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上海科教社社长张莉琴——《竺可桢全集》出版背后的故事

作者:李雪(采访)   2018年02月08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竺可桢全集》的出版历经了14年。出版《竺可桢全集》(本文中简称《全集》),被学界普遍认为,该著作对20世纪中国科学史、教育史、文化史和社会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百道网专访了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本文中简称科教社)社长张莉琴,请她讲述这套《全集》出版背后的故事。在访谈中,她坦率地谈到,“如何让现在的年轻人爱上出版、愿意通过积累来成长,我们的办法不多”。但科教社之所以能够保持出精品,对于做精品图书或重点图书的编辑,“经济效益获取上的不足通过社会效益的获取来平衡,让他们感觉‘投入产出性价比’高一些。”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社长 张莉琴


《竺可桢全集(精装全24卷)》
点击图书封面可在三大网店购买
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作者:竺可桢 著
出版时间:2013年12月

百道网:恭喜贵社《竺可桢全集》获得了第四届中国政府出版奖的图书奖,这套书经历了很长的时间才最终出版。获得这一奖项,您对这场出版的马拉松跑出这样的好成绩是否感到十分欣慰?

张莉琴:谢谢百道对我社产品的关注!《竺可桢全集》能够获奖,表明了我国出版界和国家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对该书学术价值和出版质量的肯定,也是科教社一直以来坚持“愿做科教兴国马前卒”,在科学技术普及出版领域辛勤耕耘、开拓创新的结果。此前,我社出版的《技术史》、“嫦娥书系”(6种)、《神经导航外科学》曾获得了中国政府政府奖提名奖。

竺可桢是中国现代气象学、地理学的一代宗师,是中国科学界、教育界的一面旗帜,生前身后受到无数学人的尊敬和怀念。《竺可桢全集》是国内迄今为止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家全集,共24卷,2000多万字。除汇集了竺可桢所有已刊和未刊的中外文著述外,还收录了竺可桢1936—1974年去世前一天的所有日记,达1300多万字。出版《竺可桢全集》,被学界普遍认为,该著作对20世纪中国科学史、教育史、文化史和社会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

《竺可桢全集》的出版历经了14年。时间回到18年前,为全面反映竺可桢的学术成就和人文精神,2000年初,在纪念竺可桢诞辰110周年前后,10多位院士提议,对1979年3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竺可桢文集》进行增补。该提议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的支持。在近一年的资料收集整理过程中,大家深感有出版全集的必要,但苦于出版资金无法落实。2000年底,时任社长的翁经义同志在了解这些信息和编纂组的困难后,果断决定要把《竺可桢全集》作为科教社接下来三五年的重大项目,并给予编纂组编纂资金的支持,提供所有的出版资金。

百道网:《全集》出版过程中,在文献收集整理,编辑查证方面,是否经历了不少困难?

张莉琴:《全集》的编纂遵循求全和存真两大宗旨,完整和如实展现竺可桢的人生道路和其所处时代的社会变迁历史进程,为后世提供具有独特价值的珍贵史料。所收文献纵贯1916—1974年,计59年,历经中国现代史的各重要发展阶段,不仅所记述史实弥足珍贵,其文章写作样式、编辑出版规范、社会流行语言、术语译名演变,等等,也都真实地反映着不同时代的文化样态和流变趋势,具有特殊的史料价值。

由于竺可桢一生足迹遍布较广,在不同单位、不同部门工作过,给《全集》的文献收集带来了困难,工作量特别大,由樊洪业先生领衔的编纂组同志虽然都是年岁已高,但他们却不辞辛苦到处寻找、收集文献,一丝不苟地整理,仔细严谨地核实校对,为《全集》高质量的出版打下了基础。 

《全集》所含文献历史跨度长,涉及人物多,内容极其丰富,需要编辑不断与时俱进,根据每一卷的实际情况调整编辑细则。比如,《全集》中占比很大的日记部分,在竺可桢生前从未示人,很大程度上说这是属于私人史料性质的文字,加上竺可桢的知识面非常广博,日记的内容涉及各个领域,且经历了38年的历史变迁,不同时代人们使用的语言文字的变化在日记中均有明显体现,从科学的符号、公式和概念用语,到日常生活所用的名词、称谓等,都随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需要编辑用心去甄别,不能轻易按现行的标准进行编辑加工,对确实写错的字词则一定改正过来。又如,日记中涉及大量的人物,而出现的人名有字、有号、有别称、有昵称,还有很多只凭发音记下来的错名,需要编辑对每一个有疑问的人名进行核查,并按不同的原则来进行处理,能确认原文有错的,径改不注。

这个持续了14年的出版项目,虽然前后经历了3任社长,但社里坚持和执着做好科普图书的决心和意志没有改变,一直把出好《全集》作为重要的事情来抓,在资金和人力上不惜代价。为做好《全集》的出版工作,为此每年配备了2位编辑,只做这项工作,其中一位编辑从进社开始做了整整9年半。对该编辑本人来讲真是“十年磨一剑”。

百道网:以《全集》为例,一部优秀出版物的问世,后面有哪些方面的因素共同促成?贵社吸引和激励人才的机制是什么?

张莉琴:好的出版物的出现要有几方面因素促成的,当然人是第一位的:一是要有敢于、乐于潜心做有价值出版物的出版企业领导者,并且该出版企业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做保障;二是要有乐于做出版、爱阅读、专业眼光好的编辑,并且愿意沉下心来做高品质的图书,愿意精益求精,也就你说的“工匠精神和编辑力”;三是要有好的作者队伍,而且也愿意花时间把作品打磨精细,不求短平快。

众所周知,对于出版社来讲,最大的资产是人才——编辑队伍和营销队伍。你要让我来分享吸引和激励人才的机制,对我们社来讲,还真的没有,我认为我们做得还不是成功。目前我们科教社也碰到了人才不足的问题,一是在上海,出版企业的吸引力不够,特别是以科学技术类出版为主的出版企业,要招到一流的年轻人来从事编辑工作已经很难,二是编辑队伍的成长需要时间,如何让现在的年轻人爱上出版、愿意通过积累来成长,我们的办法不多,三是我们的机制当然也包括我们的魄力还是不太适应现在的局势。我们现在唯有做到的是:对于做精品图书或重点图书的编辑,不给他们任何经济压力,尽量让他们能早一点感受到出版工作带来的成就感、荣誉感、幸福感,经济效益获取上的不足通过社会效益的获取来平衡,让他们感觉“投入产出性价比”高一些。出版社对员工的绩效考核无非由两方面组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们在社会效益(如图书获奖、获选重点图书项目、获各类基金资助)给予编辑一定的奖励,同时我们世纪出版集团也加大了对这项工作的支持力度和奖励力度。

编辑的培训或者说员工的培训,是社里要做的一项长期工作,我们社除了在社内对新入职的员工(没有出版工作经验)进行常规编辑工作内容、编辑工作规范等相关内容的培训,还专门配备了带教的师傅,通过一年或两年的带教,让新员工能尽早地独立工作。对于其他员工,我们会通过利用编辑学会、版协或不同的培训机构在线上线下有针对性地为员工提供培训课程和培训机会。我们还鼓励员工去参加各种书展来了解出版动向,获取做好书或有市场影响力图书的经验与教训,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和所从事的图书出版领域参加各种学术团体,并参加各种研讨活动,获取出版资源、作者资源,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我认为只有编辑用心而且主动去做,在实践中获取、提升或悟出编辑、出版经验,才是最有用的培训和成长。

百道网:今年是新时代的开局之年,请谈谈科教社2018展的新目标或重点品。

张莉琴:2018年,科教社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打好科学技术普及图书出版和教育图书出版两张牌,一如既往地加强精品高质量图书的出版,努力带给读者最好的阅读体验。

在教育图书板块,除了做好高中修订课标教材的出版,还要重点做好《中小学工程教育丛书》第二批4本图书的出版;在科普图书板块,要做好高端科普图书品牌“哲人石丛书”6种图书(《发现天王星——赫歇尔传》《技术哲学——从埃及金字塔到虚拟现实》《科学之死——科学与哲学的故事》《遥远的海洋:卡森传》《十亿美元分子:探寻完美药物》《美狄亚假说》)的出版,加大原创科普图书《名画中的科学——换一种视角读名画》《星空二重奏》《生命的涅槃》出版,加大青少年原创科普图书的投入,将出版入选2017大众喜爱的50本图书、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图书《植物不简单》的姐妹篇《恐龙不好玩》《鸟儿了不起》,出版尤里卡科学绘本(6种)。

希望2018年能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也希望继续得到百道的关心、关注和支持。

(本文编辑:水英)

作者:李雪(采访)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