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验·艺术史丛书(全5种)
实验·艺术史丛书(全5种)
内容简介
1.《耕织图》与世界 : 丝绸之路上的文艺复兴:
本书从个案入手,用大量细腻微观的图像对比分析展示作者在全球化的视野下解读交流和传承下的完善的美术史的成果,使新的美术史通史写作成为可能,展示中国文明的厚重以及兼容并包并自古以来影响全世界的文化和艺术。
2.永远的二次航行 : 从色彩出发:
本书从敦煌壁画出发,重新审视人类艺术创作中如色彩、塑型、表面等几个根本问题。当我们用全新的眼光去观看、感受人类艺术史上的一些经典作品时,便会发现如下现象:敦煌壁画制造史实际上就是一部线与色彩相互竞争的历史,传统艺术史家所说的“斗艺”(paragone)不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特有的现象,而是存在于包括中国艺术在内的几个艺术传统中的现象。在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当回望上个世纪后半叶的艺术史时,我们会注意到,那半个多世纪的艺术史家是如何痴迷于艺术的表征问题,如何将艺术史变成了以深挖艺术品背后“深度”为己任的学科。显然,现在是修正甚至颠覆这个传统的时候了——21世纪需要的是一部回到艺术品表面的艺术史。
3.“纹”与“文” : 跨媒介的艺术史:
《“纹”与“文”——跨媒介的艺术史》既关注具体历史情境中风格、样式、工艺、材质等因素间的整体关系,又探讨主体在他们的共存和转换过程中扮演的创造性角色,一起透过古代与当代、客观与主观,以及不同媒介与形态,来还原历史的真相和艺术的真谛。本书从个案入手,以《后赤壁赋图》(传为宋乔仲常所作)与诗画的关系以及沈从文的图像转向,展示中国文化的厚重以及兼容并包并自古以来影响全世界的文化和艺术。
4.方法与反方法 : 艺术史的诗学:
艺术史学科在过去几十年见证了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以及所谓“后后现代主义”的登场亮相。这三个“主义”并非相互接续的三个时间段,而是理解当下世界及艺术的三种态度和途径。巴克森德尔与阿尔珀斯被视为“新艺术史”的早期作品,很大程度上采用的是后现代路径。迈克尔·弗雷德——他的终身追求就是为现代主义辩护,在现代主义内部为当代艺术创作危机寻求解决之道。罗萨琳德·克劳斯则展示了另外一条艺术研究轨迹,同现代主义割席之后,她在几十年间成为西方后现代艺术发展的最大推手之一。上述所有这些理论家,都以教育读者与观者为己任。很显然,在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在当今这样一个如此受伤的世界里,读者与观者需要的已经不再是被教育,而是被“疗愈”。如何疗愈自己、疗愈他人,正是秉持后后现代学者及艺术家的追求,也是盐田千春、《跨文化的艺术史》以及《南望》作者的追求。
5.图形作为知识 : 跨文化的地图史:
长期以来,主流地图学界把地图制作看作是以数学和定量方式“再现”客观地理的一个“科学”过程,而以13至16世纪的世界体系为背景,聚焦10幅现存最早、最具代表性的世界地图一方面解释他们之间种种隐秘的历史联系,另一方面更借助于艺术史的方式,追踪这十幅世界地图辗转流变的跨文化过程。从艺术社会学的角度,试图还原地图创作时的历史情境。
作者简介
李军,澳门大学艺术与设计系主任,讲座教授,中央美术学院二级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文艺复兴艺术史研究学者,跨文化艺术史家。国务院学位办第八届艺术学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哈佛大学佛罗伦萨文艺复兴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客座教授。著作有《跨文化的艺术史:图像及其重影》《可视的艺术史:从教堂到博物馆》等;译作有《拉斐尔的异象灵见》《宗教艺术论》等。曾获第七、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第八届中国优秀出版物奖。
王玉冬,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学系,获得学士、硕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中欧亚学系,获硕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系,获博士学位。致力于美术史与艺术理论研究,现为澳门大学艺术与人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