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是充满奇迹的土地,具有极其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绿色文化资源和古色文化资源。
江西乐平是赣剧之乡、中国古戏台之乡,在这里,赣剧因戏台长盛不衰,戏台因赣剧永放光芒。乐平古戏台以“建筑之奇巧复杂,装饰之豪华艳丽”著称,因其数量众多、艺术绚丽、风格独特而被建筑专家誉为“中华一绝”和“江西最具特色的文化遗产”。乐平古戏台承载了400余年历史之深邃与厚重,至今仍在创新与发展,并与整个社会生活血乳相融,成为百姓大众的精神依托,构成了一道不可多见的文化景观。
江西人民出版社始终以传承和弘扬江西历史文化为己任,依托丰富的本土资源,打造了一条特色鲜明的江西历史文化产品线,为讲好江西故事作出了积极贡献。今年,江西人民出版社重点推出地方文化精品《乐平古戏台文化》,以乐平独特的古戏台建筑群为载体,通过深入浅出的文字和丰富精美的图片,带领广大读者走进这座活态建筑博物馆,全面展示赣鄱大地上这道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
全书以文化解读为主线,分为“百台千姿、筑境凝华、遗珍览胜”三个篇章,既系统梳理了乐平古戏台的历史渊源、建筑形制、精巧构造与装饰艺术,又通过对最为知名的浒崦戏台、涌山戏台等十座代表性戏台的深度剖析,生动展现了古戏台这一文化复合体的多重内涵,全方位呈现了古戏台作为社会教化、艺术表演和生活交往多元空间的文化价值。
《乐平古戏台文化》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蒋良善、程慧 著 中共乐平市委宣传部、乐平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编
出版时间:2025年05月
日前,百道网专访了《乐平古戏台文化》的第一作者蒋良善。作为土生土长的乐平人,蒋良善在古戏台和赣剧的浸润下成长,长期以来致力于本土文化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成果丰硕、积淀深厚,又被誉为“乐平文化名片”。
生于斯,长于斯,蒋良善深感乐平古戏台文化传承创新之使命。文化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保护和传承乐平古戏台文化,不止于对过去的简单复制,更在于从历史文化底蕴中汲取营养推陈出新,让更多人了解古戏台背后的文化意义,在传承过程中获得新的发展动力。
蒋良善
百道网:您最初是如何与乐平古戏台结缘的?对于最初接触的戏台有哪些记忆深刻的事情?
蒋良善:我出生在乐平农村,对于古戏台的概念要早于赣剧。最早接触的古戏台有两座,一座是邻村的前蒋戏台,现在已经不在了;另一座是与我出生的村子一河之隔的邵家戏台,虽然不能用来演戏,却还留在那里。这是两座上了“岁数”的真正意义上的古戏台。
在前蒋戏台,我看过那个年代的舞蹈、杂技,自己也在上面跳过舞,甚至有一个学期,戏台的后台就是我上学读书的教室。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看杂技演出时,我和几个调皮的男孩子爬到顶棚从上往下俯视,结果老迈的顶棚承受不了这份沉重,我们全都随着藻井坐了“飞机”,所幸没有人受伤。
当然,无论是前蒋戏台还是邵家戏台,都是我的赣剧启蒙地,与古戏台文化相关的启蒙也是从这里开始的。前蒋戏台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与众不同的往前突出的台口,可以让人从三面看到戏台上的演出,可惜这座戏台已经被拆除了。邵家戏台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台上正中间那副“魁星点斗”木刻,很长时间我都把它误认作“武松打虎”。
百道网:您何时开始研究古戏台?创作《乐平古戏台文化》的初衷是什么?
蒋良善:我真正把古戏台当作一个值得研究的事物来关注始于1990年。之所以记得这么清楚,是因为那一年,新成立的乐平县旅游局一名负责人与我是忘年交。他大力挖掘乐平人文旅游资源,牵头成立的“乐平历代名人研究会”就是现在的“乐平市历代名人暨洪皓马端临研究会”的前身,对乐平古戏台的研究是这个研究会的重要内容。他给了我几篇关于乐平古戏台的文字资料,这是我正式接触乐平古戏台文化。2003年我写了一篇8000多字的长文《解读乐平古戏台》,发表于《创作评谭》第6期。这篇文章影响很大,其中很多内容成为“百度词条”,被人引用。
除此之外,我从来没有想过要为乐平古戏台写一本书。产生写书的念头是近六年的事。随着宣传力度不断加大和旅游文化不断发展,乐平古戏台越来越为更多的人熟知,但是,我也发现了一个事实,就是对乐平古戏台的理论研究还没有真正开展,更谈不上有多深入。更重要的是,几乎没有属于乐平本土的研究成果。
我觉得,作为一个乐平人,一个热爱乐平乡土文化的人,有必要在这方面有所作为。从哪方面入手呢?古戏台营造技艺已经有人做了较好的总结,而与古戏台相关的文化研究则是一个空白。2018年,我私人接待了来访的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川岛郁夫,他经过两天的实地采风,完成了学术论文《乐平古典观剧探访》,我感到触动更大。一个外国学者对乐平地方文化尚且这般热爱推崇,何况我呢?从这时起,我决定尽绵薄之力填补乐平古戏台文化研究的空白,于是就有了这本《乐平古戏台文化》。
百道网:江西人民出版社此前曾出版《中国乐平古戏台大全》,记录了乐平全境近500座戏台,与之相比,新书的侧重点和创新是什么?
蒋良善:据我了解,在《中国乐平古戏台大全》之前,江西人民出版社在2008年9月还出版过由乐平市政协编的《中国乐平古戏台》。前者记录了乐平全境近500座戏台,它采取的是全图片记录,这可以给不能亲临现场的读者比较直观的感受,让读者领略乐平古戏台的不同风采,但由于没有文字解读,不能带给人太多的触动;而后者图文并茂,既涉及乐平古戏台发展的相关历史,也介绍了古戏台的各种构件和独特的民俗风情,但文字稍显单薄,尤其是古戏台作为与赣剧相生相伴的承载物,它与赣剧之间的关系还有研究拓展的余地。
人都是爱听故事的,文化很多时候就是附着在某些事物背后的故事,所以这本《乐平古戏台文化》更多地以文字表达为主,适当插入相关图片,从各个角度阐述与乐平古戏台相关的文化,如发展历史、装饰构造、民俗风情、传说掌故等。
百道网:据统计,乐平有近500座古戏台,本书第三章深度呈现了其中的10座,选择标准是什么?
蒋良善:乐平古戏台和仿古戏台近500座,虽然都是遵循传统工艺建造而成,但每一座戏台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要在一本书中讲完近500座戏台的故事,显然不是这本书能完成的任务。书中选取的10座戏台,绝大部分是真正的古戏台,建造年代久远,不仅代表了乐平古戏台的发展历史、建筑成就,也有很多故事。
这10座古戏台中有1座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即浒崦名分堂晴雨双面台,其余9座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涌山昭穆堂祠堂台是乐平境内保存最完整、建筑年代最久远的一座戏台,而界首戏台则以其红色文化背景显得比较突出。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10座戏台都足以成为乐平古戏台的代表。
百道网:这本书涉及建筑学、民俗学、历史学等多学科,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来确保书中每一处细节都真实可靠、经得起推敲?
蒋良善:这本书的定位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学术研究著作,而是一本地方文化通俗读物,写作初衷是面向更为广大的读者群体,追求的是好读好懂和鲜明的地域性。因而,在写作时,我采用了散文随笔的笔调,也吸收了一定的民间文化色彩,并不过多追求严肃性。但书中涉及的相关知识并非臆想编造,而是创作者们多年生活与知识积累的呈现。为确保书中的细节经得起推敲,也参考了不少文献书籍。
百道网:这本书从筹备到完稿经历了多长时间?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您认为最困难的地方是什么?是如何解决的?
蒋良善:准确地说,这本书是创作者数十年来对古戏台和赣剧长期关注研究的积累,并非短时间的采风成果。
至于写作时间,从动笔到完稿,历时一年。其中最困难的是关于古戏台的装饰部分,由于乐平古戏台数目众多,并且几乎每一座戏台都是精雕细刻,涉及的故事典故非常多,也非常复杂。虽然我生于斯长于斯,但由于器材等因素的限制,未能一一记录,即便记录下来,也难以与具体的戏台一一对应,而这可能是读者最需要了解的地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编委会成员广泛发动乐平市众多摄影家,从他们那里寻找素材,这才有了今天呈现在大家面前的《乐平古戏台文化》。
百道网:您希望读者尤其是本地的年青一代,通过阅读这本书对古戏台文化产生哪些新的认知和情感共鸣?
蒋良善:其实在这次采访的前几天,我正好接受了景德镇陶瓷大学“存台续韵古戏台”大思政实践队的访谈。带队老师提到,他们在进行田野调查的过程中,特别关注乐平乡村对古戏台和赣剧的了解程度。当问到青少年,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孩子是否了解古戏台和赣剧时,很多孩子都表示不了解。这让我更加感到这本书的出版恰逢其时,也庆幸在创作之初对这本书的写作定位。
我希望年青一代能够读到这本书,希望他们对家乡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古戏台文化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百道网:在乐平古戏台文化的传承创新方面,您认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蒋良善:让当地的人更多地了解古戏台背后的文化意义,积极推动古戏台文化的传播,让古戏台“活”起来。
受访人:
蒋良善,本书第一作者,江西乐平人,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基地中国戏曲学院评论基地特聘研究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中国梅兰芳文化艺术研究会会员,景德镇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景德镇新文艺群体常务理事、乐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南昌大学赣剧文化研究中心专业顾问。除创作大量文学艺术作品外,长期从事地方文化研究,著有论文多篇,编著出版有《赣剧》《江西地方古典戏曲脸谱故事集》《陪你一起赏赣剧》等。作品多次获国家、省、市级创作奖。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