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色中华:中国色彩十二题》是由清华大学博士、中国传统色彩理论研究领域代表性专家陈彦青所著的一本兼具学术深度与可读性的“小书”。书中通过十二个专题,系统探讨了中国传统色彩的观念建构、现实应用及其在当下的现实问题,搭建起从视觉到精神的中国色彩传统。近日,百道网与陈彦青展开对话,带你走进他笔下那片绚丽多彩、充满魅力的中国传统色彩世界。
《故色中华·中国色彩十二题》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山东美术出版社
作者:陈彦青 著
出版时间:2024年06月
该书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并入选2024年度“中国好书”,对此,陈彦青表示“实觉幸运”,他认为本书入选的原因有三:一是提供了从传统色彩角度展现中国文化之美的新视角,二是提出了中国传统色彩美学的可能性,同时具备较高的可读性。此外,山东美术出版社从选题到装帧的高度重视与投入,也极大地提升了本书的整体表现。
陈彦青
在创作《故色中华》时,陈彦青从几百部中国传统典籍中梳理色彩的流变,同时结合书画、器物佐证并与现代留存下来的实物对照,将散落的色彩记忆织成当代人可触摸的文化锦缎。他运用符号学方法解读色彩理论体系的形成与表现,总结出中国传统色的“二十四品”,剖析传统色彩在现代社会的消逝与重构。其研究全面深入,不仅展现色彩的视觉美感,更挖掘出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
陈彦青认为符号学是解读中国传统色彩的有效方法,其核心在于“意义接受者”的理解与应用。符号学能清晰呈现色彩应用过程中的逻辑,揭示色彩在应用的过程中与人之间的“意义”关系,“即我们如何感知色彩,而它发生了怎样的作用,以及在不同语境中一个具体的中国色彩的‘色相’与‘色名’意义的生长与变化。”他强调,没有一个中国传统色彩的意义,是从它被开始命名、应用,意义就岿然不动的。以符号学进行解读,可以发现它意义的变化与应用之关系,从而更有效地选择与其更为匹配的应用语境关系,减少“误用”的可能。“比如在《视觉的变身》一题中,我试图以历史时空中的‘紫’色的符号意义与语境变化关系讨论、指出中国色彩意义的生长活态。我们从‘紫’色中可以看到色彩在视觉审美、经济、伦理、等级、政治上的复杂意义构成,透过‘紫’色的符号意义变化,我们甚至可以从中读出‘中国历史’。”
“如果说作为中国传统色彩的学术论文,讨论与研究的分别是不同的‘点’与‘问题’,那么《故色中华》作为一个整体,必然就涉及‘体系’。”陈彦青认为,虽然十二题看似分头行动,但实际上都在一个中国色彩的观念体系里发生。这本书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将不同讨论的“点”纳入一个统一的“中国传统色彩观念体系”,这一过程是对他前一部作品《观念之色》中提出的色彩观念体系建构与成型问题的延续和深化。“这其实是有前情的,在我最早出版的《观念之色》一书中,我试图讨论中国色彩观念体系的建构与成型问题,十二题就是在此过程中那些更具体的现象与表现。”《观念之色》根据中国色彩应用的历史过程初步构建了基于正色与间色应用、转化的中国传统色彩观念体系,而《故色中华》则在此基础上,对中国色彩观念体系局部问题展开更深入的提问与思考。陈彦青指出:“如果说《观念之色》重在中国历史中色彩观念与应用的逻辑性,那么,《故色中华》更多是想讨论具体问题及其变数所在,一定程度上,更关注中国传统色彩现象中的偶然与差异。”
中国传统色彩不仅只是一种简单的视觉现象,更是以“视觉现象”的名义,系统、分层地作用于中华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既用于指代时空宇宙,如“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与“五方正色”,也用于标识社会等级和规范行为,例如官员的“品色”。同时,它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广泛应用。陈彦青介绍道,“我们既讨论日常之物的色彩应用,也需讨论艺术的、诗意的色彩审美体验。这十二题分类所讨论的,是从个体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体验到集体社会生活的色彩应用分类。”
中国传统色彩的演变就是历史本身,是“人”的各种需求推动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存在诸多选择,比如为什么会选择“青赤黄白黑”作为五方的视觉代言,又为何要与五行进行结合,进而涉及伦理、等级、国色的选择性应用。这些选择背后,体现了“人”的目的性和决定性作用。在不同时代,流行色彩也各不相同,如春秋齐鲁的紫色,唐的退红,五代的天水碧,宋之太师青,魏晋始文人士大夫阶层喜爱与追逐的青与白……陈彦青总结道:“这种种色彩现象背后,我们都能看到历史中人与事对中国传统色彩演化的具体作用。”
书中探讨了色彩与物候节庆、日常生活的关系,指出中国传统色彩在当代社会依然重要,这是文化传统延续的必然。无论是物候节庆还是日常生活,只有在其中才真正存在中国传统色彩的现实应用,这也是其在当下依然具备意义的基本存在条件。色彩的传统并不是过去的事物,而是过去发生的视觉现象以某种形式依然在当下显现。“它们可以有某种语境和意义的变化,但其生长变化是有根源也有逻辑的,我们在当代社会的物候节庆与日常生活中发现的传统色彩,是传统的真正延续。”
色彩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中国传统色彩”具有独特性,能在世界范围内差异化显现文化身份。陈彦青认为,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时,中国传统色彩的传承、创新和传播是最具可操作性和具体化的部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然而,“在传统色彩研究过程中,挑战无处不在,其中最大的挑战就在于我们尚未真正建立中国的色彩学。”陈彦青说,“当下的中国传统色彩研究依然处于某种混沌之中,我们还没有大家认可的研究体系、方法和标准,大家也都以各自的方式进行传统色彩研究,研究方向对不对,我们心里是没底的。中国传统色彩研究正处于百家争鸣的时代,泥沙俱下。但这都是必然的过程,中国色彩学的建设,也需要这样的过程。”
这是一本16开本的“大书”,四百页的“厚重”内容既保留了文字阅读的深度,又确保了大量彩图细节的完整性。由韩湛宁的亚洲铜设计工作室精心设计打造,封面采用北斗七星镂空设计,透出内页“五行五色”色点,这不仅是设计巧思,更是对古人“观象制色”智慧的当代诠释。内文选用高色彩还原度的纸张,高度还原历史情境下的大美中国色,书籍采用方脊精装,可平摊阅读,美观又实用。
同样作为设计领域的专家,陈彦青认为《故色中华》的成功离不开其精妙的装帧设计。他指出,这本书的设计难度极高,自己一开始提出的设计要求“就让韩老师大为头痛”,因为要求设计一本看起来像“潮汕白粥”式的色彩之书。“有过潮汕美食体验的人们一定可以体会到其中的难处,那是一种在极简单中极丰富的复杂体验。”而内页“留白”的注释空间对陈彦青而言具有现实意义,他认为书就是拿来用的,认真看书时总免不了在上面写写画画,“学习也好批评也罢,读书人的书是需要这样的空间的,这也是中国古书的传统了。”
清华大学人文讲席教授杭间为《故色中华》作序,延续了他对陈彦青学术研究的一贯支持与期待。陈彦青表示,正是杭间老师当年指引他一头扎进传统色彩研究领域,“我看到中国传统色彩研究的价值所在,也看到这一领域研究的缺憾”。也是在杭间的鼓励和鞭策下,他完成了《正色之间》博士论文。陈彦青介绍,《故色中华》是杭老师对中国色彩研究“向下深研”的期待,书中十二题展现了各种向下深研的可能。杭间在序言中称本书为“深思熟虑的‘小书’”,辨析了传统色彩的“观念”本质。而在多年前的《观念之色》序中,他写到:“在看惯正史中的色彩表述后,非正史的发现需要一种方法,它不是单纯的史料的钩沉、文物的佐证,而是一种循着‘观念’的发现,其视角是一种体验的、比较的、滤去物态表面浮沫的提取,它需要发现者不燥,不功利,不预设目标,回到事物的本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这种期许指引了后来《故色中华》研究的方向,也是本书可能的学术价值与文化价值所在。
“中国色彩二十四品”是一个试错的尝试。陈彦青表示:“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何谓‘中国色彩’?在这些年来有关中国传统色彩究竟何为的疑问和寻求答案的过程中我发现,要回答这一问题的关键,其实是中国人如何从体验、感知出发,理解、解释色彩的问题,而体验的最初及其关键,却是‘审美’差异的问题。”中国文化的感知者与其他文化感知者在色彩体验上的差异,正是理解中国传统色彩的关键。中国传统审美核心理论“二十四诗品”为色彩美学体验提供了合理手段,对色彩诗意与想象的讨论,对当代设计应用具有启示意义。陈彦青指出:“中国式的视觉创造,需要落在中国话语逻辑里面,不管是基于语言还是图像,都有中国式的表达。仅仅从光学、量化等初级的视觉体验考虑,是难以真正表达色彩上的‘中国风格’的。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很难仅仅从视觉上判断其可能的文化身份。”
在《故色中华》的后记中,陈彦青写道:“我还是需要点什么,总在追问些什么。”他认为,问题的答案必然存在于书中十二题,或者说,这十二题本身就是“需要”与“追问”的结果。“需要”与“追问”是一种“过程式”话语,也是对已有“答案”的怀疑。
“中国色彩的意义和生长逻辑究竟何在?如果说中国色彩是美的,那么有属于中国式的色彩审美机制吗?中华文化内部的接受者和异域的接受者,看到、感受到的中国色彩有怎样的差异?消失的中国色彩真的消失了还是说成为了变身、换名的存在者?读者可以从书中看到,这十二题,基本都是一种‘追问’的结果,甚至有一些问题并没有答案,但已然引发了一些思考,即我们的中国传统色彩意义之丰厚是在我们的追问下被不断发现与显现的。”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