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编按】“藏”和“寻”,是《龙藏九州:博物馆寻龙记》一书最大的两个题眼。或许,这也是该书最引人入胜的地方。这也能解释为什么上市一个多月以来,该书被中宣部党建网评为2024年9月“党建好书”,得到了媒体的高度关注,并名列各榜单较好位置。
从地域来看,本书展示了中国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北京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天津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晋国博物馆、新疆哈密市博物馆等博物馆与龙相关的部分藏品,涵盖了不同地区、民族,充分展现了龙文化在“九州”的广泛辐射力与影响力。
从时间来说,本书呈现了中华龙文化在孕育、萌生、发展、成熟各个阶段的特征以及不同时代龙的形态特点,让读者们一窥龙的形象和内涵的变迁。
从表现形式分析,本书中龙文物的材质也各不相同,不仅有金属、陶瓷、玉石、漆器、帛画、丝织、影壁、碑碣之分,甚至还有性别的差异,充分体现了龙文化的包罗万象。
《龙藏九州:博物馆寻龙记》里的龙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脉的传承,为人们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日前,百道网专访本书责编潘飞,请他讲述出版过程,同时挖掘这本书背后的深意。
百道网:讲讲这本书编撰的过程?
潘飞:这本书的诞生,要特别感谢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霍宏伟、樊祎雯两位研究馆员,他们都是我的作者。2024年春节,我们仨在进行头脑风暴时,冒出了一个火花,那就是今年是龙年,对于我们每一个“龙的传人”来说,具有特别的意义,再加上,这两年大家特别爱逛博物馆,文博类图书也格外受到热捧,所以,做一套“博物馆里的十二生肖”系列丛书,带领大家去各个博物馆寻找与龙相关的文物,不失为一件有意义,也特别有趣的事情。经过更广泛和深入的研究,我们认为这个动议可行,所以,我们就开始着手征集稿件。樊祎雯老师通过朋友们,帮我征集到了国博、首都博物馆、天津博物馆等馆的研究员和河南大学考古系老师的多篇稿件。我通过《钱江晚报》的媒体朋友,找到了浙江省博物馆,征集了一篇稿件。更巧的是,6月我去新疆哈密出差,途中在哈密市博物馆也看到了一个特展,讲的是哈密地区出土的西域的龙纹铜镜,后经哈密市委宣传部王昊鹏老师的热心引荐,又从哈密市博物馆征集了与此相关稿件。所以,非常荣幸的是,我们这本书有来自全国各地博物馆的龙文物,样品丰富程度还是很高的,这样就保证了文本的饱满、样品的多样。
加上每一位作者都应我们要求提供了非常多的图片,我们请图书排版人员进行了非常精细的版式设计,还从中精选了几个有代表性的“龙文物”,放在封面上。最后,我们采用了四色印刷,争取给读者们呈现出一本图文并茂、印制精良的,带着满满的“中国龙”气息的,既能去好好读一读,又可以细细珍藏的精品好书。其实,从征集稿件到最后付梓,为时仅仅几个月,其间,我们几个策划人、全部作者和我们排版、校对、印制等各方老师都很给力。
总之,这本书的诞生,并没有经过非常长时间周密的布局和筹划,它仅仅来自我们几个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龙文化的一腔热血和赤诚,没想到,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和响应,说实话,作为策划人和编辑,我还是挺享受这种“群龙聚首”一般的良好氛围的。
百道网:书中哪些龙文物及其背后的故事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潘飞:我很荣幸,我其实算是这本书的“第一读者”,通过编辑本书,真让我的眼界大开。我想首先分享的是河南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那条绿松石龙,我们书中的多位作者都提到了它,说明其重要性和代表性。在当代,绿松石被女性饰品广泛采用,其实也拉近了这条龙和人们的距离。非常有趣的是,前几天我去书中作者之一罗飞所在的北京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学习、考察,专项研究古钟的罗飞老师带着我逛了逛,没想到在某幅图片面前停下来,我定睛一看,竟然就是我们书中收录的这条绿松石龙,但是罗飞老师帮我指出的是很多人不曾注意的一个细节,就是这条龙腹部位置挂的一个铃铛,应该就是古代礼器。没想到,从一条龙延伸开来,让我学习到了更多的知识,这让我非常受用,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二个想和大家分享的就是很多听友去国博必须打卡的明神宗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我发现,抖音上全是关于这顶凤冠的美丽倩影,国庆假期期间我也参与到了在网上抢购这款凤冠冰箱贴的大军中,很可惜,太火了,没抢着。一般谈到龙文化,我们更多地想到的是帝王,几乎是男性视角,但没想到,中国国家博物馆胡晓菲老师选择的是古代女性服饰中的龙,一下子就打开了我们观察、研究龙的视野。我想提示各位读者的是,您如果感兴趣,可以去研究一下昌平定陵出土的三龙二凤冠、九龙九凤冠、十二龙九凤冠和六龙三凤冠的规制方面的不同,从而管窥明代万历年间的冠服制度。还有就是,龙凤数量的变化意味着什么,龙与凤的关系又是怎样的,这些都值得深究。另外,从“工艺”层面来说,这顶凤冠制作上采用的花丝、点翠、镶嵌、穿系等技术虽然我们现代用得不多,但是也属于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明宝库的宝贝,反映出古代工匠的审美和手艺。
第三个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山西晋国博物馆宋宇鹏老师写的那篇《龙韵藏珍:晋国文物中的龙形象》。大家最近应该感受到了电子游戏《黑神话悟空》掀起的去山西打卡的热度,三晋大地留下的保持度完好的古建筑、民俗文化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而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发自内心的爱让人无比感动。我为什么要特别推荐这篇文章,因为其中收录的许多晋国的龙文物具有一定的独特性,特别是从外观上看,这些龙文物与我国中原、南方的龙文物相比就有着非常鲜明的“西部特点”,比如,其中一个壶是这些晋国青铜器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件龙文物,用宋宇鹏老师的话说,晋国青铜器中的龙纹,与其他国家相比特别写实,眼睛和爪牙经常被着意夸张。那么,这个壶让人最震撼的是它首先高达68厘米,从视觉来说,很有冲击力,它的双耳也很有特点,做成了大象的头部形状,而大象的长鼻又被做成了曲体的龙形,所以,是两种动物的结合,反映出古代晋国匠人们瑰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和设计师都很喜欢这件壶,读者们也可以从这本书的封面上找到它的身影。
百道网:通过本书,读者能获得什么?
潘飞:通过这本书,我期待读者们获得的是:
第一,关于龙的知晓。去发现、学习和了解不同地方、民族、性别、载具的龙文物中隐藏的丰富的传统文化,也就是俗称的“涨知识”,然后体会一下我们这本书书名中“藏”字和“寻”字的趣味和深意。
第二,关于龙的想象。有没有龙,是一个存在争议,但别有趣味的话题。中华民族是一个浪漫的民族,而中华传统文化总是无比瑰丽的,希望读者们对龙继续保有无穷想象力,给我们的生活拓展一些想象的空间。
第三,关于龙的自豪。作为龙的传人,对中华龙文化了解得越多,越应该生发出无穷底气和豪气。我们要把龙的不屈、永远向上的蓬勃精神内化在我们的人生、生活和内心信仰体系里,真正让龙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精神图腾。
我为这本书写了一句宣传语“龙是一种生肖,更是一种文化;寻龙亦是寻根”,我的言下之意是,这本书不止龙年可以看,我希望读者们能珍藏这本书,时不时地翻翻,不管在任何年份,可以对照着书去博物馆里去找找这些龙文物的真迹,然后和它们打个照面,去寻找我们每一个“龙的传人”的“根脉”。
龙藏九州:博物馆寻龙记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作者:本书编写组
出版时间:2024年09月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