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了《伴你老去的勇气:如何陪伴日渐老去的父母》。这本书是日本著名心理学家岸见一郎 针对养老话题的心理力作,是一本写给照护者的治愈之书。在这本书中,探讨了独生子女、养老困境、父母难相处、阿尔茨海默病等多方面的话题。这本书是关于照护老年父母的实用指南。书中,有关于家庭关系、个人成长和社会责任的深刻反思。作者通过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老年照护的复杂性,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的挑战。在这本书中,还借助阿德勒心理学分析子女与老年父母相处的问题,洞悉老人难相处的本质,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照护、理解和尊重老年人的观点和建议。
《伴你老去的勇气:如何陪伴日渐老去的父母》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作者:[日]岸见一郎
出版时间:2024年06月
这本书的作者岸见一郎,是日本著名的心理学家、哲学家,1956 年生于京都。曾在京都大学研究生院文学研究系攻读博士学位,专攻西洋哲学史。1989年起致力于研究希腊哲学和阿德勒心理学。译著有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讲义》和《人为什么会患神经病》,著有《被讨厌的勇气》《幸福的勇气》《阿德勒心理学入门》等多部心理学长销力作。
在老龄化的时代,独生子女、养老困境、父母难相处、阿尔茨海默病等等,这些都是成年人不忍面对的话题。这本书是写给照护者的治愈之书。在这本书中,带领着读者,从哲学、心理学的视角,看待老年照护中的难题,直面生老病死、孤独与失败,减轻中青年照护者的身心负担,重构和谐温暖的家庭关系。
编辑推荐认为,这本书的亮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这本书中的内容紧贴老龄化、居家养老等热点话题。
这本书是“自我启发之父”岸见一郎以亲身经历写成的“养老版《被讨厌的勇气》”。书中讲到,所谓的靠近父母,其实是在消除负罪感、偿还感,重建自己。这本书是写给老龄化时代的照护者的实用指南。
第二 ,在这本书中,探讨了老年照护中常常会遇到的各种挑战,比如,中年独生子女如何平衡照护老人与工作之间的关系?在老龄化不断加深的背景下,老年人阿尔茨海默病频发,空巢老人遭遇心理危机,成年人如何应对?如何改善与父母的关系,接纳他们老去的事实?什么是认知症,都分为哪些类型?我们能为年迈患病的父母做些什么?老人性格不好,不讲理,我们该怎么应对?除了个人,社会和养老照护机构应该承担哪些责任?
第三 ,在这本书中,借助阿德勒心理学原理剖析养老困境。通过亲子关系、老年痴呆症的症状、老年父母的渴望等六个维度的思考,让照护者减轻心理负担,重新构建家庭关系,通过自身、父母、社会的三方力量,为父母寻求幸福晚年。
第四 ,书中讨论了照护工作中的情绪管理、照护资源的利用等,并强调了照护过程中家属的情感体验和个人成长。书中讲到,养老不是还父母债,也不需要自我绑架。养老的质量取决于亲子关系,子女需要正视父母老去的事实,积极调整心态。要从老人的角度理解老人,找出与老年人的相处之道。
书中讲到,养老照护其实是子女和老人双方的二次成长。作者通过自己的经历,鼓励读者在照护过程中进行个人反思和成长,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关爱老年父母。作者提倡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鼓励老年人和家属活在当下,珍惜每一天的相处时光。
在这本书的推荐序中讲到,一位哲人说过,每个人的晚年都是一场血雨腥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调查数据表明,到 2035 年,中国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 4 亿,占总人口的 30% 以上。这将给我国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各方面带来深刻的影响。
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郎先生在照护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父亲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到其中的种种不易,渐渐明白了既然不能回避,就要勇敢、快乐地去面对,让照护父亲这件充满压力的事,通过自己的爱、巧思与智慧,变得和乐自在。岸见一郎先生以医者和作者的视角,将自己照护父亲的心路历程以及照护心得写成了这本书。在这本书中,解答了养老照护中的许多问题,比如,我们能为陪伴我们长大的父母做些什么,如何改善与父母的关系,如何做好心理准备来陪伴渐渐老去的父母,如何接纳父母的变化,理解父母的言行并恰当地应对,如何避免与父母陷入不必要的冲突等。在这本书中,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诠释了人们在照护父母中可能会遇到的种种困惑。
在这本书的序言中,作者讲到,他的父亲已经82岁了,被诊断为老年痴呆症,起初在家里接受照护,现在已经住进了照护老人的机构。父亲入住专业照护机构以后,他每周都要去探望父亲两回。
父亲患了认知症,因此,在这本书中,谈到了很多有关这种病的内容,主要是探讨照护者及家属该如何理解、如何应对认知症。书中,全面讨论了照护方面的各种问题,启发人们思考,如何与父母相处,才能在两代人的关系上找到突破口。
在这本书中,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阐述了如何改善老年人的照护工作。书中讲到,亲子关系决定养老的质量,需要改善与原生家庭父母的关系。作者提出,改善与老年父母的关系对于养老照护工作至关重要,通过改变态度和行为,可以减轻照护的负担并提升生活质量。
书中讲到,尊重与接纳父母的价值,是摆正心态的关键一步。作者强调尊重和接纳老年父母,不仅仅是尊重他们作为个体的价值,更包括接纳他们的现状和能力。
照护不是个人的道德负担,需要改变方式,积极寻求他人帮助,还有社会支持。书中提到,人们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适应老年生活,应对认知症的挑战,这包括接受自己的局限性和寻求他人的帮助。书中讲到,建立一个有利的社会环境,对于老年人和照护者来说,都很重要。在这方面,可以提供适当的照护服务,也可以改善公共设施。
这本书包含六章的内容。
第一章是“养老的质量取决于亲子关系”。在这一部分,讲述了作者的父亲住院以后,被诊断为患有老年痴呆症。他父亲经常忘记自己已经购买的东西,反复多次购买同样的东西。一个人出门到街道上,也常常迷路,被别人送回家。后来,他父亲住进了老年人照护机构。书中讲到,在照护老人的时候,不要逞强,不要害怕向别人求助。照护会影响家庭关系,但未必会让家庭关系恶化。
第二章是“老人的忘性,认知症的真相”。书中讲到,自从父亲住进老年人照护机构里面以后,作者每一个星期都要去老年机构两回,去看望父亲。为了更好地照料父亲,他也阅读了很多有关老年痴呆症方面的文献资料。他说,对老年痴呆症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可以更好地理解父亲的脾气。
老年痴呆认知症,就像大脑无法多线程操作,能用的内存空间变少了。比如用计算机时,我们可以同时打开多个程序,来回切换操作。要是用一个程序时必须把另一个程序关掉,就会既麻烦又浪费时间。而认知症的状态,就相当于无法同时打开多个程序了。
老年人患有痴呆症,常常失忆,想不起刚刚发生的事情。这种认知症的症状可分为核心症状与周边症状。核心症状包括废用综合征,它在医学上是指某种身体功能原本不算差,但因为不怎么使用,导致功能弱化的情况。核心症状还包括记忆障碍与定向障碍。在实际生活中,即便同为认知症,表现形式也会因人而异。
第三章是“父母本人渴望怎样的老年”。在这一章,讲述了作者在研究了老年痴呆症方面的文献资料以后,对父亲的内心世界,有了新的理解。书中讲到,父母或许会对子女有所期待,但要子女完全满足自己的期待是不现实的。他想努力满足父亲的期待,但即便做不到,也不会为此而自责。书中讲到,改善与父母的关系,可以从现在开始。重新开始与父母的关系,与年迈的父母一起生活、照护他们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是不要设定不可能达成的目标。在照护老年人的时候,需要建立一种无须判断双方孰是孰非的关系,这样,生活也会更加平和安稳。书中还讲到,离开父母时不需要找理由,只要离开就好。不要错过父母求助的信号。
第四章是“老去的父母教会我人生的意义”。在这一章讲到,要用积极的眼光看待父母的老去,从年龄的增长中看到积极的一面。也要用愉悦的心态对待老人重复的诉说。父母反复说起的事,对他们而言都是很重要的,因此我们应该用心去倾听。在老人想不起过去的事情的时候,无须让老人想起,而是从现在重新开始。书中还讲到,在和老年痴呆症患者相处的时候,要以患者的逻辑重新看待世界。
书中讲到,在作者看来,父母只要活着,就是在做贡献。在照护老人的过程中,要成为父母的伙伴。人无法通过他人的力量获得幸福。身为子女我们有必要区分自己能为父母做些什么、不能为父母做些什么。
书中讲到,为父母做出贡献,这件事本身就值得高兴。为了不让照护过程变得令人痛苦,最好就以“今天刚刚认识这个人”的心态来对待父母。照护父母能够带来“贡献感”,因而能让照护者感到幸福。
第五章是“面对疾病,医生、护士和家属能做什么。”在这一章,讲述了在照护老年人的时候,一定要利用好照护制度。病人与高龄老人更接近人生的真理。在遇到困境的时候,要向社会服务机构求助。在求助的时候,要保留被拒绝的余地。
第六章是“理想的养老社会如何建立”。书中讲到,人的生活方式就是人的性格,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想改变就能改变。改善关系的决心能改变一切。虽然我们下定决心就能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却无法改变父母现在的生活方式。在理想的养老社会里面,如果能从周围获得恰当的帮助,人的生活方式就是可以改变的。只要我们改变了对父母的看法,父母就真的会改变。在照护老年痴呆症的父母的时候,只有能在“存在”的层面上接纳自己,才能接纳父母。看到对方本来的样子,才是“尊敬”。
在这本书中,讲述了父亲因为衰老,越来越健忘,患上老年痴呆症的故事。书中讲到,父亲长年独居,越来越健忘。搬回旧宅大约两个月后,父亲病了,住了两个月的院。住院期间,被诊断出患有阿尔茨海默型痴呆症。父亲出院后,便无可挽回地衰退下去。
父亲搬回旧宅前就养了一条爱犬,可出院后,他完全忘记了这条狗。父亲出院回家后,这条称得上是他晚年伴侣的狗,已经彻底从他的记忆中消失了。
出院以后,父亲已经无法自己购物和做饭了,所以,白天他总会去父亲的住处。父亲的家离他住的公寓楼,步行只需 15 分钟左右,所以每次有什么事,他都会过去一趟。有时,父亲会忘记已经吃过饭。
最让他震惊是,父亲已完全忘记了去世的母亲。这种关乎自身存在的根本性东西,父亲都已不太明白。知道这一点后,他才终于想到,父亲在搬回旧宅前,曾经把同样的东西重复买了好几遍;也曾经出门后找不到家,由偶然路过的附近居民开车带回来。
看到这一些,他才彻底明白,父亲被诊断为认知症意味着什么。他阅读了一些书籍,查阅了网络上的资料,也请医生做了解释,因此,可以大概了解认知症是一种怎样的疾病。他读过一本书,里面讲到,一位专攻认知症、为很多人做出过诊断的医生,只有在自己的妻子被诊断为认知症后,才知道照护病人有多么困难。即便同为认知症,表现形式也会因人而异,这位医生是专家,或许知道妻子的病情会和其他病人的病情有不同的表现,但他了解不够充分的是:对病人家属而言,被诊断出认知症并不是终点,而是一场看不到尽头的照护起点。
在这本书中,还谈到了老年人照护工作的种种挑战,如家属的情绪管理、照护资源的利用等,并强调了照护过程中家属的情感体验和个人成长。书中,运用阿德勒心理学的理论,分析了养老困境,可以让照护者减轻照护负担,重新构建家庭关系,通过自身、父母、社会的三方力量,为父母寻求幸福晚年。
这本书适合30岁以上成年读者、成年独生子女阅读,也适合患病老人家属、养老机构从业者和其他照护者阅读,同时,有原生家庭问题、童年缺爱的读者,通过阅读这本书,也可以获得疗愈。
这本书是原版图书的重译精编版,语言更加流畅,内容更加生动。同时,还随书附赠精美插画书签。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