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对话台大中国文学博士衣若芬: “文图学”的意义与《书艺东坡》释名

2019年03月22日   来源:上海古籍出版社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2018年11月,《书艺东坡》作者衣若芬教授来到上海古籍出版社,与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编辑、市场、发行团队,以及特邀到会的《典藏》中国版代表分享自己的学术历程和写作心得。对谈中,衣若芬教授解释了“文图学”及其产生契机、对《书艺东坡》与书法文图学的意义予以解说,并阐释了《书艺东坡》书名由来。

2018年11月15日,衣若芬教授在赴南京参加学术会议前,特地赶到上海古籍出版社。在充满年代感的会议室中,衣教授侃侃而谈,与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编辑、市场、发行团队,以及特邀到会的《典藏》中国版代表分享自己的学术历程和写作心得。

衣若芬,台湾大学中国文学博士。现任教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前中文系主任(2014—2016)。新加坡《联合早报》特邀专栏作家。新加坡政府注册社团“文图学会”荣誉主席。央视纪录片《苏东坡》海外讲述人。曾经任职台湾大学、“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等。受邀于美国斯坦福大学、韩国成均馆大学客座讲学授课。策划主持多个国际合作科研项目及学术研讨会。研究领域为“文图学”、苏轼研究、东亚汉文学与文化交流等。出版过学术专书9本,包括《云影天光:潇湘山水之画意与诗情》《游目骋怀:文学与美术的互文与再生》等。

《书艺东坡》
点击图书封面可在三大网店购买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衣若芬
出版时间:2019年02月

一、“文图学”的定义与产生契机

编辑(下简称“编”):我们读稿时发现,您在《书艺东坡》中一再强调“文图学”的思路与方法。近年来,您也常常在讲座和社团活动中着力推广这一原创性的方法论。能否给一个最简单的解释?

衣若芬教授(下简称“衣”):“文图学”,顾名思义,除了美术史讨论的一般问题之外,主要解决的是文本与图像的关系

编:那么是什么契机促使您建构了“文图学”的研究方法?

衣:我个人主要研究对象是中国文学和美术,如果把它浓缩汇聚成一个词,就是“文图学”。

众所周知,在东方的绘画上常常会有题跋或者题诗。我的博士论文写的是苏轼题画文学,探讨这些和绘画有关的文字所呈现的苏轼的艺术观念。

1996年加入了“中研院”之后,又开始做诗意图的研究。诗意图也是既和文本又和图像有关的,比如大家都熟悉的苏东坡《赤壁赋》,后人用绘画来呈现它的意思,就有了《赤壁》诗意图。这样的图画叫“诗意图”。

诗意图问世之后,又会有人为它作诗。我在台湾里仁书局出版的《游目骋怀:文学与美术的互文与再生》主要谈的就是一篇文学作品如何被转化为相关的诗意图,诗意图又催生了怎样的题画文学——一个由文本到图像再到文本的三重互文关系。

编:这里出现了一个专业术语“互文”,读过您《书艺东坡》书稿之后,我们了解到这个互文比起古典文学传统中“错综成文”的用法,似乎更接近于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您的定义是?

衣:所谓的互文,通俗地说来就是互为文本的意思。

编:图像也可以被视作文本的一种形式,是吗?

衣:不仅如此。之后我的“潇湘八景”研究把山水自然也作为文本的一种形式。所有可以被阅读、解释与体会的,都能够被视作文本。我们每个人都是文本,我们被人看见,被人理解,以某种形象呈现在别人眼前。

编:所以“潇湘八景”研究似乎为您的学术历程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衣:因为“八景”模式对东亚文化圈的山水观念、风景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韩国、日本和越南等国都以此为蓝本,在文学与美术中产生了“xx八景”之类的提法。我也借此契机把研究范围从中国文学与美术扩展到东亚文学与美术。这部分研究可以参看我已出版的著作《云影天光:潇湘山水之画意与诗情》。

二、《书艺东坡》与书法文图学的意义

编:和您之前的题画文学、诗意图、八景模式研究不同,《书艺东坡》中的“图”主要是具有文字形态的书法作品。那么,“书法文图学”和传统书法史研究又有什么异同呢?

衣:书法史的研究基础是辨别真伪,只有确定作品为真,才能够为它在书法史上确定师承源流与影响谱系。

就如我在书稿序言中提到的《功甫帖》疑案,涉及到审视作品的观念:如果对一件作品的真伪聚讼纷纭,它是不是就一文不值了呢?我在亲赴龙美术馆实地欣赏之后,更加确信:既要立足于书法史,也要有更加开放的视野与心态。

因为我们的现实生活就是真实与虚拟交织的,只一味强调真实,难免会有所局限,所以更应当在审视艺术品的时候有更深或者更广的关怀:摹本、复制品在某种程度上是“假”的,但也具有一定的真实性。

真实性至少在于当时人对它有一定的市场或者心理的需求。苏东坡因为声名在外,从他在世时起,到明清两代,仿造的书迹层出不穷。如果只是因为“假”就不去关注,就研究来说是有缺憾的。

书法“文图学”要阐释的是那些或许不是真迹的作品,也具有其历史价值、文献价值与某种艺术价值。它的艺术价值甚至不在于多么接近真迹,而是凝聚了某个时期人们的真实认知。

比如我在书稿中讨论的《天际乌云帖》,现在下落不明,只有珂罗版传世。它曾经发生过极其重要的影响。在清代,它不仅为文坛领袖翁方纲所钟爱,也被朝鲜来华使节争相拜观。他们甚至会在赠别诗中表示:前往中国路途遥远,旅程艰辛,但我羡慕你可以到翁方纲府上亲眼看看苏轼的真迹。在朝鲜时代,《天际乌云帖》(复制件)成为他们学习、模仿中国 “寿苏会”(为苏东坡举办生日会)时的重要陈列品。

虽然翁方纲所藏的《天际乌云帖》也不见得是真迹,可是他们对于苏东坡有着真实的崇拜,将拥有这一作品视作荣誉,以及与苏东坡建立跨时代联系的依凭。

所以《书艺东坡》使用书法“文图学”的理论与方法,旨在突破过去书法史研究对于真假的执着,用更宏大的视角去关注苏东坡作品的历史、文献与艺术价值。

编:也就是说,《书艺东坡》既要引领读者欣赏“真”,同时也理解“非真”乃至“假”的意义。除此之外,您觉得《书艺东坡》对于爱好书法的读者或者书法专业研究者而言,还有什么特别的吸引力呢?

衣:现在书法研究有两种展开的方向,一种是纯粹的理解内容,比如通过《天际乌云帖》《黄州寒食帖》书写的内容,探讨它与苏轼生平、思想情感的关系;另一种是纯粹的形式研究,比如去论证他的笔法源出李邕,源出颜真卿之类,从风格来把握其继承关系。这两者难免各有偏失,“文图学”的研究视角让我兼顾文本与图像这两者的关系,既阐释内容、思想情感,也兼顾形式分析。比如我对《黄州寒食帖》的研究,通过诗歌内容的分析展现其生命情境与情感的波折,从而解读这种“情绪性的笔墨”,希望能够寻求一种整体性的观照

三、《书艺东坡》释名及馀话

编:您为新书取名为“书艺东坡”,书中对此也有非常精彩的阐释,能否向没有读过稿件的市场、发行团队,以及未来的读者朋友们再作一下引导、解释?

衣:中国习惯称“书法”,日本习称“书道”,韩国习称“书艺”,指称内容都是相似的。因为苏轼自己说“我书意造本无法”,不愿意拘泥于法度,所以我没有用大家更熟悉的“书法”来概括;再者,我还讨论到一部古书——存世最早的苏轼诗集注解本《施顾注东坡先生诗》,它在“寿苏会”中被拜观、陈列,对于下编的内容展开意义非凡,所以“书艺”的 “书”还有“珍本书籍”这样一层含义;最后,“艺”原本也有种植的含义,我希望《书艺东坡》能把对东坡的喜爱像种子一样种进读者朋友的心田。

编:对一般读者而言,《书艺东坡》会不会太艰深呢?

衣:《书艺东坡》确实有一定的学术含量,不过除此之外,还有能够接引一般文史爱好者阅读下去的地方。首先,我精心梳理了重要作品的流传脉络,比如是谁将《黄州寒食帖》带去了日本?谁买了它?又是谁将他买回了中国?其中有的故事极具传奇性,比如《黄州寒食帖》东传到日本之后,遭遇了一场火灾,菊池惺堂蹈火抢救出了这件稀世珍宝,现在细看《黄州寒食帖》,还能看到烈火留下的“纹身”。再者,我完整地介绍了苏东坡重要作品的方方面面,这对于理解苏轼的碑帖与文字都是有帮助的。

哪怕不能够一字一句地读遍全书,但读者可以随机选择其中感兴趣的一篇进入阅读,就像搭乘一趟列车那样,随心地上下,邂逅沿途风景。非常高兴有机会与大家分享我对东坡艺术的心灵感受,和古今中外爱好东坡的人们一道,重温对东坡的喜爱与崇敬。

编:谢谢衣若芬教授的精彩解读!

(文章来源:上海古籍出版社;本文编辑:DD)

来源:上海古籍出版社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