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如何理解一种隐含的批评样式——评《普鲁斯特的凝视》

作者:顾奕俊   2019年06月18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书评】《普鲁斯特的凝视》于2019年1月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以散文的形式,对100位外国文学大家的主要经历、思想和代表作进行回顾。根据这些作家的写作特质,集子分“越界”“回望”“日常”“即刻”“行旅”“介入”“诗性”“博识”“异数”“综合”十辑。这些文章意在深入浅出地刻绘出作家思想的肖像,艺术的肖像,精神的肖像。有助于读者最大限度拓展文学视野并提升文学趣味。作者傅小平著有《四分之三的沉默:当代文学对话录》,获新闻类、文学类奖项若干。现供职于上海报业集团文学报社。

《普鲁斯特的凝视》
点击图书封面可在三大网店购买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作者:傅小平
出版时间:2019年01月

关于傅小平的《普鲁斯特的凝视》,我首先注意到的是这本集子“自带”的“厚重”。但这种“厚重”,又不仅限于体量层面或者是所涉略外国作家数量层面的“厚重”。某种程度而言,《普鲁斯特的凝视》因其外在显性的“厚重”是很容易受到干扰与误读的。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在一些网络读书平台上会有读者将《普鲁斯特的凝视》定义为“工具书”“简明外国作家史”抑或“书单”——尽管《普鲁斯特的凝视》的意义显然远不止于“罗列”“介绍”“推荐”。

事实上,相比于《普鲁斯特的凝视》封面所格外强调的“不可不读的100位外国作家”一语,我更加在意的是傅小平如何看待这100位外国作家。这其实也涉及到当下对于文学批评样式的认知理解(甚至于,涉及到如何突破一种正在走进坟墓的狭隘的文学批评观)。

作为资深的文化媒体人,傅小平的主业是新闻报道。出版于2016年的《四分之三的沉默:当代文学对话录》便是傅小平的“主业的成果”。但是这本书与《普鲁斯特的凝视》似乎有着相类似的遭遇,在出版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归类成纯粹的“工具书”。不过如果我们能够抛开充满傲慢与敌意的文学观念,《四分之三的沉默:当代文学对话录》内由傅小平与作家、诗人的“问与答”形式出发,实质上形成了一种颇具意味感的批评样式。

很多人在阅读相应文学访谈的时候,鲜少有能真正注意到作家所“答”背后包含的采访者所“问”的设置意图、设置细节,以及问者“声音”与答者“声音”之间的牵扯、融合。一个“具有水准的问题”指向的不单单是作家怎样去回应这一单独的问题,更体现出采访者如何通过这个“具有水准的问题”构建起带有指向性、互动性的访谈结构。所谓“指向性”“互动性”,也是一种围绕“对话”展开的“批评性”。

坦率地讲,返观现今频频提出要反思“批评何为”却又庸论不断的批评界,傅小平与哈金、莫言、贾平凹、张贤亮、阿来等作家的一系列对谈文章,实则有着不容忽视但又被轻易忽视的锐意与灼见。

之所以要在谈论《普鲁斯特的凝视》之前提及《四分之三的沉默:当代文学对话录》,源于傅小平“资深媒体人”这一身份在得以彰显的同时,其作为“文学批评家”的身份却并没有获得公众应有的重视。如其在《普鲁斯特的凝视》“自序”里写道的,“而我所说是为媒体写文字,得从新闻出发,却不能止于新闻”。而写作《普鲁斯特的凝视》的“批评家傅小平”又是引而不发的。在这本书的诸多篇章里,关于莫迪亚诺,关于奈保尔,关于博尔赫斯,关于帕慕克,傅小平更愿意将涉及相关作家作品的观点态度交由其他言说者进行表达阐发。

但这并不意味着作者本人“批评性”的退场。我的理解是,如何择取相应观点论据从而使自己既有的主张获得最为恰当的支撑表达,以及如何在最为恰当的地方运用材料文献,相应行为实践本身就考验着写作者的批评立场与批评智慧。周作人在《<婴儿屠杀中的一小件事>译者附记》一文中,关于自己译介武者小路实笃的这个剧作的初衷有过这样的明述:“我译这篇的意思,与其说是介绍武者小路君的著作,还不如说是我想请他替我说话。”“我想请他替我说话”并非“我”“不言”,而是“我”的“言说”寻找到了另一条适宜的路径。这也是傅小平在《普鲁斯特的凝视》里展开文学批评的隐含样式,或者说是一种关乎文学批评的“设计”与“暗示”。

尽管收入《普鲁斯特的凝视》的绝大多数文章最初是为了“排解难以接受的约稿的焦虑”而写的,但当这些文字以特定的序列进行组合集结,其实是可以观察到“不可不读的100位外国作家”内部中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纠缠”,以及通过相互“影响”“纠缠”照映出的二十世纪以来世界文学史演进的“纹路”与“痕迹”。

比如通过讨论雷蒙德·卡佛引申出的海明威与村上春树是两条脉络,通过讨论格雷厄姆·格林引申出的马尔克斯与麦克尤恩是两条脉络,通过讨论萨尔曼·拉什迪引申出的库切与奈保尔又是两条脉络。寻找并对位或平行或交错的作家作品“脉络”,以及在“脉络”未将行进的“空白”处尝试作出富有胆识的预言,可能也是傅小平《普鲁斯特的凝视》的某类读法。

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些错综复杂的“脉络”中,有一支隐含着中国新时期以来作家对于20世纪外国文学的阅读接受史。而中国当代作家有关域外文学资源的摄取范畴与影响程度,恰恰是当代文学史诸多著述里时而武断、时而暧昧的吊诡所在。《普鲁斯特的凝视》里所言的这支“脉络”则构成了一条微妙隐秘的“线索”。

从这一角度来看,有关《普鲁斯特的凝视》的读法,实质上也联系着这本集子内各类游移不定的“线索”。用傅小平自己的话来说:“我写每一位作家,都像是走进了交叉小径的花园,我指的不是迷失其中,而是说每一条小径,都隐藏着通向别的作家的线索——让读者得以从收入集子的里的作家‘走向’集子以外的作家。”从“线索”的离散到“线索”的聚合,从记忆的“来处”到现实的“去处”,这是我所理解的《普鲁斯特的凝视》的另一种“厚重”。而这种“厚重”又似乎是无形的。

(本文编辑:安宁)

作者:顾奕俊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