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温柔的时与光折叠处 ——张黎明喻世粤语小说《叉仔》读后感

作者:阿桶   2020年09月11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近日,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叉仔》。本书讲述深圳一个普通孩子叉仔亲历深圳成立经济特区后20年间发展变迁的长篇小说。故事从1979年秋天的*强台风写起,至老城拆建、叉仔长大后的1999年结束。全书以微视角切入,小至深圳人的市井家事,大至深圳改革史上的大事件,作者用平实生动的笔触娓娓道来。本书书评作者为阿桶。

《叉仔:与深圳一起成长》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作者:张黎明 著
出版时间:2020年06月

读这本书开头,脑袋里有好多人闯入说话:沈从文,张爱玲,徐訏,陈忠实,梁凤仪,残雪……一个个缠着不放。而这本以小孩叉仔活动为主线贯穿的小说,色调明朗的小说,被大叔带着油腻的双手、双脚、双眼来阅读,似乎不搭调,影响阅读快感,于是决定放落这些油腻陈垢,静下心来,随作者文字,携带私人记忆、经验,跟着叉仔,走入这片隐喻丛林。故事里有真实的空间,有确切的时间,人物或许有原型,粤语化入汉字表述,整条叉仔巷都是家园的幻象。慢慢读下来,年岁如流水,缓缓流到油腻心头,泛起层层对故园和过往人事的复杂情感,沉下一片清澈心境,和对未来的小小思考。

时空折叠

《叉仔》表面时间线明显,主要以叉仔(何昌生)1979年到1999年在老深圳叉仔巷的活动,由他眼里,见到叉仔巷和住在里面的人的变迁,个个人物鲜活,有血有肉,性格主调(或曰家风、民风)朴实、温柔。就像作者回忆道:以前叉仔巷的人,这屋大门钥匙放哪里,其他屋的人都知道,因为大家放钥匙的地方差不多。这些淳朴的街坊邻居相亲相爱,有困难相互帮忙,每天傍晚在芬芳白兰树下,水井头,坐在一起开心聊天。以貌似闲散实际娴熟散文笔调,爱护着故事里每一个人物,营造温馨的家园氛围。

20世纪80年代初深圳火车站广场 

聊着聊着,会说到叉仔巷的过往变迁,带出清末,说到东江纵队的四十年代,说到五十年代,说到六十年代,说到七十年代,说到香港,说到广州,说到南洋……每个房子,每根石柱,每件旧物什,及每次台风,像一个个摁掣,通过文字密码,连接到一段发生在斯地的故事、一个过往的人或人影,乃至一群人,一个时代。人的记忆是奇妙的东西,当我们在表述的时候,多线性而逻辑,回到私人记忆空间,比如做梦,更多时候非线性。而作者对叉仔巷置太浓厚之情,情之所至,情之所动,对于台风里吹倒的每一片墙、屋顶、瓦片等,都记得清晰,对亲人、友人、街坊及那只家猫的真挚情感朴实无华,如围冬日之暖暖炭火,似坐夏日之习习凉风,并不浓厚,却历久弥新,越嚼越有味。深厚感情和汹涌记忆,有些怕作者陷入太深,好在她能平静梳理这些人和事,条理清晰地跟我们慢慢道来,文字面貌也一以贯之,这就是所谓笔力所在。另一方面是作者记性特别好,能打捞、反复体验并梳理这一大箩筐记忆。

这种折叠的时空,给这部平静叙述的小说,扩充时空的张力,又带来不平静、多向度的阅读情感体验。

80年代深圳火车站外的出租车站 

比如笔者吧,老家和深圳某叉仔巷离得较远,风土人情还算近似,原初叉仔巷的大致面貌,按笔者个人体验,南海沿海两广地区,一般来讲,海边生活着捕鱼为生的渔民,说一种近闽南语的方言;较内地山里、丘陵里生活着耕田为生的农民,一般是说客家话的客家人;街上的说白话,即市面上讲的粤语,居民一般以经商为主,即类似叉仔巷的街巷。除了广州西关骑楼,这片广大土地的其他地方的人和物,在文学表述上,失语状态严重,未出过几声,悠久沉默。《叉仔》故事主线明晰,却时时呈现时空折叠的变调,笔者感觉,记忆里的人事、花花草草失语未被文学表述太久,致作者有太多话要讲,且要在没几件参照坐标的郊野里寻找表达,而一本书、一个故事容量毕竟有限。深圳这片高楼大厦下面是什么泥土?珠三角这片庞大城市群曾经的水土面貌是怎样?可能广州城的要到华南农业大学那片科研原始林子,才能感受到广州的原始泥土,寻找在地球上的广州原始的地皱、树木。而深圳这个国际大都市,在地球上的人类于斯地的过往足印、声音、感情,或许至今只能在《叉仔》这本书里感受,这是作者在这本书的创造之一,也是小说形式以折叠面貌出现的缘故所在吧。也由此推测,这本书的成书过程经历漫长的努力和等待。

从这里延伸,小说毕竟是一门个体性很强的语言艺术,沈从文、残雪的湖南乡音无痕融化在小说语言里,西北有《白鹿原》,吴语小说由来已久,京腔就更多了。而粤语呢?

《叉仔》是本粤语小说,作者笔力所至,使阅读起来并不拗口,不生分。作者有这个本事,把语言提炼融合折叠得那么恰当、洗练至简朴,或许也是她多年所努力,故有所得。这里头,还有很多带有历史信息的俗语、歇后语等,折叠出更丰富的时间、空间。作者选择走这条不好走的创作小路,引导我们走入这本小说的独特语言丛林,一路上是作者明晰、温馨的回忆,读者也能体验到这份情感:“郊外泥路两旁的水田不时传出蟋蟀的叽叽叫,黑夜掩盖着许多四通八达的小路,以及被小路切割成一小块一小块的稻田。黑夜一会儿静默无声,一会儿窜出不明生灵的丝丝叫。”在幽暗的个人记忆里,时空是折叠的,小说牵着我们的手,以明晰而温馨的语言、人物、故事带我们重走这片幽暗的许多四通八达的小路,听到了蟋蟀的叽叽叫、不明生灵的丝丝叫,夏天应该还会有萤火虫的一闪一闪。这种回忆场景,是家园。油腻大叔读起来,却有戚戚然。

角落里的隐喻

这本小说记述深圳开放头二十年的变化,深圳是个聚焦的大舞台,有大家熟悉的故事,故事的大致经过,也容易知晓。作者以当事人活动视角,身临其境,以人的切身感受讲述这些事件,及这些事件给人带来的喜怒哀乐、命运变化,并指向对未来人们怎么生活在这个城市的思考、关怀。

这些事很多,各类媒体也可以查得到,比如建市、特区,最初应聘银行职位,招商引资,以及后来的股票认股抽签表、清水河大爆炸等等,细细看下来,都能在小说里找得到,可见作者谋篇布局的用心、巧妙。而作者在讲述这些事件时,更关注这些事件对人们生活、观念、命运的改变。比如凤娇,叉仔的姐姐,像沈从文把翠翠作为家园的温柔心魂,作者在小说里更多把这份感情寄予在美丽的凤娇身上,凤娇温柔不屈有骨气的性格,像是作者家园的文化蕴藉。和不变的翠翠不同,在时代、世纪剧烈变迁大背景下,凤娇在变。凤娇不变的是她的美丽善良有骨气,变的是在社会上追求女性独立。凤娇高考没上,工作后上英语课培训班,深圳初次公开招聘银行职员,她也去了,也得了。和老公离婚,没要男人一分钱,只要崽,崽还自己带养,这在广东地区传统妇女身上,而且那时才改革开放不久,娘家老父满腹牢骚,街坊邻居各种闲言闲语,也硬没要其他人帮手,她只得自家带着个崽上夜校,这是件好难的事。诸如此类,凤娇身上隐喻了作者很多东西。再如七叔公,这是位勤勤恳恳、胸怀天下、关爱苍生、性子倔强的老一辈形象,从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活跃在深圳这片土地上,呕心沥血,不惜生命,嗓门特大。这个人物应该很写实,所以写得亲切近人,才能写透老一辈的风骨。这么肯定地说七叔公写实,主要是笔者也曾有一位和七叔公经历、性格相近的家人,这辈人是不是普遍有关怀天下苍生的朴实、强烈信念呢?七叔公这辈人对照现在的人,有很大借鉴性,小说里其他人物同此理,隐喻性也体现在这点。

1981年《今日深圳》摄制组在深圳梧桐山拍摄 

另一方面,如上文讲的,这本小说时空折叠,折叠处似乎也是隐喻关节处。如六叔公原先有本讲建筑的书,是他在香港避难时亲人送给他的,后来听少年叉仔说要建高楼让大家避台风,想找出来,翻箱倒柜就是找不到,七叔公回来深圳建高楼带一堆工程师在他家打地铺时才翻出来,给叉仔看,叉仔以后还真念了清华大学的建筑系。这样直线叙述下来,大概是这样一段故事,在小说里却是折叠在一起讲。很多时间空间折叠处的这本建筑书,贯穿整本小说先后,隐喻了什么呢?这是个开放的隐喻,需要读者阅读细品体验。

而叉仔巷的每件物什,似也带有隐喻。芬芳的大白兰树下——街坊邻居聚会之所,六叔公和凉茶铺,七叔公和梧桐山,叉仔养的猫虎仔,倒下的石条,鸡仔面,王大明最后出家,港剧《网中人》,等等。这些都在平静的叙述里,很多在不显眼的角落。

移民和家园

时代在激烈加速,变化很快,交通越来越便利,移民越来越多,城市和乡土家园,这些是不变的话题,现在越多人关注。《叉仔》在这方面有所思考?笔者也不知道作者怎么想的,只是看完《叉仔》后笔者忽然想到这个问题,有过度阐释嫌疑地附带几句。

有个小伙伴A,爹妈是湛江人士,工作定居在珠海,她和弟弟就出生在珠海,她念完大学回珠海工作,在珠海结婚生崽,以后也必定在珠海老去,看着这座熟悉的小城市慢慢变化。有个小伙伴B,生长在河南,在广州工作、结婚生娃,熟悉广州的各个角落。他们怎么看待所在这个家园?

1983年的深圳圩

作者的家园深圳现在是个移民城市,城市在加速变化,人口的变化,城市建筑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在他们眼里是缓慢的历程,其实是剧烈的,这个落差充满情感、时空的乡愁张力。《叉仔》里的家园是开放包容的,欢迎着潮汕人、粤东人、韶关人,以及四面而来的人们。作者以温馨的笔调述说着这个家园的变化,一草一木,一坑一洼,都带着作者亲和的感情,阅读起来对这个城市添了几分家园的温情,这或许就是文学的魅力。比如荒凉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和尚,和尚在念经,在敲钟,钟声给这个荒山添了几分人的浓厚气味,何况还会有文人学士来寺庙周围顽石上刻字。这种审美的幻象,在读者心理上能产生对所在的积极、认同能量。此外,作者提到这个家园幻象另一层的意义:需要这个城市更多对人的关注。比如她在小说最后借成年后的叉仔说到:“时间在哪里?城市发展速度过快的负面作用。空间在哪里?挤得无法插脚却空落落的无所依靠。荒谬如何缠上自己?一条条命……”

末了再多嘴几句,就是叉仔和叉仔巷的故事,还会在其他地方上演吗?叉仔巷在深圳某个可能性角落,叉仔是某个深圳土著。深圳。深圳开放得早,深圳居民接触开放带给他们的变化也相对早。以深圳为始点,或者说一个辐射原点,向四周辐射,辐射什么呢?比如移民成为城市常态,以及由此而来的变化。诸如此类变化,是慢慢要来的,蔓延而来的,这些变化,有些地方迟深圳五年,有些迟十年,有些迟十五年,有些迟二十年。这本书焦点是写实的深圳,隐喻的一个层面,或许叉仔就是你我,你我的家园就是叉仔巷。所以《叉仔》的广泛借鉴价值也在这里。

(图片由出版社提供  责编:肖歌;编助:苏一)

作者:阿桶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