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一场跨越百年的野性呼唤:《野马将军》背后的生命礼赞

作者:李子木   2025年07月11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一本童书的诞生,竟源于美术专业者的“知识饥渴”。

“我本人很喜欢马,所以一眼就看到了普氏野马这一本!”当蒲公英童书馆策划“中国旗舰物种系列”时,美术专业出身的龙淼受邀参与创作。她一眼就看中了普氏野马这个选题,并主动请缨担任文字创作。这位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创作者,面对比大熊猫更珍稀的“荒漠活化石”,选择用文字和画笔开启了一场跨越学科疆界的冒险。

但真正接触了这个项目之后,更让龙淼感动的,是在她读了大量的文献之后才了解到,普氏野马这个物种从在国内野外灭绝,到后来我们又从各个地方把它引进回中国,在卡拉麦里繁育中心进行繁育,包含了工作人员几十年的辛苦付出。“这是一个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我觉得在这些人身上,跟野马同样坚韧不拔的这种执着的精神,是更打动我的。”

2025年6月,《野马将军》带着戈壁的风沙和充满野性的气息面世。这本精装绘本,以大开本展现着卡拉麦里荒漠的壮阔。48页图文记录着普氏野马群在头领“将军”的带领下重返故土的生死历程——水源争夺、群狼环伺、暴雪求生,这些惊心动魄的场景通过水彩画的细腻质感跃然眼前。

这不是普通的动物故事,而是一场中断百年后的物种重生史诗。

《野马将军》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作者:龙淼 文;曲欣 图
出版时间:2025年06月

跨界创作,一定要真心感兴趣

“最大的挑战就是我不是一个研究野马的专业人员。”龙淼在采访中坦诚道出创作的困境,“但这正好也可以让我站在读者的角度来对待这个问题”。当其他“中国旗舰物种系列”的作者多是相关领域专家时,这位视觉艺术专业人员选择用最笨拙的方式叩开科学之门——海量阅读原始文献:“要想写好这个故事,必须做大量的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去完善。”

这本书的创作历经两年。创作前期半年时间里,龙淼沉浸在学术的海洋中:从1870年代俄国军官普热瓦尔斯基的探险记录,到1985年中国启动“野马返乡计划”的政府文件;从染色体差异的生物学论文,到卡拉麦里保护区的气象数据。她说,“作为一名科普绘本作者,一定要能够沉下心先去学,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在创作的时候游刃有余。其次是要真心对选题内容感兴趣。”

“我可以站在跟小读者同样的角度对野马产生好奇。”这种非科学专业的第一人称创作视角意外成就了这本书独特的优势。当专业研究者习惯“上帝视角”时,她以孩童般的发问切入:“它们第一次离开小家回归大自然,会不会害怕?有没有坏蛋欺负它们?”在这种原始的好奇心的驱使下,她挖掘出许多令读者惊叹的细节。

野马跟随驴道找到了水源

比如胡德夫教授,北京林业大学的生态与自然保护学家——向龙淼揭示了一个未被广泛记载的现象:野马会追踪野驴的足迹寻找水源。“普氏野马非常聪明,它们根据蹄印疏密寻找水源,这成为故事里‘将军’带领马群求生的关键情节。”龙淼兴奋地还原这个发现的过程。科学事实经过故事化淬炼,最终化作书中野马群跟着“驴道”发现水坑的生动画面。

当插画师曲欣疑惑“马没有花色吗?”时,龙淼从自己学习到的知识解释:普世野马跟家马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在于它的毛色单一,且它的鬃毛全部都是直立的。它只是会在冬天的时候将自己的背毛变得更厚,以抵御严寒。这种冬季毛色变深的生理特性,最终转化为绘本中“当十月的第一场雪覆盖了卡拉麦里的时候,它们换上了厚厚的‘冬装’”的文学表达。

作为一本虚构故事的科普绘本,要在科学的事实和故事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龙淼把着眼点放在了“精神”上。在她看来,普氏野马的回归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从野马本身到科研人员,都经历了很多的挫折。大家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最后才成功放归野马。“野马身上同样带有研究人员这种坚韧的精神品质。所以我把这个故事的重心更多地放在了精神层面,然后再用真实的材料和基于故事的角度去丰富和推动情节的发展。”

龙淼

将军诞生,站在马群中去仰望首领

普氏野马在卡拉麦里的放归时间,基本是在春夏交际的时候。龙淼表示,野马从草木丰茂的春天,进入到炎热的夏天,以及一个极其漫长的冬天,到来年春天,马群又有新的小马诞生,“我们的创作也跟着这个流程走了一遍,并成为故事推进的一条主线。”

春天的卡拉麦里

在龙淼早期的构思中,科研人员的视角曾被列为候选,但最终被推翻——“把自己当作马群中的一员去仰望首领”的设定胜出。

这个决定催生了“将军”的诞生。野马头领的名字承载着三重象征:勇猛善战的统帅气质、如父如兄的家庭责任、智谋兼备的生存智慧。在龙淼构建的叙事体系里,将军既是引路人——带着野马群避开猛兽寻找水源。遇到恶劣天气的时候,带着族群去避难;又是教育家——在小马驹调皮捣蛋的时候,就冲过去批评教育;更是守护者——在族群遭遇狼群的围攻时,它朝着头狼撞了过去。

“将军仰头打起了响鼻——有危险!”书中这段狼群突袭的高潮场景,源自令人震撼的科考记录。龙淼向我们介绍了野马独特的战斗方式:“一般我们常见的马都会用蹄子踢,把狼或者其他野生动物恐吓走。但是普氏野马除了踢之外,它还会冲过去用牙咬,而且特别厉害。保护中心曾用藏獒训练野马野外防御,结果藏獒反被咬伤。”这个鲜为人知的细节,最终化作将军大战头狼的震撼画面。

打败头狼

为了照顾小读者的阅读感受,创作团队对暴力场景的处理非常谨慎和用心。“我们尽量避免用文字去表现非常残忍的那一面,让图画去无声渗透。”比如曲欣老师特别细致地刻画了野马群在遇到危机时惊恐的眼神跟肢体动作。在打斗结尾的时候,描述的是将军咬死头狼的情节。但曲欣教授只画了将军挺立的腿,和了无生息地躺在旁边的头狼,就自然地体现出将军雄赳赳气昂昂的气势。

更精妙的是家庭伦理的植入。当小野马熬不过严冬时,将军带领族群返回保护中心的抉择,暗含着人类家庭的责任伦理。“小朋友能读到动物和我们相似的点——都要学本领,保护家人。”龙淼期待的这种共情,在书页间悄然生长:野马群轮流守护幼驹的温馨,与人类家庭的护犊之情形成镜像。

图文交响,翻开封面就开始讲故事了

翻开环衬页,围栏里晨光熹微的景象拉开了故事的序幕。龙淼说,“小读者翻开环衬,我们就开始讲故事了。”

野马群走出围栏

在环衬页里,是野马的围栏和刚刚升起的太阳。翻开第一页,野马冲出围栏,回到广袤的平原。从画面和故事的设计上看,既是时间的推进,也是环境从“围栏里的世界”到“广袤荒漠”的逐步推进。一直到后环衬和封底,野马在草原上奔跑,并在第二年迎来了小马驹的诞生,完成了一场生命的接力。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曲欣的加盟,为本书注入了专业的厚度。这位以画马著称的艺术家,长期投身于动物保护机构的公益活动,为那些生命尽一份守护之责。尽管他此前从未涉足童书领域,但当提到为孩子们创作野生动物保护绘本时,曲欣主动说“那我来画。”龙淼透露,曲欣其实是自己的专业老师。在创作中,龙淼除了文本的撰写,还承担了插画的前期分镜,然后再交由曲欣来进行二次创作。这个过程中,曲欣会从画面构图上添加进自己的艺术张力,让画面更有艺术感。比如在野马的表情上做适当的处理,让表情更丰富、更生动,让小朋友阅读的时候能够感受到更强烈的视觉效果。

图文配合创造出更多维的叙事空间。文字描述“卡拉麦里的夏季炎热又干燥”时,画面以焦黄色调来呈现干旱的土地;当寒冬来临,青蓝主调的雪原上,野马呼出的白气仿佛能穿透纸面。一年四季的场景在颜色上有很大的变化。比如保护中心所在的一片戈壁外的山,在春天的时候,草原和山都是绿的。到夏天时,它就变成了荒漠的状态,到冬天时就被大雪覆盖成了雪原。“老师在画面色彩的设计上有一个很强的引入,包括局部的细节刻画,都会考虑。”这种视觉叙事在“暴风雪迷途”场景达到巅峰——漫天飞雪用留白的技法去表现,迷路的马群在画幅边缘若隐若现。

最具突破性的是科普知识的图像转化。龙淼介绍说,当正文讲述野马生活习性时,画面暗藏机关:总有一匹野马保持警戒的神态,生动诠释头领的职责;远处山丘上的蓄水池,从画面当中旁敲侧击暗示了保护区工作人员对于野马的监管和观测;牧群与野马群的遥远间距,揭示着牧民对保护区的尊重。这些内容都通过曲欣教授的画笔得到了巧妙的呈现与表达。

“真正的科普藏在画面的细节里。”龙淼举例说,小野马与大马的比例差异,展示着幼驹的成长特征,“我们在故事当中完全没有提及伴生物种,全部都是根据普氏野马真实的生存环境去构建的”,普氏野马与蒙古野驴的同框出现,能让读者直观地比较物种的差异。这种视觉科普在书末的“普氏野马小百科”和“普氏野马的邻居们”中得到了更多的体现——66条染色体的遗传奇迹、全球仅存2000余匹的生存现状,以扩展的知识呈现出来。

百年归途,野马精神的生命启示

龙淼在采访中反复强调的精神内核,在“将军”的冒险历程中具象化了。当书中的野马群历经缺水危机、狼群围攻、暴雪迷途后,最终嗅到草料的气息时,一个物种的百年救赎之路已然呈现在读者面前。

野马嗅到草料的气息

普氏野马最早生活在我国的新疆、甘肃等地,但因为牧业文明的兴起和拓展,加上盗猎和栖息地被破坏等原因,它们在20世纪中叶就在野外灭绝了。

1985年中国启动的“野马返乡计划”,逐步恢复重建普氏野马的野生种群,在卡拉麦里自然保护区建立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龙淼梳理的关键数据令人振奋:2001年8月,第一批27匹普氏野马被放归到卡拉麦里北路以北200公里处的一个单独的区域。这些野马在整个放归的过程当中,经历了非常严重的饥饿、缺水等重重考验,慢慢适应了周围的环境。“每个数字背后都是保护人员的日夜监护。”她特别提及书中未直接描写的细节:工作人员冬季投喂草料、轮流看护生病的野马等感人场景。

最动人的精神传递在封底完成:野外第一次顺利产驹成活,成为野马成功放归的标志之一。新生小马驹的诞生画面,与全书开篇形成生命循环的隐喻。这个精心设计的叙事,呼应了2003年的真实事件——普氏野马放归后首只野外诞生的幼驹,被视作物种复兴的象征。

“普氏野马是一个非常强大的物种。”龙淼介绍说,从远古到现在已经有6000万年的进化史,所以才说它是比大熊猫还要悠久的古老物种。它也是世界上仅存的真正的野生马。目前全球仅有2000多匹。它耐热又抗寒,在极端的环境下是可以生存的,是少有的能够在零下四十度的雪地里照样活蹦乱跳的陆地生物之一。“我们在设计封面的时候,特意选择了以它的头部去突出鬃毛,体现它的力量感。”

随书附赠的《动物保护倡议书》将阅读体验转化为行动召唤。蒲公英童书馆总编辑颜小鹂透露:“我们要让孩子知道,保护野生动物不是遥不可及的口号。”

原创之路,还可以给孩子们展示更多命题

“我希望小朋友可以跟着我一起在书中经历一场冒险,就像小朋友终有一天会离开家走向社会一样。”在龙淼的文本创作中,她一直在努力地把普氏野马冒险的一面表现出来,而不是去讲它的生活习性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这些交给画面去表现就可以了,“我更强调这个故事的趣味性。动物们和人类一样,有情绪、家庭,也会经历成长,需要学习生存技能,成为能保护家人族群的个体。希望孩子们读相关书籍时,能模糊人与动物的边界,从动物身上看到相似点,产生共情,理解野生动物保护的真正意义。”

在两年多的创作中,龙淼表示自己半年都在读书。蒲公英童书馆给了她极大的创作自由度,在当下急功近利的出版环境中堪称奢侈。这种“慢出版”的理念最终收获了一本令人赞誉的作品。龙淼与曲欣的师徒组合打破“文图割裂”的行业困局——文字作者通晓视觉叙事,绘画大师深耕故事表达。

这本书或许不是终点。龙淼在采访的尾声透露,这次创作过程中自己所阅读的材料甚至比自己九年义务教育和大学阶段要看的书都多。一本书也不能将一个有着6000万年进化史的物种完全讲透,以后还可以给孩子们多展示我们自己能够到的命题,选择也是很多很多的。

作者:李子木

终审:李丽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