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犯罪心理学(第12版)》:比侦探小说还好看的犯罪心理学入门经典之书

2024年09月25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2024年9月,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了《犯罪心理学(第12版)》。这是一部犯罪心理学的经典教科书,是当代著名犯罪心理学家柯特·巴托尔深耕研究与教学70余年的成果。这部著作历经40年的打磨,第12次重磅更新。在这本书中,从心理学的视角考察犯罪行为和反社会行为,全面、准确地整合了犯罪心理学的当代研究、理论及实践。书中的内容按照从一般到具体的逻辑进行编排。首先对犯罪进行界定并阐述如何测量犯罪。其次,讨论了诱发违法和犯罪行为的心理、家庭、社会环境、神经生物等方面的风险因素、情境因素,以及使个体避免走上犯罪道路的保护因素。在这本书的后半部分探讨了具体的犯罪类型,如未成年人犯罪、杀人、亲密关系与家庭暴力、校园暴力与工作场所暴力、职务犯罪、网络犯罪等。既探讨了常见的犯罪形式,也分析了罕见的犯罪形式。在条分缕析的分析过程中,揭示了各类犯罪人的个性特征与心理机制,探讨了犯罪的预防与矫治,也谈到了犯罪对被害人造成的心理影响。

《犯罪心理学(第12版)》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作者:[美]柯特·R.巴托尔(Curt R. Bartol) [美]安妮·M.巴托尔(Anne M. Bartol )
出版时间:2024年09月

《犯罪心理学》第 12 版不仅反映了犯罪心理研究方面的理论和模型的新变化,介绍了近年来在特定研究主题和犯罪类型上获得的新成果,而且还反映了当代社会关注的问题,如越来越多的网络犯罪行为。

这本书的作者柯特·R.巴托尔(Curt R. Bartol),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美国北伊利诺伊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美国卡斯尔顿州立学院司法心理学研究生院院长。他从教 40 余年,教授生物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司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课程;也是临床心理学家,在美国市级、州级和联邦执法机关担任警方顾问 30 余年。他的著作包括《司法心理学》《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与反社会行为》《犯罪与犯罪心理画像》《心理学与法律》等。

另一位作者安妮·M.巴托尔(Anne M. Bartol),是著名的法学家,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刑事司法学博士;在大学从教近 30 年,教授司法学、社会学、新闻学等课程,并在儿童和青少年保护机构担任社工;她与柯特·R. 巴托尔合著了《司法心理学》《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与反社会行为》《犯罪与犯罪心理画像》《心理学与法律》等著作。

《犯罪心理学》第12版由中国政法大学马皑教授组织翻译,译者团队由24位犯罪心理学、法律心理学、犯罪学与司法心理学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组成。他们来自中国政法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四川大学、中央司法警官学院、西南政法大学等院校。

马皑是中国心理学会认定心理学家,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刑法学犯罪心理学方向博士生导师,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青岛认知人工智能研究院理事长;曾任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曾获“中国心理学会学科建设成就奖”“宝钢优秀教师奖”等近 20 项荣誉;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律心理学、犯罪与刑事司法心理学、越轨社会学、社会问题、人工智能与心理学交叉领域、非接触式心理评估;主持 30 余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子项目等;《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心理学卷法律心理学分卷主编,主要著作、编著与译著包括《法律实践中的心理学》《犯罪人特征研究》《法证心理学》《剑桥司法心理学手册》等 30 余部,在《心理学报》《心理科学》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80 余篇。

本书由中国法律英语权威、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张清教授,犯罪心理学专家林振林博士组织审校。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犯罪心理学是照亮隐秘角落的明灯。在这本书中,探索各种复杂、怪异又让人费解的犯罪行为,解释了各种各样的疑问,比如,恶贯满盈的罪犯往往经历过怎样的童年?“天生犯罪人”真的存在吗?凶残的系列杀手都是精神病态者吗?好人为何会做坏事?网络欺凌者通常会选择什么类型的欺凌对象?这些都是犯罪心理学家感兴趣的研究话题。书中,对多种多样的犯罪行为,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揭示了犯罪人员的内心世界的隐秘之处,剖析了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联,也揭示了所有侦探小说、悬疑剧的底层逻辑,可以引领读者,洞悉人性幽微,远离犯罪伤害。

这本书的独特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这是一部长销40年的大学经典教材,历经40年的打磨,第12版重磅更新。

在这本书中,涵盖常见的、罕见的、新型的10余种犯罪类型,深入剖析犯罪成因、心理机制、预防策略。书中,探讨了精神病态者违法犯罪,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亲近关系犯罪,也分析了谋杀,欺凌,校园暴力,虐待儿童,以及家庭暴力和财产犯罪。书中,还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探讨了网络暴力、网络诈骗等犯罪行为,反映了新的社会趋势。也更多地谈到了复仇形式的犯罪、人口贩卖、网络欺凌、针对老年人的经济犯罪等话题。这本书是美国一百多所大学的经典教材。也是中国多所大学犯罪学、法学、侦查学、社会学、监狱学、司法精神病学等专业的学习者、教学者的参考读物。

第二 ,新版图书版块更多,可读性、趣味性更强。

在这本书中,提供了丰富的案例。书中,透过一系列离奇、惊悚、费解的案件,让读者洞悉人性、远离伤害。同时,也更新了大量的“热门话题”版块,紧跟社会趋势与热点,让读者远离无处不在的危险。新增加了“研究重点”版块,深入分析具体案件中犯罪人员的心理状况,进行理论上的探讨。让读者理解犯罪心理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书中,新增加了“治疗方法“版块,重视对犯罪行为的预防与矫正。

第三 ,这本书随书附赠两份珍贵的资料。

其中,《8个犯罪心理学研究对家庭教育的启示》告诉读者,家庭是人生的起点,恰当的家庭教育可以从小培养孩子的法律意识,带给孩子远离危险的智慧和拒绝伤害的底气。而另一份资料《6大中外经典案件犯罪心理分析》,让读者了解典型的犯罪心理,告诉读者,阳光下必有阴影,关注黑暗是因为我们向往光明。

第四 ,这本书提供了丰富的融媒体阅读体验。读者扫描二维码,就可以查看参考文献、援引案件等附加资源。在这本书中,每一章都附有相关领域的国内心理学家的导读。

这本书出版以后,好评如潮,众行业翘楚联袂推荐。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刑法学研究所所长、“法制之光”罗翔这样评价这本书,他说,每一个“张三”的背后都有冰山下不为人知的犯罪心理, 了解犯罪心理,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并处理“张三”的犯罪行为,并警惕我们自己内心的“张三”。

《隐秘的角落》导演辛爽感叹说,人类内心最黑暗的部分不会仅存在于影视作品里,而犯罪心理学的完善与发展正是照亮这些隐秘角落的明灯。

“当代福尔摩斯”“华人神探”李昌钰说,这本书从心理学的视角,总结了各类犯罪的心理过程,不仅是教材, 也是帮助我们开展犯罪心理描绘、协助现场重建的指南。

悬疑小说作家、《心理罪》作者雷米推荐说,《犯罪心理学》第12版中加入了很多新内容。其中,最让人感兴趣的是偏见犯罪与仇恨犯罪的部分。在社会愈发呈现出多元形态的当下,人类的征途不仅在星辰大海,更应该直面自己的内心。

中国法学家、新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的开拓者和重要莫基者陈光中老先生中肯地评价道,马皑教授组织翻译了这本享誉全球的犯罪心理学著作,是法学界、心理学界值得庆贺的盛事,有助于这门学科的长久发展。

心理学界泰斗林素德老先生表示,本书值得中国的心理学、法学、司法从业人员乃至每位家长阅读,从中了解犯罪行为从萌芽到发展的过程。这本书不仅有利于减少犯罪伤害, 也能使我们每个人从“谁都可能犯罪” 的教训中引以为戒。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证据学研究所所长何家弘这样评价犯罪心理学,他说,每一份物质证据都能体现犯罪人在犯罪现场留下的心理痕迹,每一份口供都能反映犯罪人的心理博弈过程。犯罪心理学知识不仅能让证据“说话”,还能让我们了解更多实物证据背后的“故事”。

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苏彦捷从心理学视角出发评价说,想了解反社会行为和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就要掌握司法审讯判决的心理规律,也需要防范、干预、矫治的心理学方案,这本书里不仅有科学的答案,还有解决问题的研究过程。

上海交通大学心理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原所长傅小兰认为,本书基于心理学视角阐释犯罪行为和反社会行为,系统地总结了犯罪心理学的当代研究、理论及实践,很适合作为犯罪心理学、犯罪学、司法心理学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的核心教材。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原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许燕称赞说,这本极具代表性的著作让我们将发生于家庭、学校、职场、社会中的各类犯罪行为尽收眼底,了解犯罪心理学中的各种现象与原因,有助于我们及身边人远离罪恶与危险,以正义的立场让世界铺满光明!

《犯罪心理学》(第12版)这本书包含十四章的内容。第一章对犯罪行为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书中,分析了各种不同的理论对人性的看法,介绍了社会学和心理学对犯罪行为的研究。讲述了犯罪的界定与测量。

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分析了导致犯罪行为的各类因素。其中,第二章探讨了导致犯罪的家庭因素,分析了家庭状况和教养方式对孩子人格成长和智力发展的影响。第三章探讨了导致犯罪的生理因素。从生物学和神经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导致犯罪的遗传因素,以及酒精等对犯罪行为的影响。第四章探讨了导致犯罪行为的社会因素,从行为主义的视角,进行了分析。介绍了社会化型犯罪人与个体化型犯罪人,也分析了犯罪行为的情境诱因与调节因素,探讨了权威煽动的犯罪行为。

从第五章到第十四章,介绍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犯罪行为,分析了其中的心理机制。其中,第五章探讨了攻击行为与暴力犯罪,从行为主义的理论探讨了冲动导致的攻击行为,模仿导致的攻击行为,对比了反应性攻击与主动性攻击,也探讨了美国社会的枪支暴力。第六章探讨了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介绍了各种学科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界定,探讨了未成年人犯罪心理机制研究中的各种理论,介绍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预防与矫治方案。第七章和第八章探讨了各种精神病态、人格障碍对犯罪行为的影响。而且,从神经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第九章介绍了各种杀人案件,亲近关系之间的伤害案件和家庭暴力。分析了杀人犯罪行为人的心理因素,揭示了施虐者的心理学与人口统计学特征。第十章探讨了多重谋杀、校园暴力与工作场所暴力中的心理因素。介绍了大规模的系列谋杀案、恐怖主义犯罪和校园枪击案件,分析了犯罪人员的社会心理背景与犯罪动机。第十一章和第十二章介绍了针对儿童的犯罪行为。探讨了人口贩卖的犯罪行为。 第十三章谈到了入室盗窃、入室行凶、盗窃与职务犯罪, 第十四章介绍了暴力财产犯罪、网络犯罪与恐吓犯罪,分析了街头抢劫、团伙抢劫的动机。探讨了隐私问题与网络犯罪法,分析了网络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在这本书中,分享了10多种类型的犯罪行为,有常见的犯罪,有罕见的犯罪行为,也有在新的社会条件下的新型的犯罪类型。在这本书中,可以看到精神病态者的违法犯罪,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亲近关系犯罪,谋杀,欺凌,校园暴力,虐待儿童,以及家庭暴力和财产犯罪,也可以看到网络暴力、网络诈骗等犯罪行为。书中,更多地谈到了报复性的犯罪,以及人口贩卖、网络欺凌、针对老年人的经济犯罪等话题。深入地剖析了各种犯罪的成因和心理机制,也探讨了各种类型的犯罪行为的预防策略。在这本书中,提供的丰富的案例,透过一系列离奇的、惊悚的、费解的案件,让读者洞悉人性的幽微之处,远离犯罪伤害。

这本书是美国一百多所大学的经典教材。新版图书版块更多,可读性、趣味性更强。适合犯罪心理学、犯罪学、心理学、法学、侦查学、社会学、监狱学、司法精神病学等专业的学习者、教学者和研究人员学习与使用,也可为公安、检察、法律、司法等领域的专业人员提供科学的参考,而且,也适合那些对犯罪心理研究感兴趣的大众读者阅读。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