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了《叩街问巷:一个人的上海马路叙事》。这是一本描述上海地域文化的散文随笔集。在这本书中,图文并茂地描绘了上海的大大小小的胡同街道与各式各样的老建筑,记录了上海街道和马路上的古往今来的发展变化。书中的内容是按照上海13条地铁线路上的地铁站来编排的。每一章记录了一条地铁线路上面的各个地铁站相关的有特色的街道、胡同和古建筑,呈现了独特的地域文化风貌。比如,在这本书中,可以看到,在上海地铁1号线上,“徐家汇”地铁站,是汇天下精华的徐家汇,“安亭路站”是安放心灵的安亭路。在上海地铁2号线上的站点里面,有浦东热土唐镇路,望平街上有《申报》,还有欧陆风情的滇池路。地铁10号线上,有“影戏街”海宁路等等。在这本书中,记述了作者在上海的街区散步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叙事角度自由,时空交错,强调个人视角,贴合当下的城市漫步风。这本书的另一大亮点是著名漫画家郑辛遥先生的96幅建筑漫画作品。在这些漫画中,可以看到邬达克旧居、和平饭店、大光明电影院、上海影城、上海展览中心、大世界、海关大楼等等。书中,从漫画的视角阅读建筑,从文化切面了解建筑的历史。
《叩街问巷——一个人的上海马路叙事》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作者:独木成林,郑辛遥,一毛
出版时间:2024年07月
这本书的作者独木成林,本名周林,是著名作家。早在上世纪末,他就写文章描写在上海马路上散步的感受。1997年5月,他在《上海大众卫生报》副刊上发表了散文《想在一条路上散步》。从2006年起,他有计划地利用工余时间,坚持用脚步丈量上海马路,挖掘马路背后的故事,用文字记录上海城市的历史人文风情。他的作品发表在《上海采风》《上海滩》《新闻晨报》《新闻晚报》《劳动报》等报刊上。后来,这些散文被收入《虹口记忆》《虹口电影》等书中。从2015年到2023年,他被聘为《虹口文化报》《静安档案》的特约作者。2019年7月在今日头条平台注册“叩街问巷”个人账号,发表了一系列描绘上海街道胡同文化风貌的散文作品。
这本书的图画作者郑辛遥,是著名的漫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漫画艺委会副主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美术家协会荣誉顾问、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他创作的漫画作品曾经在比利时、意大利、日本等国举办的国际漫画大赛中获奖。代表作《智慧快餐》系列漫画曾经获得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奖、第三届上海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四次获德上海新闻漫画一等奖。被中国美术家协会聘为第九至十四届全国美展评委。获上海首届“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获第九届上海长江韬奋奖。
《叩街问巷:一个人的上海马路叙事》这本书属于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一个人的叙事”系列丛书。这套丛书主要是出版反映新时代上海文化风貌的海派散文作品。已经出版的作品有《相辉:一个人的复旦叙事》《海上华痕:一个人的博物叙事》等。《叩街问巷:一个人的上海马路叙事》是这套丛书中的一部新品佳作。
《叩街问巷:一个人的上海马路叙事》这本书是2008年8月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叩街问巷:上海马路的前世今生》一书的全新增订版。2008年版的《叩街问巷》是我国第一本沿着轨道交通(即地铁)寻访马路的实用人文读本。全书99篇文章,按照上海当时的7条地铁线路编排,介绍了99条马路,实际上,在内文中,涉及到了350多条马路。按照地铁线路编排章节也是编辑的创意。
如今,15年过去了,书中所涉及到的马路交通状况或多或少都发生了变化,有的可以说是巨变。尤其是当年上海的轨道交通线路仅有7条。如今,上海的地铁线路已经有了20条,而且还在发展中,这更是一个鲜明直观的对比。在这15年中,这本书的作者没有停止脚步,他继续在上海的大大小小的街道胡同中,搜寻文化的遗存和记忆,又有了不少新的发现,也有了新的感受。这些发现和感受都体现在他后来创作的一系列散文作品里面。
在这次新出版的《叩街问巷:一个人的上海马路叙事》一书中,新增加了30多篇散文,总共有133篇文章。书中,对原有的文章,进行了逐篇修订,补充和增加了新的内容。新版的《叩街问巷》一书,把原来的摄影作品配图,改变为漫画配图。由漫画大家、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郑辛遥为本书提供了建筑与道路的漫画插图。
编辑推荐认为,这本书别出新意,从一个人的视角来描述上海的街道风貌,挖掘古老的记忆,感受时代的变迁,书写生活在上海的普通人在日复一日的街道漫步中的触动和感悟。这本书受到了读者的青睐,它的魅力体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 ,这是一部反映上海地域文化的散文随笔集。在这本书中,图文并茂地描摹了上海的街道、马路与老建筑。翻开这本书,一幅幅生动有趣的漫画,一篇篇文字优美的散文,带着读者,身临其境地在一条条街道和马路上漫步。顺着一条条充满上海地域文化色彩的马路,不断地延伸,探寻深邃的城市空间。在这本书中,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街道,河流、桥梁,建筑……从这些城市的载体和记忆中,发掘深厚的历史文化遗存,感受上海城市的历史风貌,追溯上海城市文化的源头和传承。
第二 ,这本书中配有96幅漫画作品,描绘了上海街道上的标志性建筑。漫画作者郑辛遥是一位漫画大家。从2001年起,他就创作了一系列漫画作品,来描绘上海马路上的各种建筑。他在每条马路上都精选了一座标志性的建筑,用生动形象的漫画,描绘出来。比如,在南京路上,画的是大光明电影院。在延安路上,画的是上海展览中心。在西藏路上,画的是大世界。在上海外滩,画的是海关大楼……20多年来,这位漫画大家和上海老建筑题材的漫画创作结下了不解之缘。书中的这些漫画可以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上海街道和古建筑的特色风貌。
第三 ,这本书的文字作者独木成林,是著名作家。从2006年起,他利用工余时间,拿着一张上海地图,行走在上海。他走过上海数百条马路,创作了一系列描绘上海马路街道风物的优美散文,用文字讲述马路背后的故事。近二十年的“马路苦旅”,垒聚成了这本记忆散文随笔。
第四 ,在这本书中,按照上海的13条地铁线路和各个站点,来安排文章的章节。全书共13章,每一章安排一条地铁线路,讲述这条地铁线路上面各个站点附近的特色街道和马路。这样的章节安排可以引导读者,乘坐地铁,寻找上海的城市记忆,感受上海的古今沧桑。在上海,现在已经有20条地铁线路,蜿蜒蛇行的地铁线路,犹如上海的掌纹,也是这座城市的文化地图。
《叩街问巷:一个人的上海马路叙事》是一本风格独特的城市文化随笔。在这本书中,谈到了作者创作的经过和感受。书中讲到,2008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了作者所著的《叩街问巷:上海马路的前世今生》。在没有任何签售活动的前提下,此书在当年畅销书如云的上海书展图书销售榜上,名列第7。此书也在一定程度引领了当年上海的叩街问巷的风尚。
时隔16年,作者和编者重新修订出版了《叩街问巷》的2.0版,也就是这本《叩街问巷:一个人的上海马路叙事》。在修订出版这本图书的时候,作者乘坐上海的13条地铁线路,一站站地重走了当年的马路,造访了无数新老建筑。时过境迁,很多地方都已经认不出来了。这让他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书中讲到,要说上海街道上的变化,真的是太快太多太大,一言难以蔽之。单就初版图书中的99篇文章所涉及的马路来看,有的整体拆迁;有的从静谧的小马路变成名噪一时的“网红”马路;不少历史建筑得以修复,更多的史料披露出来,街区功能也随之变化;还有不少马路通过“微更新”,显得更加富有历史底蕴和时尚气息。因此,在新出版的图书中,内容做了较大幅度的改动。初版图书中的文章,98%都做了改动,有的进行了重写。同时,初版图书中的文章只涉及7条轨道交通线路,而今上海轨道交通线路已经多达20条,但限于篇幅又不可能全部涵盖。所以最终确定13条轨道交通线路(1—13号)为新版图书的“路线图”,这样又新写增补了30多篇马路文章。新写的马路主要分布在原闸北“不夜城”地区、原南市区老城厢地区和静安区、宝山区、普陀区、杨浦区、闵行区等老工业区。
在《叩街问巷:一个人的上海马路叙事》这本书中,描绘了上海巨鹿路上的各种古建筑和新旧变化。巨鹿路是上海黄浦区和静安区的一条马路。书中讲到,巨鹿路原名巨籁达路,以法国驻沪总领事巨籁达的名字命名。这条街道是在1907年修建的。1943年改名为巨鹿路。巨鹿路是一条不通公共汽车的安静的马路。身处繁华的市中心,巨鹿路似乎显得有些安静寂寞。
但是,巨鹿路是有回声的。这种回声不是喧嚣和嘈杂的声浪,而是内心深处的惊叹。那些陈旧却精美得让人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的建筑,无不让每一个路过此地的人感慨几许、赞叹连连。
如果你从东面金陵西路走进巨鹿路,南北两面都是广场公园的绿地,那是20世纪90年代拆除众多老旧弄堂建筑之后的新貌。过去这里沿路两侧,有专演越剧的九星大戏院、信谊化学制药厂,以及永庆里、安乐邨、首芝坊、巨兴里、茂德里等,还有一个规模较大的巨鹿路菜场。
过陕西南路向北眺望,在巨鹿路上,一眼就可以看见一组具有挪威城堡建筑风格的别墅,这就是建于1936年的马勒住宅。整组建筑由6栋大小不同、高低错落的房屋组成,尖塔四坡顶,尖顶嵌有彩色玻璃,墙面凹凸多变,棱角起翘,多彩多姿,很有童话意趣。
据说,这是当年英国航海家马勒建造的。这是一组奇特的建筑,融合了多种建筑风格。而且,内部大小106个房间的装饰也极尽奢华精巧之能事,真的像童话仙境一般虚幻美丽。现在,这里是马勒别墅饭店。
在巨鹿路上,就在巨鹿园酒店对面的852弄内,8幢建于1930年的英国乡村风格的楼房,分列于弄道两侧。这些楼房是坡形屋顶假三层。黄色糙面水泥砂浆墙面,楼前有小庭院。楼房的部分山墙露出暗红色的木构架,坡顶上有高高的烟囱;侧门入口处有拱券形的雨棚,伴着高耸入云的杉树,同样的美丽如画,让人在惊鸿一瞥中领略到巨鹿路那华彩乐章的开端。
《叩街问巷:一个人的上海马路叙事》是一本文笔优美、图文并茂的城市文化散文集。在这本书中,优美的散文配合生动有趣的漫画,带着读者,品味上海街道上的各种古建筑,发掘深厚的历史文化遗存,追溯上海城市文化的源头和传承演变,感受上海的百年沧桑。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