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当众人只会用棍棒时,他有了一副弓箭——专访《费曼传》责编戴童

作者:陈洁   2024年03月28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我曾被问过:费曼是谁?说实话,那时我挺震惊的。”人民邮电出版社《费曼传》的责任编辑戴童说,这是她作为编辑听到最害怕的一句话。但是当她向询问的人介绍了几个关于费曼的故事后,对方立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或许,这就是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费曼传》的最主要原因。天才不应该被埋没,天才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贡献应该被看到。

2023年底,人民邮电出版社推出了美国著名的科普畅销书作家詹姆斯·格雷克撰写的《费曼传》。詹姆斯·格雷克尤其擅长科技史和传记题材,曾任美国作家协会主席,各类作品已被译为30多种语言。他说:“当众人只会用棍棒时,费曼有了一副弓箭。” 在他的笔下,费曼的思想世界和他的人生一样精彩。书中写出了美籍犹太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费曼精彩的一生,他那些令人目眩的人生经历、率真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科学探索永不枯竭的热情,让整个科学界都为之震撼。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默里·盖尔曼表示:“格雷克的书描述了费曼的天才一生,证明他自己也是一位天才。”

 

《费曼传:天才的人生与思想世界》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作者:[美] 詹姆斯·格雷克
译者:高爽,赵晓蕊
出版时间:2023年11月

这本书出版30年来,入围了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一直是科学界、科学史界一致推崇的费曼传记,也是被其他关于费曼的著作不断引述的经典之作,《华盛顿邮报》评论它是“传记中的明珠”,《纽约书评》说它是“里程碑之作”。

百道网专访了《费曼传》的责任编辑戴童,请她谈谈这本书的精彩之处以及出版背后的故事。

戴童

百道网:《费曼传》这本书入围了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华盛顿邮报》评论它是“传记中的明珠”。请问您是通过什么渠道了解到这本书的,您决定签下这个选题引进出版的原因是什么?在获得这本书的版权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您是如何解决的?

戴童:这本书的作者詹姆斯·格雷克的另一本名作《信息简史》,也是我们图灵新知旗下引进翻译、出版的。《信息简史》荣获了中国文津图书奖,我们对这位享誉世界的科普作家的科学底蕴、创作笔力和认知高度都非常有信心。所以出版《信息简史》之后,我们就一直在跟踪《费曼传》这本书的版权去向。

2018年,我们在续约《信息简史》的版权时,再次向对方出版社和作者提出了引进其余作品的意愿。十分凑巧的是,当时格雷克的其余三部作品,即《混沌》《费曼传》和《牛顿传》的版权都处在可以引进的状态,我们内部讨论的结果是优先引进《混沌》。这本书也是科普史上的一部巨著,当混沌理论还是一种前沿理论时,正是这本书让“混沌”“蝴蝶效应”进入了公众视野,成为广为人知的词汇。

但是,我本人一直对出版科学家传记抱有一份“执念”。科普书的定义其实很广泛,不仅包括介绍科学知识、思想的作品,也可以包括科学家的传记,一位有影响力的科学家的传记堪称一部科学史。何况,格雷克的写作对象选得也非常好——牛顿和费曼都是科学史上绕不过去的巨匠。所以,我建议把格雷克的作品成套拿下。整个过程很顺利,公司上下很支持,也不枉我们对格雷克作品的长期关注。

百道网:您是如何为这本书选择合适的译者?和译者的合作过程中留给你们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在翻译的过程中,您是否给过译者建议或意见?

戴童:本书的第一译者高爽老师是德国海德堡大学自然科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博士后,在很多平台进行了多年的科普工作。我们也是因书结缘,认识多年。在谈妥《费曼传》的版权后,我便找到他洽谈翻译工作,他对费曼十分热爱和崇敬,于是就开始合作了。

但是,鉴于本书的内容体量和翻译难度较大,高老师的日常工作又十分繁忙,他表示独自承担翻译工作压力太大。所以,我们社的科普编辑、语言文学硕士赵晓蕊老师提出愿意小试牛刀。于是,一文一理的两个人,分别从做书人的角度和科学工作者的角度,共同对本书进行了翻译和交叉审读等工作,打了一场配合战。

尽管如此,整个翻译和编校过程也历经了两年多。从知识性内容的确定到历史细节的考证,从翻译每一个人的人名到保留全书的文学性和可读性,两位译者确实花了非常多的心血。难是真难,艰苦也是真艰苦。

在作为统筹,我和两位翻译老师多次交流,并确认两个基本的翻译标准。

一是中文的表达一定要让读者“读着舒心”。中文翻译作品的读者对象是中国人,书中的语言应该更符合汉语习惯。《费曼传》并不是介绍科学知识的硬科普作品,而是充满人情味的传记,因此阅读体验是很重要的。所以,在第一次审校之后,为了修订翻译腔的问题,以及中文表述不够清晰易懂的地方,我们三个人就“摆脱英文”通读了一遍译稿,像普通读者拿到一本书从头开始阅读一样的“盲审”。当然,因为本书中的科学内容并不少,所以有的地方牺牲一点“舒适度”也没办法。

二是对所有科学知识内容要把控正确性、合理性和时效性。正确性,就是科学内容不能有知识性差错。合理性,牵扯到对知识性内容的阐述是否符合逻辑,不能前后逻辑线混乱,甚至语义不详、概念混淆、前后矛盾。时效性,这一点比较特殊,因为本书英文版最后的修订时间是在20世纪晚期,而我们现在已经进入21世纪,在此期间科学研究是否有重大变化,导致书中内容出现问题?所以,这一点需要核实,并在必要时做出解释。

百道网:这本书此前在国内也有出版社曾经出版过。人邮社的这个版本,与国内其他版本有哪些差异,做了哪些完善和调整?

戴童:这本书在上世纪90年代出版过一次。就内容本身而言,我们进行了重新翻译,尽量给出一个合格的译本。此外,正如我上面所讲的,对知识和故事的时效性进行了修订。当然,作为当下新出版的作品,我们在装帧、设计等方面也赶上了时代步伐。

百道网:这本书从封面到内容的编排设计上,都有哪些特色?

戴童:封面设计的过程十分开心。市面上有几本费曼的传记和相关著作,封面大多采用费曼的肖像照,我们的问题是:该用哪一张照片做封面才能更出彩?

《费曼传》英文版原书封面上的照片其实很有意思,那是费曼在加州理工大学做演讲时拍摄的照片。照片上的费曼显得很有精神,你能想象到他当时眉飞色舞、滔滔不绝的样子,也能想象到台下观众被他极富感召力的语言和动作深深吸引。于是,我联系了加州理工大学的图片资料社,发现当年不仅拍了这一张照片,而是拍了一个系列。我当时就想,不如多用几张照片,形成“电影胶片”的连拍风格,呈现一种动态,能让大众回想起费曼的魅力和活力。设计师刘哲老师也非常喜欢这个思路,他给出的封面设计方案最终一击中的,几乎未改。 

内文设计则采用比较传统、广为大众接受的排版模式,但是我们在书中用彩插展现出了费曼的生活照。另外,我们还设计了一张四色的人物关系表,做成折页放入书中,展现纷杂的主要人物关系,以及他们与费曼之间的故事,方便读者查阅,改善读者的阅读体验。

百道网:如果用几句话给读者一个阅读《费曼传》的理由,您认为会有哪些理由?

戴童:《费曼传》的精彩程度,一点不输给任何企业家、明星或政客的传记。他的生命有四个维度:科学家、教育家、天才、“小丑”。无论在任何一个维度上来阅读费曼,我们都能受到启迪,得到乐趣。

百道网:费曼是公认的天才,他精彩的一生留下的璀璨遗产不仅是知识的,更是思想的。您认为他对当代读者有什么样的影响?您对读者如何阅读和理解这本书有什么建议?

戴童:费曼留给科学家以及大众的思想遗产是如何学习、认知物理学乃至全部科学的终极方法:游戏,观察,实践,思考。

事实上,这是一本科学家传记,应该引导读者真正揣摩的东西——不是八卦,不是单纯的知识,而是一位科学家以及他背后的整个科学体系、历史大背景带给我们的思想启迪。

费曼是整整一代科学家的偶像。他的思想和做法,他对待真相和科学的态度,对他同代及身后的科学界影响巨大。同时代的科学家,无论年老年少,只要见过费曼,哪怕是一面之缘,也一定会在自己的传记或回忆录里提及他。后来,当大家评价一个年轻科研人员有才华时,都会说“他有点像费曼”。

费曼一直是一位热忱的科普推手和大众教育家,他关注的是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的科学思想教育和普及。在大众心中,费曼的形象也十分独特——大科学家、大教育家、大明星,也是大侦探(费曼从根本上找到了挑战者号失事的原因,当年揭露真相的时刻被全程电视转播。他的戏剧性展现真相的手法,在当时引发了巨大的轰动)。费曼学习法,是后人从他的文章、演讲等材料中总结、归纳出的学习方法,如今也是备受大众推崇的高效学习和思考法。

我的建议是,大众读者不要因为费曼是物理学家,就对阅读他的传记有过多的心理负担,怕看不懂、看不明白,可以带着阅读一个人精彩一生的心情,慢慢理解和体会其中的乐趣即可。科学知识能懂多少就懂多少,但对人生的体悟,我相信读者们会各有心得。

百道网:除了格雷克的版本,市面上关于费曼的传记有很多个版本,跟它们相比较,格雷克的版本最大的亮点或特别之处是什么?

戴童:首先是经典。这本书可能是非费曼亲笔的传记中影响力最大的一本。在格雷克之后,也有其他人写了费曼的传记,但为什么后来都无法居上?我觉得关键因素就是格雷克本人的科学素养、眼界和细腻的感知力。如果有人读过他的巨著《信息简史》,应该能“秒懂”我的意思。巨匠写巨匠,和凡人写巨匠,是有差别的。有人评价这本书“清晰而不卑微,准确而不挑剔,彻底而不迂腐”,足见格雷克的创作笔力和用心之深。就连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默里·盖尔曼(也是费曼的老友和同事)都说:“格雷克的书描述了费曼的天才一生,证明他自己也是一位天才。”

其次是史料丰富、客观。与费曼的自传不同,格雷克所写的传记是“旁观者清”,且是“盖棺定论”。格雷克在科学界的交往甚广,但奇特的是,他似乎故意没有在费曼生前去见过他本人。这种距离感,是格雷克能够更客观、更理性地塑造费曼形象的基础。格雷克从流于低俗的、道听途说的八卦开始挖掘,他的写作素材十分丰富,还有很多来自费曼的亲朋好友、师生同僚、官方文献……因此,这本书也成了其他科学史和人物传记(尤其是费曼传记)作品的参考读物。

百道网:物理学家默里·盖尔曼曾说:“格雷克的书描述了费曼的天才一生,证明他自己也是一位天才。”格雷克是享誉全球的科普作家,您认为他在书中有哪些独到的见解?

戴童:举个简单的例子,“当众人只会用棍棒时,费曼有了一副弓箭。”这句话就是格雷克独创的。我认为,他是一语道破了费曼的天才之处。聪明的人有很多,有的天才只是比常人思维更敏捷、脑力更足等等,但费曼的天才之处在于能为他人所不能,想他人所不想,是天才中的“魔法师”。所有写费曼的人都会强调“费曼是个大天才”,但据我的阅读体验,只有格雷克在更深、更广的维度上阐释清楚,例如:

第一,什么是天才?这种天才能复制吗?怎么复制?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大家可以自己看书里怎么说。

第二,费曼天才的地方到底是什么?天才不仅涉及思想,也有做人的习惯、行动方法等。

第三,这种天才对整个人类科学和思想到底能产生何种影响?不只是费曼,和费曼一样的天才还有他人吗?他们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何影响?

此外,格雷克的科普作品一大特点就是科学性与文学性的完美结合,他更喜欢以整个科学世界的思想发展和各个人物的科学见解为主线,慢慢展开故事。因此,我们能看到的不仅是费曼个人的科学成就,更重要的是他的思想脉络,甚至在当年物理学研究“最后一个黄金期”的科学发展脉络。所以,这本传记也是近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个大图景。

百道网:您对目前传记类读物的市场和趋势怎么看?您认为怎样才能做出大众喜欢的、有深度的传记作品?

戴童:传记类读物的销售一直很稳定,属于长销品类,偶有爆发。作品的具体销量和人物在当下的名声、影响力也是紧密相关的。

如何让大众喜欢一部传记,首先和人物本身的魅力、人生经历、在历史和时间线上的影响力息息相关。比如费曼,他的个人魅力之大,经历之丰富,在科研、教育等方面的影响力之深远,一直是喜闻乐见的人物。反之,有些人物可能就不具备这样的初始影响力。

至于内容深度要看两方面:第一,人物的经历和思想本身要有厚度;第二,执笔者的见识、知识储备和写作能力也要过硬。市面上不是所有的传记都值得一看,有些作品不过是事件的堆积,缺乏深层的解析,那就无所谓深度了。

百道网:从策划到出版成书的过程中,有没有让您印象深刻的故事? 

戴童:有。我曾被问过:费曼是谁?说实话,那时我挺震惊的。我挑了书里的几个故事讲给他听,他听完之后说:“哎呦,这么有意思的人,到时候也买一本看看。”我当时就想,必须做好这本书,好好宣传,让更多人知道费曼。

从这件事中我也意识到,作为科普编辑,我可能患上了“认知差距症”。由于我的职业要求,我的关注焦点可能和普通大众不一样,我以为大家都懂、都理解、都知道的东西,别人可能不关心、不理解、不知道。那么在选书、做书和宣传工作中,我的“自以为是”会不会为自己施加了“障眼法”?所以,当下还是要多关注大众的需求。

百道网:这本书已经出版了30年,一直是科学界、科学史界一致推崇的费曼传记,也是被其他著作不断引述的经典之作。请您谈谈这本书的出版意义。

戴童:我们做书的目的之一就是“为往圣继绝学”,让读者能看到经典,让经典不消失。图灵新知作为科普品牌,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传播科学精神,而科学家传记是体现这一点的最佳类型。科学家的生活经历会鼓舞更多人理解科研、从事科研,社会效益非常大。这本书一直是科学界、科学史界一致推崇的费曼传记,也是被其他著作不断引述的经典之作,这就是它的出版意义。

百道网:社里将会采取哪些方式为这本书做宣传?

戴童:我们的宣传渠道很多。鉴于《费曼传》的经典性,我们首先联络了中科院物理所、国家天文台等国家科研机构的科普窗口,以及各类报刊的读书推荐窗口,投放第一波宣传文章、书摘等。

其次,我们还有一些常规营销动作,比如协同各个网络平台的科普和人文社科主题的博主进行图书简介、曝光;拍摄翻书视频,扩大可视性,直接触达读者;联络各种读书推广平台,请讲书人深入解读作品、分享心得等。

另外,我们还会积极参加各种评奖和书单的评选活动,展现这本书的实力。目前这本书已经入选“探照灯书评人好书榜·2023年度十大人物传记翻译佳作”“2023年度《环球科学》•最美科学阅读榜单”“《出版人》杂志2023年度书单”,并荣获人民邮电出版社季度好书。

作者:陈洁

终审:李星星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