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从深山到书页:《柳州传统服饰图录》背后的匠心之路

作者:陈逸飞 熊奥奔 黄明   2025年05月16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近日,第104届ADC年度奖获奖名单公布。由著名设计师潘焰荣设计,柳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柳州市摄影家协会编,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柳州传统服饰图录》获ADC年度奖·金立方奖。ADC年度奖(The ADC Annual Awards)设立于1920年,至今已走过104年,是全球创意行业最具权威性和历史性的奖项之一。该奖项涵盖广告、数字媒体、人工智能、平面设计、包装、动效、游戏、建筑、摄影等多个创意领域,始终致力于表彰具有卓越创意和艺术水准的作品。第104届ADC年度奖共收到来自59个国家和地区的10935件参赛作品。最终,来自41个国家的代理机构、工作室、自由职业者、品牌与制作公司共获得:102座ADC金立方奖,133座银立方奖,189座铜立方奖,347项优异奖。《柳州传统服饰图录》是全球5个图书设计金奖之一。

《柳州传统服饰图录》获奖截图

柳州传统服饰在千年历史长河的传承中,反映着桂中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折射出多姿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记载了艺术、文化、审美、工艺等多领域的珍贵资料。在本书作者采集拍摄的一件件服饰里,饱含对先辈的追溯、对亲情爱情的承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对社会成员的彼此认同。让我们共同走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传统服饰中感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探索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基因,发现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密码。

《柳州传统服饰图录》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广西教育出版社
作者:柳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柳州市摄影家协会 编
出版时间:2024年10月

一、文化守护者们的相遇

自“广西少数民族古籍资源保护工程”启动,广西教育出版社古籍出版中心的编辑们便踏上了艰辛的文化探寻之旅。他们穿梭于各个村寨,在收集少数民族古籍资源的过程中,被诸多令人痛心的场景深深触动。那些古老的唱词,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情感,正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失传;珍贵的古籍,在岁月的侵蚀下,面临着流失损坏的危机;具有历史意义的传统老物件,也在无声地诉说着往昔的辉煌,如今已破败不堪;而凝聚着民族匠心的服饰技艺,更是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一点点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

一次机缘巧合,广西教育出版社石立民社长带着编辑们与柳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柳州市摄影家协会交流时,三方惊喜地发现彼此对保护民族文化有着同样炽热的情感和坚定的决心。三方一拍即合,共同萌生出一个想法——出版一本系统搜集、活态传承柳州传统服饰的图书。大家都认同,通过这本书,不仅是对柳州传统服饰文化的抢救性记录,为后人保留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更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到柳州传统服饰的魅力,让那些即将消逝的服饰技艺重新焕发生机,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二、从专业资料到通俗读本的转变

当听闻《柳州传统服饰图录》这个选题时,作为古籍编辑,我们自然而然地想起一部古籍——《皇清职贡图》。这部古籍中记录的珍贵图像,至今仍是研究传统服饰的重要史料。而即将诞生的《柳州传统服饰图录》,恰似跨越时空的回响,既承载着对当下民族文化的鲜活记录,更饱含着对传世典籍的深切致敬。

基于“图为主、文为辅”的图录特性,我们锚定“轻阅读”定位,借鉴“文化广西”“非遗广西”丛书的成功经验,力求以精练通俗的文字、小巧美观的装帧,打造便于携带与阅读的大众读物。在反复沟通后,将专业内容通俗化的设想最终获得了作者的认可。此后,我们围绕内容,反复打磨,逐字逐句推敲,经历五稿,删减数万字,只为让艰深的学术内容化作大众易于理解的生动叙述。在内容质量上,我们不敢有半点松懈,不仅查阅了大量专业书籍,咨询了多个领域的有关专家,更通过田野的实景对比,来保证内容的准确性。

从专业古籍整理到大众读物出版的探索,正是我们打破壁垒的积极尝试。《柳州传统服饰图录》的编辑出版,正是“古”与“今”的一次精彩对话,让优秀传统文化出版的价值与意义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三、从8开到32开的大变身

一个跨越两年的开本难题,竟被一场意外相遇彻底改写。项目启动时,作者提出使用8开画册规格,试图以大开本承载传统文化的厚重。编辑团队、美术编辑与出版部反复研讨,从阅读便携性与实用性出发,拟定了16开的设计方案。可谁能想到,接下来的两年里,项目团队不断拜访京沪两地多位设计师,却始终找不到契合的设计方案,项目陷入僵局。

但命运的齿轮在一次偶然相遇中悄然转动。在出版部蒋媛老师的介绍下,项目团队结识了荣获国内外近百项专业设计奖的潘焰荣老师,事情迎来决定性的转折。向潘焰荣老师发送书稿文件后的第二天,编辑团队与出版部的同事便迫不及待奔赴南京,来到潘焰荣老师的工作室。潘焰荣老师的一番见解,宛如拨云见日,“这些记录传统文化的图片,不是夺人眼球的视觉大片,大开本反而破坏韵味。32开的口袋本刚刚好,小而精致,藏得住底蕴,又能通过局部大图展现细节,更是吻合了稿件内容特质”。这番精准剖析直击痛点,让在场所有人瞬间豁然开朗。一场持续两年的开本难题,在专业与灵感的碰撞中,就此尘埃落定,最终以32开本的形式开启了图书的设计,从而进入了全新的出版篇章。

四、“要给印厂找麻烦”

设计师潘焰荣老师始终将读者体验置于首位,秉持“不给读者找麻烦,要给印厂找麻烦,但首先要给自己找麻烦”的理念,在书籍整体设计上追求极致。在校样修改阶段,潘焰荣老师对版式设计日日迭代,为统一全书氛围,更是亲自精修全书600余张图片。

每一次方案诞生前,潘焰荣老师都会亲自试验打样,反复验证可行性后,才将样品交付印厂。光是纸张选择,他就精挑细选了七八种不同材质的品种,印制过程中,还会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优化印制方案,力求完美。

这种自我苛求不仅体现在对材料的严格把控上,更贯穿于方案的反复雕琢。书籍护封用渐变彩色的棉线车缝在深蓝色的麻纹纸张上,并将这个表现方式一直贯穿在每一个辑封页上,同时有意将线条飘出书口,形成了一股彩色的流苏,这成为本书的一大亮点。潘焰荣老师用设计概念的表达与读者引发共情,让读者有较强的代入感,带来强烈的阅读氛围。

《柳州传统服饰图录》书口流苏

封面书名到篇章页的标题都以同等的大字号编排,但印制方式却有所区别。封面大字书名选用激凸工艺,弱化书名,突出彩色的棉线和书口处渐变的彩条,使得书籍整体概念更为强烈。

《柳州传统服饰图录》封面

扉页、目录、序言、附录选用轻型无涂布灰色纸双色印刷(专银+专蓝),传统服饰彩图页则选用米白色涂布纸张四色印刷,质感上形成强烈的对比。

《柳州传统服饰图录》扉页

《柳州传统服饰图录》彩图页

每章辑封页标题则以银色油墨印刷,这与少数民族服饰中的银饰相呼应。每章辑封页配以彩色的手工蜡光纸,质感别致、色彩浓烈,让书籍兼具民俗与时尚的特质。

《柳州传统服饰图录》辑封页与蜡光纸

精细雕琢的设计方案让制作挑战重重,光是工艺单就有两页纸。开料、印刷、锁线、车线等环节的精度要求极高,出版部蒋媛老师深入研究工艺单,紧紧盯住辑封印银文字的清晰、装订过程中折页的精准以保证外切口各色彩出血位的一致性、封底条码的印制处理及车线后压痕对正文阅读的影响等工艺技术问题,与印刷厂精准对接;印刷厂广西昭泰子隆彩印有限责任公司也通过大量实验,攻克了蜡光纸与车线工艺的技术难关。

最终,在多方协作下,书籍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交融,将潘老师的设计理念精彩呈现。

五、“我们觉得还可以更美!”

《柳州传统服饰图录》在更美的路上,藏着广西教育出版社与广西出版传媒集团两级领导的“美学接力”。当《柳州传统服饰图录》设计初稿摆在案头时,潘焰荣老师用灵动的排版勾勒出柳州服饰的独特韵味,让社领导眼前一亮,他们决定为这本书的美学呈现再加一把力。随即,一场专项研讨会迅速召开,社领导各抒己见,从整体风格到细节处理,热烈讨论如何让这本书更美。最终,会议达成共识:全力支持潘老师,整合资源,誓要打造一本兼具文化底蕴与视觉盛宴的精品图录。

《柳州传统服饰图录》专项研讨会现场

这份热情与决心很快传递到广西出版传媒集团。集团卢培钊总编辑高度认可社里的意见,强调广西教育出版社要在潘焰荣老师这样的设计专家指导下,大胆创新,在设计美学上勇攀高峰。仔细审阅初稿后,集团领导指出,部分图片的细节还能够进一步提升,若能替换优化,定能让图书品质实现质的飞跃,达到“1+1>2”的惊艳效果。

接到指示,社里即刻行动。与摄影团队沟通时,对方被这份精益求精的态度打动,答应重拍部分图片;同时,社领导积极联系柳州市民族宗教委员会,诚恳说明情况,恳请暂缓出版时间,柳州市民族宗教委员会欣然应允,愿意为一本更美的书多等待一些时日。所有人怀揣着同一个目标——雕琢出一本不负柳州传统服饰之美、不负设计匠心的精品佳作。

六、背起行囊再出发

影像采集团队的主摄影师覃士柱老师没有丝毫犹豫,毅然背起沉重的设备,再次踏入云雾缭绕的深山。这场补拍,是对作品品质的无声承诺。

山间的雨说来就来,覃士柱老师踩着泥泞的田埂,在雨幕中寻觅最佳拍摄角度。连续数小时的奔波,只为捕捉最真实的画面。回到工作室后,他又投入到图片处理中,逐一对画面进行精细调整,力求完美。

后期印刷阶段,覃士柱老师极其关注对色彩的把控。“色彩还原必须精准!”这句话,他在微信、电话里叮嘱了无数次。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更是亲自来到印刷厂,一坐就是一整天。在机器的轰鸣声中,他专注地盯着刚印出的样张,从光影层次到色调明暗,每一处细节都不放过。夕阳西下,车间的灯光亮起,他仍在反复确认成品色彩,仿佛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正是这份对完美的执着追求,让每一张图片都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也让这部作品在视觉呈现上达到了极致。

七、“这不就是缝衣服吗?”

当传统文化与现代工艺碰撞,一场充满戏剧性的“破局之战”悄然上演。为还原传统服饰的灵动韵味,设计师别出心裁地在辑封页缀上彩线流苏,不仅让书籍自带古典美感,还巧妙化身实用书签。然而,这一绝妙创意却成了印刷厂的“烫手山芋”,设计师精选的超薄蜡光纸虽体现传统服饰的色彩精髓,却在车线过程中频频留下压痕,在正文处形成突兀的“彩线印记”。

就在众人焦头烂额之际,一位曾在广东服装厂打拼多年的阿姨灵光乍现:“这不就是缝衣服嘛!”印刷厂总经理叶晋铌迅速协调资源,将专业缝纫机搬进车间,把书籍当作服饰般精心缝制,困扰多时的压痕难题迎刃而解。看着手中平整如新的书页,阿姨笑着感叹:“老手艺还真派上用场了!”这场跨界的智慧碰撞,不仅打破了技术瓶颈,更印证了设计的真谛,越是匠心独运的创意,越需要回归内容本质,让工艺与艺术达成完美共鸣。

用缝纫机为封面车线

八、“一本不留遗憾的书”

《柳州传统服饰图录》不仅是一部记录民族服饰的典籍,更是无数人匠心凝聚的结晶。影像主创团队和作者跨越千山万水,寻遍柳州的五百多个村寨,历时两年时间,用镜头与笔触收集散落的文化碎片,那些沾满露水的清晨与披着星光的夜晚,都化作书中鲜活的素材;在创作与打磨的过程中,编辑团队与社领导、集团领导怀揣对美的敬畏之心,层层把关;设计师以严苛标准,反复雕琢装帧方案,从纸张选择到版式设计,从色彩搭配到工艺细节,每个环节都凝聚着他对完美的执着追求;出版部在印制过程中,时刻关注工艺技术的每一个细节,力求印制装订完美再现作者的设计意图;而印刷厂的匠人们,则用精湛技艺将设计蓝图转化为现实,在油墨与纸张的交融中,让每一处纹样、每一抹色彩都绽放出独特魅力。

这部作品一经问世,便收获如潮好评。潘焰荣老师难掩欣喜:“此书让我没有任何遗憾,完美呈现了设计理念与图书氛围,甚至超出预期,更让我深切感受到广西教育出版社的卓越品质与贴心服务。”众人的心血与热爱,最终成就了这本“不留遗憾的书”,它不仅是对柳州传统服饰文化的深情礼赞,更成为传承民族瑰宝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作者:陈逸飞 熊奥奔 黄明

终审:李丽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