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编按】2025年3月,山东美术出版社推出了王鹏杰的新书《中国早期现代绘画观念史》。这本书以中国1900~1945年间完整的中国现代绘画创作与思想论争历程为主要论述内容,集介绍、研究、评述为一体,资料全面、视野开阔、结构分明,学术价值较高,是一本对中国早期现代绘画观念进行全面研究的专著。
《中国早期现代绘画观念史》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山东美术出版社
作者:王鹏杰 著
出版时间:2025年03月
王鹏杰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艺术学理论专业,同时兼有艺术家、学者、艺术评论家等身份,现任教于四川美术学院。在这本书中,他从中国现代文学史和社会思想史入手,按照时间顺序,对现代绘画观念的兴起到发展、成型、转型进行了全面、详细的论述,分析了发生于晚清至民国历史时空中极为复杂的绘画观念问题。
近日,百道网专访了王鹏杰,请他谈谈研究中国早期现代绘画观念以及创作这本书背后的故事。
王鹏杰
从晚清到1949年建立新中国之前,特别是在20世纪的30年代中期,中国现代绘画创作观念在重大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下,发生了一次很剧烈的转向。这后来成为王鹏杰的博士毕业论文。他重点研究了这个课题,并创作了题目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绘画的观念转型》的论文,涉及晚清至民国时代方方面面的话题,对20世纪30年代绘画观念转型分析做了详尽的铺陈。但其中有些理论问题受到时间和论文的限制处理得不够清晰,于是他决定重写一本更有学术价值的新书,将论域从20世纪30年代扩大到清末至民国将近半个世纪的历史时空,对中国早期现代绘画史上绝大部分重要观念问题进行更加系统的梳理和批评。
2019年,王鹏杰和山东美术出版社的编辑陈蔚联系,表达自己重写新书的想法,不久他们就达成了合作意向,并且先出版了王鹏杰的另一本书《民国绘画思想史论》。
而这本《中国早期现代绘画观念史》因为是在论文的基础上重写,这本书的前期筹备和完稿都很快。但因为赶上疫情,以及后来出版社的人事调整,出版时间被迫推迟,这也给了王鹏杰对作品精细打磨的时间。编辑陈蔚不断地梳理出修改意见,一个一个和王鹏杰反映,王鹏杰再逐一处理和修订,前后总共对书稿进行了一百多处的修改。这本书在2024年通过审核并出版,王鹏杰也松了一口气,算是给自己博士期间开始的课题和学术研究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这本书的出版,意味着我对晚清至民国时期的现代绘画创作历程和思想变化所做的研究告一段落,也是我学术生涯上的一个阶段总结。”
国内关于绘画创作的研究一般都是以通识性、知识性、常识性、事实性等进行描述,而关于绘画思想发展的逻辑性和复杂性,以及跟社会、思潮、文化运动和政治的剧烈变化相结合的阐释比较少。王鹏杰表示,研究之前还没有出现过一部纵贯式的、整体性的研究中国早期绘画创作观念的作品。所以,他想要建立一套基于史实的关于中国现代绘画观念是如何形成、变化的总体性研究。
这项研究前无古人,美术史中也没有专业成果可以参考,王鹏杰只能从更成熟、更系统的现代文学史、哲学思想史、历史学以及社会学入手。中国学者在这些板块的研究成果做得很好,阅读他们的学术文献,对王鹏杰的研究起到很大的帮助。比如观念是涉及到思想和情感认知的,想了解某个画家当时的思考方式,只看他的作品和他个人对绘画的解读还不够,还要了解他生活的时代,他熟悉的人群在读什么文学作品,喜欢哪些小说和诗歌,他们在感觉世界的方式或抒情的感觉上倾向哪一种类型。
王鹏杰透露,在写博士论文和2019年出版的《民国绘画思想史论》这本书时,他为了知道更细致的东西,除了研究美术家,还阅读了与他们相关联的政治人物传记;除了研究美术作品,还阅读了大量晚清和民国时期的文学作品、回忆录、社会史的材料,以及政治、战争和革命这些历史事件跟艺术相关的资料。以致到了创作这本新书的时候,那些材料也早就烂熟于心了。
尽管如此,在写作的过程中,王鹏杰还是遭遇了一些具体的困难。首先,关于中国现代性的属性或定义在目前仍有争论,站的立场不同,结论不一样。要让叙述言之有理,在学术界达成共识、引起讨论,同时还能够还原历史的真实情况,试图勾勒出中国绘画的审美现代性,让王鹏杰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其次,这个时期的绘画观念一路都在演变和递进,有传承的关系,有内部的脉络。对这些理论的阐释,包括后期让出版社的工作人员理解和接受都是王鹏杰需要面对的问题。其实这也是当初做课题研究和作品创作时,王鹏杰将选题缩小到晚清至民国的原因。“这项研究之前没人做过,我只能在自己的工作逻辑上不断细化它,才能解释得更清楚。”
研究中国早期现代绘画观念,让王鹏杰对艺术史和图像有了更宏大的认识,也使他不会特别迷信任何一种绘画方式。他说,以前学绘画时用到一个有趣的形象,或者一个新鲜的手法就会沾沾自喜,但是在研究这个课题之后,他的反应经常是在思考,自己绘画中的形象、叙事内容、画法上体现出来的感觉,是否跟在中国的历史文化环境中,或者中国人的感受方式有关系。研究对他最大的帮助就是不再简单地从效果和技术上去考虑绘画,而是去思考这样画跟他生活的世界和历史有没有真实关系。
中国早期的艺术家本能地运用原生的想象力,去处理西方或者世界的新的图像、新的问题、新的观念,让它们在中国生根发芽,通过自己的手法表达出中国人自己的情感、内容和故事。那种野蛮的想象力和原发的创造力,以及一些在今天仍然有活力的审美趣味,让王鹏杰感到很震撼,也得到了很多启示。他也会不自觉地把早期艺术家的造型语言以及他们生猛的想象力运用到自己的绘画中:他强调每张画都应该有个性,不拘一格的绘画才符合真实的创作状态。他把这种绘画理念叫做“一画一格”,每张画都有一个“格”,这个“格”只属于这张画。
《民国绘画思想史论》这本书中采用了大量的绘画作品,大部分是王鹏杰亲自到博物馆、美术馆、画廊或展览会拍摄的。而谈到《中国早期现代绘画观念史》采用图片的筛选标准,王鹏杰说主要考虑三个方面:一是根据相应的文字或讨论的问题,在时代或审美趣味上比较匹配的艺术家和作品。二是为了打破大众对晚清艺术很保守、很土,或者民国绘画很粗糙等刻板印象,为此他会专门找来一些较少出现在公开出版物、但很有意思的作品补充进去。三是他的另一本著作《民国绘画思想史论》中曾经出现过的图片,如果条件允许,他会换成新的。“因为这两本书本来就有递进的关系,我希望读者在阅读的时候能够打开不同的视野,看到一些新的资料。”王鹏杰说。
这本书所涉及的课题在相关研究领域中是首次出现,没有前人研究过这个课题,王鹏杰的创作都是自己摸索出来的。他把作品和艺术家的工作、思想放在第一位,不仅把跟美术相关的资料都融合在一起,还把当时的政治、社会、文学、哲学等各学科的史料整合起来,这些更加丰富和多元的材料与研究一下让书中的人物和作品也变得立体起来。同时,王鹏杰拥有多重身份,他能够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写得更加通俗,尽量避免出现学术圈子里的黑话。“我在表达的时候,语言尽可能平实、清晰。问题可能不简单,但我会写得很清楚。”王鹏杰说,“这也是为什么我的同行能够读懂而沉浸在这本书里的原因。”
在这本书里,王鹏杰也分享了很多独特见解。比如怎样去理解中国的现代性和审美的现代性。他认为,只有理解了中国的现代性,才能理解中国现代绘画。又如,要打破以风格、材料媒介和画种去理解中国绘画的现代性。中国现代绘画之所以具有现代性,与中国早期社会环境的特殊性和历史境遇有关,只有针对中国现代化历程中的历史环境和问题创作出来的作品才属于中国现代绘画。他还把中国早期现代绘画观念转型的因素、前期准备、过程和结果串联起来,为读者提供一个新的理解方式和历史答案。“当然这些答案是开放式的,我说的不一定是对的,可以探讨。”王鹏杰打趣说。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