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新时代科技强国战略的生动诠释——评黄庆桥的《科技重塑中国》

作者:田锋   2018年05月29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科技重塑中国》是作者黄庆桥近些年来关于“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学术研究与学术思考的成果,内容上划分为“科学工程”“科技评价”与“科学精英”三个板块。书中选取的10项科技工程,从小小的芯片到巨大的航母,从远在天边的“北斗”到日常生活中的“高铁”,作者都通过科技工程的视角加以剖析。

《科技重塑中国》
点击图书封面可在三大网店购买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作者:黄庆桥
出版时间:2018年03月

近期,国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一枚小小的“芯片”上,围绕它产生了层层波澜。一时间,关于中国科技水平与中国制造等话题的讨论与争论甚嚣尘上。此次“中美贸易摩擦”再一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更让国人意识到“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那么,进一步拓展思考的视野,如何看待我国科技发展的历程就成为社会普遍关心的话题。上海交大黄庆桥的新著《科技重塑中国》会为关心中国科技发展的读者提供一个综合的视角。

总体而言,这本书是现今我国在“新中国科技史”研究方向的一部“科普佳作”。之所以这样评价,主要归因以下四个方面:首先,基于严肃的学术研究。《科技重塑中国》是2018年3月出版的,可谓是一本意外的“应景之作”。作者的初衷是针对那些想深入了解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读者群体而“预备”的大餐,只是“芯片事件”来晚了一个月。其实,此书是作者近些年来关于“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学术研究与学术思考的成果,内容上划分为“科学工程”“科技评价”与“科学精英”三个板块。

书中选取的10项科技工程,从小小的芯片到巨大的航母,从远在天边的“北斗”到日常生活中的“高铁”,作者都通过科技工程的视角加以剖析。众所周知,我国在航天事业上已经取得累累硕果,但是中国在发展航天事业中为什么没有制造航天飞机呢?这是很多读者不解的问题。作者梳理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期间,我国在选择“天地往返运输系统”中惊心动魄的争论过程,也展示出了伟大科学家钱学森在中国科技历史发展的重要时刻做出的关键性作用。作者还通过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史回顾,看到中国人在发展自己的科技事业时所积累出的成功经验。再以我国正在研制的大飞机“C-919”为例,普通公众关心可能只是我们能否乘坐大飞机为生活提供便利,这确实无可厚非。但是,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研制大飞机绝不紧紧只为了“民用”。我国研制国产大飞机的具有更高的国家战略安全意义,作者在书中一一做出了详细的说明,并且反驳了众多从经济角度质疑研制大飞机的言论。虽然文章篇幅有限,但足可以解答读者心中的疑惑。

其次,可读性极强。一般而言,写给公众阅读的“科技类”书籍都需要一定专业知识的门槛。对任何一位作者而言,怎么样从把“专业”写成“通俗”都要经过一番艰苦的探索:一方面,作者虽然是从事专门的学术研究人员,但是能将自己的专业研究转化成为公众需要的、可读性较强的文本,实属不易。而现实情况是公众渴望对于我国科技发展的现状与未来有较为深入的了解。这本《科技重塑中国》会让那些想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读者“大饱眼福”。本书恰恰是给读者提供了多角度了解和认识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绝好素材。作者的每篇文章都以公众熟知的科技事件为剖析对象,通过对于事实与史料的客观分析与反思开展论述,尽可能剖析事件背后折射出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问题,并对此给予客观评论与建议;另一方面,作者给读者保留了阅读之后的反思空间。一位哲人曾说过:一本好书,不但要看它写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要看它没写什么。从这个意义上讲,《科技重塑中国》留给了读者很多反思的空间。比如,在“科技评价”板块中,在《谁是“中国原子弹之父”?》中,作者总结有关问题的五种观点,并且都做了详细分析。文末,作者也将问题抛向了读者,给读者留下了进一步思考的余地。

再次,本书特色在于以“大”见“小”。作者从“工程”到“评价”再到“人才”,这是“管窥”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三个不同维度。“科技工程”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是万众瞩目的“大事”;而“评价问题”则是科学共同体内部的制度性话题,属于“专业层次”的讨论;然而,所有科技事业的核心归根结底还要落实在科技人才这个“小问题”上。由此,作者也选取了众多国人都会关心的一个话题:今年中国人能获得诺奖吗?概而论之:一方面是诺贝奖评选本身有点“娱乐至死”的味道,每年的评奖都有不同吸引公众眼球的“亮点”;另一方面,中国人对诺奖贝尔奖的情节由来已久。更深一步讲,中国人是否能获得诺贝尔奖是“牵扯”到“钱学森之问”等话题。那么,上个世纪我国科研人员成功地人工合成胰岛素,按理来讲可以获得诺贝奖,但是为什么却与之“擦肩而过”呢?作者从众说纷纭中精心去分析史料,澄清了相关事实,否定了“干脆给了钮经义”的说法。这样就给有理有据地向读者们展示出中国科技历程中的一段焦点争论。由此可见,通过作者的论述达到了以免混淆视听的效果。

不言而喻,科技事业的核心是科技人才,而科技人才中的尖端人物又被称为“科学精英”。一项科技工程也许是千千万万的科技工作者合力完成的巨大工程,但在科学金字塔的顶端,科学精英们的人生轨迹常常吸引众多目光。从陈景润到钱学森,从李政道、杨振宁再到钱三强,科学精英们是如何从事科学研究的,他们又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与历史机遇下与中国科技事业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作者通过自己的视角为读者描述出一个个鲜活的科学家面孔。比如,在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的话题中,作者提及了杨振宁的父亲直到临终也没有原谅杨振宁放弃中国国籍的事情。科学无国界,而科学家有国籍,更有对祖国的热爱!

最后,本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虽然《科技重塑中国》意外蹭了“芯片事件”的热度,但是一本优秀著作,是绝不会因为公众关注度的降低而失去它原有的重要价值,即读者通过客观的、理性的、历史的视角去分析遇到各种的问题,加深公众对于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了解与理解。作者在书中尖锐指出:(芯片的)核心技术是买不到的!而这样的痛陈也是作者希望向读者衷心表达: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公众的理解与支持!在新时代的中国,需要更多的构建在公众与国家科技发展的“桥梁”,也需要更多的作者和读者做出相应的贡献去弥补“科技”与“公众”之间的鸿沟。正像作者在书中引用过杨振宁先生曾说过的一句话:希望能够为在这个大事业里头,做一些我自己所能做的小贡献。对正走在“中国制造2025”路上的我们来讲,不要别人为我们长鸣“警钟”。于此,黄庆桥这本《科技重塑中国》值得强烈推荐。

作者:田锋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