤学科的有效传承,为有针对性地加强耕地质量保护与建设、因地制宜地开展耕地土壤培肥改良与治理修复提供重要依据,对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为当前正在开展的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
作者简介
石孝均,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农业农村部绿肥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重庆市植物营养学科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土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常务理事,研究领域:紫色土肥力监测与培肥、农田养分循环与环境质量、果园绿肥。 李振轮,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重庆市科学传播专家团成员,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委,研究领域:环境功能微生物作用机理与应用、土壤肥力与生态。
韩峰,贵州省土壤肥料工作总站研究员,国家级化肥评审专家。曾被评为农业农村部测土配方工作先进个人,曾荣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成果奖二等奖3项、贵州省科技成果转化奖二等奖1项、贵州省科学技术厅优秀青年科技论文奖一等奖。主编、参编出版耕地相关著作9部。
孙波,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鹰潭红壤生态实验站站长。 杨林章, 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副所长。 徐建明,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土壤学会副理事长。
徐明岗,1961年生,陕西杨陵人,农田土壤培肥及退化土壤改良专家,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山西农业大学生态环境产业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土壤学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耕地质量提升科学研究和土壤肥力演变与培肥研究。
樊廷录,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科研管理处处长,兼任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常务理事、农业农村部旱作节水农业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等。研究领域:土壤施肥培肥、农业资源利用、旱作节水技术等。曾获第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创新优秀奖,国家级、部省级奖励15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原刊收录6篇。主编和参编《旱作覆盖集雨农业探索与实践》《中国北方旱区农业研究》等专著6部。
魏丹,女,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创新团队带头人,农业农村部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带头人,万人计划、百千万人才、北京学者入选者。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建设专家组专家。国务院”三普”特聘专家。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神农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1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1项,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著作10部,授权发明专利15项。
汪景宽,中共党员。现任沈阳农业大学土壤肥力研究室主任,沈阳农业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并兼任辽宁省植物营养学会理事,沈阳农业大学学报英文编辑等职务。
同延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土壤化学、植物营养、施肥与环境、农业生态、农业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旱作农业、流域治理等方面的研究。
张淑香,博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土壤生态与修复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基础性项目、国家成果转化基金、农业部948项目、天津重大公关项目、中日合作项目等18项。获得奖励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奖、农业部神农奖、天津市科技进步6项。在国内刊物上发表论文50多篇,出版专著6部,获得专利软件著作权3项。
郭熙盛,研究员。现任中国土壤学会理事、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理事,安徽省土壤肥料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安徽省农作物品质改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土壤肥料与资源环境”产业创新团队带头人,安徽养分循环与资源环境省级实验室主任,农业部蒙城砂姜黑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站长,安徽农业大学资环学院和安徽大学生命科学院硕士生导师、安徽科技学院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