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了《古典的回响:溪客旧庐藏明清文人绘画》。在这本书中,收录了溪客旧庐收藏的七十余幅绘画精品,反映了15世纪至19世纪的中国文人画的历程,表现出在这个阶段绘画领域传承古典风格的轮廓和脉络。书中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吴门绘画与十九世纪江南画坛的吴派趣味”,反映了江南画坛的文人画家们在走到瓶颈时期时,重新回到吴门去传承经典。第二部分是“晚明与清初的多种风格”,这一时期的绘画艺术中,涌现出很多不同风格的尝试。第三部分是“清代的正统”,这一部分作品最多,集中在“四王”画家,同时提出乾隆时“词臣”的概念,强调18世纪绘画领域对董其昌及四王风格的继承与发展。第四部分是“花卉”,展现吴派花鸟绘画的新潮流。
《古典的回响:溪客旧庐藏明清文人绘画》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
作者:章晖 范景中 主编
出版时间:2024年08月
这本书的作者章晖,是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史博士,艺术史研究者。
另一位作者范景中,是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经兼任《美术译丛》《新美术》主编、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馆长、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范景中教授是当代中国艺术史研究的标杆人物。他最早将西方艺术史学者及其研究成果与方法介绍到中国。首次将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翻译介绍到国内。他在20世纪80年代便倡议“美术史应是一门人文学科”,推动了美术史的独立发展及对其他领域的影响。
《古典的回响:溪客旧庐藏明清文人绘画》这本书是苏州博物馆举办的同名画展的图录。2024年8月9日,苏州博物馆举办了“古典的回响:溪客旧庐藏明清文人绘画展”,这次展览将会延续到11月初。
这次展览会属于苏州博物馆的“藏天下”系列展的首期展览。展会上的全部60件/套展品,都是来自溪客旧庐的收藏。这次展会的内容分为“吴门绘画与十九世纪江南画坛的吴派趣味”“晚明与清初的多种风格”“清代的正统”“花卉”4个部分。展览以风格史为脉络,反映了15世纪到19世纪的文人画风格的发展主线,具体呈现出跨越五个世纪的文人绘画的发展历程。
在《古典的回响:溪客旧庐藏明清文人绘画》这本书中,收录了这次展览会上展出的绘画作品,又补充了溪客旧庐收藏其他名画,共介绍了近80件传世名画,都是15世纪到19世纪时期的著名的文人画。这些绘画作品展现了明清时期江南文人画家的绘画风格,他们传承发扬古典绘画语言,形成了中国绘画史上的复古风格。
在这本书的序言中讲到,五世纪中叶,吴下的文人画家们厌倦了明初以后的宫廷绘画和浙派山水画,他们把目光投向元代,意图以赵孟類等人的方法,建立一种新的绘画风格。他们吸收元代大师的绘画技巧,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绘画风格。那时候,以沈周、文徵明为代表的吴派风格在画坛上流行了一个世纪之久。到了明代晚年,吴派画家陈陈相因,导致新的困境,这再次引发了对绘画本源的探求。那个时候,江南画坛生机勃发,人们都在尝试新的可能性。松江人董其昌以禅论画,确立五代董源“士夫家之最”的宗师地位,以及元代黄公望、吴镇、倪瓒和王载四人为正传的传承体系,这就是所谓的“南宗正脉”。后来的画家王时敏和王鉴,致力于在作品中恢复和重构古典绘画语言,为画家提供具有实践意义的理想化模本,从而推动了一场绘画复古运动。
这场复古运动最初在江南一带,以松江和太仓为中心。十七世纪末,王时敏的长孙王原祁到了京城,成为康熙帝的文学侍从,王原祁的学生王翚成为康熙《南巡图》的总画师,他们所推崇的古典风格被带入宫廷,深刻地影响了皇家的审美趣味。到十八世纪时,中枢的上层文士中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正统派”力量,他们以王时敏和王原祁为圭臬。因为皇帝的介入和推动,他们的艺术创作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
在十七世纪开始的这一绘画复古运动中,画家们试图在古代绘画中,寻找新的灵感。他们借鉴古代绘画的技巧,形成自己的风格。
《古典的回响:溪客旧庐藏明清文人绘画》这本书中的内容分为“吴门绘画与十九世纪江南画坛的吴派趣味”“晚明与清初的多种风格”“清代的正统”“花卉”4个部分。
在“吴门绘画与十九世纪江南画坛的吴派趣味”这部分,收录了沈周的“秋山策杖图”,文徵明“五冈图”“仿吴镇山水图”, 文嘉的“雨后山图”等十六幅传世名画。这些绘画作品呈现了以沈周、文徵明为代表的吴门画派的绘画风格。十五世纪的时候,苏州地区形成了以沈周、文徵明为领袖的吴门画派。他们通过赵孟頫与元四家,也就是元代的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这四位画家,上溯到五代的董源、巨然,融汇古代风格而形成了自己的绘画语言。在明代中期以后,吴派绘画的影响非常大,追随者也很多,他们的绘画风格绵延了一百多年的时间。
在“晚明与清初的多种风格”这一部分,收录了董其昌“林居息影图”“风亭秋影图”“仿倪高士山水”,程嘉燧“黄山纪游书画册”等二十多幅绘画作品。这些绘画作品反映了董其昌、王时敏等主张的“南宗正脉”画派的风格。十六世纪中期以后,随着文徵明等重要画家相继去世,吴门画派渐趋式微。与此同时,周边地区如松江、嘉定、新安等地的画家却十分活跃,他们试图打破吴派的语言束缚,纷纷尝试新的风格。
松江董其昌主张博通古法而后集大成,他的绘画作品引领山水画的“仿古”风潮。他整理自唐代以来古代山水大师的笔墨,借用禅宗的“衣钵”概念来划归文人绘画的师承体系,确立五代董源“士夫家之最”的宗师地位,以及元代黄公望、吴镇、倪瓒和王蒙四人为正传的传承体系,即所谓的“南宗正脉”。太仓的王时敏、王鉴及嘉定的李流芳等人,承继和发扬了董其昌的绘画理念。还有程嘉燧、项圣谟、程正揆等等,这些画家共同造就了明清之际山水画领域气象万千、流派纷呈的局面。他们在以松江和太仓为中心的江南一带,推动了一场绘画复古运动。随着王时敏的长孙王原祁及学生王翚先后入都,南宗画派的影响力由江南向北京转移。
在“清代的正统”这一部分,收录了王撰“丙戌仿一峰道人笔意”,王翚“潇湘远岫”,恽寿平“仿古书画册”,王原祁“春崦翠霭”,禹之鼎“西溪草堂图”,等三十三幅名画。在这一部分,可以看到王原祁、王翚、禹之鼎、钱维城等皇家“正统派”的绘画风格。在清代,人们讨论绘画作品,讲究“正派”,“派”指传承,“正”别优劣。“正派”以王翚、王原祁为宗,他们是董其昌、王时敏、王鉴“师古”派系在清初的赓续和传播者。
王时敏和王鉴在董其昌的理论框架之下,进行了更为开阔包容的创作实践,他们创作的绘画作品,在构图上,比董其昌更有逻辑,而且也很稳健。在他们的绘画中,可以看到经过整理规范化的笔墨,这些被王翚和王原祁所继承。
在这一部分,还特别介绍了“乾隆十词臣画家”这样一个画家群体,集中呈现了他们推进“正统派”山水画的创作实践,弥补了美术史研究中在这方面的疏忽。“乾隆十词臣画家”指邹一桂、张鹏翀、董邦达、励宗万、蒋溥、钱载、张若霭、钱维城、张若澄和董诰等十位画家。
在十八世纪的时候,由于皇室的深度参与,上层文官中出现了“词臣画家”群体,他们把董其昌至王原祁以来的笔墨语言,推演得更为精微,山水画也不只局限于斋头品题,还具有纪实、装饰、宣扬政教等功能。
在《古典的回响:溪客旧庐藏明清文人绘画》这本书的“花卉”这一部分,收录了陈栝的“秋荷文禽”,恽寿平的“花卉册”,蒋廷锡的“萱草湖石”等十幅绘画作品,属于吴派小写意风格的花鸟画代表作品。十七世纪的时候,吴派小写意风格是江南地区花鸟绘画的主流。但是,那时候的花鸟画也像吴派山水画一样,在绘画风格上,陷入了陈陈相因的窘境。恽寿平创作的绘画作品,改变了当时的相互模仿、缺乏新意的局面。他还采用北宋时期著名画家徐崇嗣所创的“没骨”笔法,在画花卉的时候,不用墨笔勾勒,全以彩色染成。后世的人们认为,恽寿平的绘画作品改变了当时的写生花鸟画逐渐式微的趋势。
恽氏的花卉画面,造型精准,色泽的运用典雅妍丽,在清初宫廷与上层文士中大受欢迎,蒋廷锡、邹一桂、蒋溥、钱维城、董诰等一众词臣,都追随恽氏的绘画风格。在写生花卉领域,这股革新的潮流也波及到写意花卉,画家们更关注造型的准确性,而不是一味地逸笔草草。
在这本书中,可以看到,明清文人绘画发展史是一部不断回到古典、向古典致敬的历史。 画家们试图在古代典范中,找回绘画的真然本色,去发现新知识、新动力。他们重新发现并厘清了已经变得模糊的古典绘画语言,不断尝试新的可能性,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绘画风格,也因此而创造了一个时代的辉煌。
在《古典的回响:溪客旧庐藏明清文人绘画》这本书中,介绍了明末著名画家文徵明创作的“五冈图”。书中讲到,文微明出生于1470年,长州人,是明代著名的画家。他在四十二岁的时候,写的书法就很有名气了。五十二岁的时候,被授予翰林院待诏,三年后辞官归乡。
在绘画方面,文徵明最初跟着当时的著名画家沈周学习。他从宋代和元代的很多绘画作品中,学习绘画的技巧,他也很欣赏赵孟頫的绘画风格。文徵明的绘画作品大多是描绘江南地区的湖山风景和文人的闲适生活。他的绘画作品构图平正,笔墨秀雅,气韵闲适。而且,他很擅长画人物、花卉和竹子,他画的兰花和竹子非常好,也很出名。
这幅“五冈图”是一幅立轴画卷,高132.5厘米,宽65.3厘米,画面构图深邃。在画面上,近处的景观是斜坡上的三株茂盛的古树;中间的景观是一处平台,在平台的前面有一条溪流,还有一处河塘。茅屋的两边,依着山势建造。在茅屋里面,可以看到,有一位隐士两只手揣在袖子里面,在案几旁边坐着。在案几上,放着香炉和画册。画面上的远景是五座山峰,这五座山峰高低错落,表现出相互顾盼的态势。在这幅绘画中,山体、山坡上的石块主要是用披皴法画出,再用淡墨渲染。树干的勾皴也是以长线皴为主,运笔随着树身扭转,反映了文徵明典型的绘画风格。
在《古典的回响:溪客旧庐藏明清文人绘画》这本书中,还介绍了著名画家沈周的“秋山策杖图”。书中讲到,沈周是明代著名画家,出生于1407年,长州人。他家的祖上是当地的富豪,儒雅风流,而且都有不做官的传统。沈周27岁的时候被推荐为贤良,但是,他也是没有涉足官场,一直钟情于写诗作画。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当时著名的画家,他从小受到家学的熏陶。小时候学习元代文人画的绘画风格,后来又学习宋代画家。沈周年轻时候的绘画作品都是一尺大小的小幅风景画,四十岁以后,开始画大尺幅的绘画,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秋山策杖图”是一幅手卷,绘画部分高26厘米,宽150厘米,书法文字部分高26厘米,宽130厘米。这幅绘画是沈周在八十二岁的时候创作的。在这幅绘画的画面上,可以看到,近处是一处坡岸,有着稀疏的树林。画面上的景物从近处向远处慢慢地推展。有一位隐士,拄着杖,正要跨过前面的小桥,进入山里面。两旁是河流,显得幽雅淡泊,渲染出一派空阔的气象,表现出秋天山间的空濛与爽净。
在这本书中,介绍了70多件传世名画,都是15世纪到19世纪时期的著名的文人画。这些绘画作品展现了明清时期江南文人画家的绘画风格,他们传承发扬古典绘画,推动了绘画史上的复古风格。同时推陈出新,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本书中的内容呈现出这些文人绘画跨越五个世纪的发展历程。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