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6日9时56分,神舟十三号飞船经过半年的太空遨游,平安降落在东风着陆场,三名航天员胜利凯旋。翌日,素有“风筝之都”美誉的潍坊,一个一百五十余米的“中国空间站”翱翔天空,这是民众平凡的浪漫,他们用自己的巧手,呈现其美好的“航天梦”,尖端科技成就与精湛民间技艺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刻相得益彰,是国之骄傲,民之夙愿。正所谓“天下太平新样巧,一行飞上碧云端”(清·杨米人《都门竹枝词》)。
《风筝史话》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作者:徐艺乙 著
出版时间:2021年09月
说起风筝,南京徐艺乙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完成了一部《风筝史话》,第一次全面地介绍了风筝所包含的民间习俗、文人雅好以及民众对技术的探索等内容,探讨了风筝的起源问题、样式、风格以及风筝与科技的关系,也介绍了丰富的外国风筝的案例,是系统了解风筝文化的开篇之作。书中引用了大量的文史资料,梳理出风筝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从史籍记载、文人笔记、专门著述等多角度知识,厘清了风筝在科技、艺术、民生、诗文方面所承载的民众哲思与文人情怀。同时,书中详述了风筝在亚洲、欧洲、美洲等地域的使用境况,对比分析了中外风筝文化在科学探索、民间习俗领域的不同应用。徐艺乙先生言其为“小书”,但是书中却勾画了一幅风筝文化的宏大图景,于一门微小技艺中洞悉了其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意旨及人文情感。
该书自出版发行至今,已卅年有余。此书在普及民间艺术、弘扬民族文化方面,发挥其重要的学术研究作用。学术界的努力带来的影响和效果是显著的,在之后的三十年间,民间美术的保护以及发展,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在这样一种背景下,《风筝史话》有了其新的使命。于是,经过多方努力,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的《风筝史话》于2021年9月再版刊行,并荣膺中国2021年度“最美的书”称号。
新版《风筝史话》在书籍装帧方面,极有巧思。该书采用传统线装书的形式,竖排右翻,阅读之时,与读古籍几乎无异,历史的代入感很强。另外,正文字体采用宋体字,浑厚饱满,粗壮有力,像是采用古时雕版印刷之技艺,再一次增强历史感。书页采用对折不裁的设计,在对折的隙间适时地放入与文章内容相匹配的风筝插画,插画可取出单独装裱,未取出时插画若隐若现,增加了书籍阅读的趣味性。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书中部分插图的排版设计,打破了固有的与文本同在纸上的方式,一些风筝图片单独成页,夹于文字之间,正面为风筝千姿百态的图案,背面则清楚地绘制了风筝的结构,可以说是在阅读的时候,将风筝拿在手中赏读了。这样的设计让书籍本身有更强的立体感,层次感也更加分明,对于阅读的节奏感的变化也起到了一定的调节作用。正如人们在放风筝的时候,或急速奔跑,使其扶摇直上;或驻足静心,任其空中摇曳。
我们有理由相信,是风筝本身精良的工艺特征及丰富的风格样态,给了此次书籍装帧以重要的启示。设计因传统工艺文化的厚重而衍生多样化形态;传统工艺文化也因设计而跃然纸上,鲜活灵动。而徐艺乙先生《风筝史话》中大量的史籍文献以及丰富的国内外风筝应用案例,充分展现了风筝文化所凝聚的科技意识、艺术思维、人文情感和以文传技的内蕴。
回顾风筝发展的历程,在成为一个充满娱乐性的趣味玩具之前,风筝有其丰富多样的实用功能。这些实用功能中包含了极其丰富的技术思维和求索精神。徐艺乙先生在书中首章展开对风筝起源问题的考证,以史籍文献中的点滴记录入手,不断推敲,串连故事,形成了如下四种风筝起源时期的判断:春秋战国时代、秦汉时期、南北朝时期、五代时期。然而,文献的记述和民间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充斥着演绎的成分,故事性强而学术严谨性略微欠缺。因此,综合分析史籍文献的记述之后,确定了风筝起源应早于汉代的论断。为进一步论证这个论断,徐艺乙先生从民众生产技术发展演进的角度,论述了风筝的产生与人们从发现风能到掌握风能的过程密切相关。
来自中国的风筝在之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传播至异域,成为中国周边地区民间文化中重要的组成。在日本、朝鲜、马来西亚、印度、泰国等国家和地区,风筝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和美好的内涵。正如徐老在书中前言所述:“风筝在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中国的古老发明能在西洋发扬光大,并对世界文明做出了贡献。对此,我们是不是要做点什么呢?有没有悟出点什么呢?”这感叹也已三十余年了,在这叹息中呼吁民众不但关注传统工艺文化,更应该关注工艺文化所包含的技术思维和探索精神,亦即今所谓之科技意识。尤其是在当下力倡“科艺融合”的学科发展背景下,更应该以技术思维去深入了解传统工艺文化,并将其阐扬拓展,丰富工艺文化的当代价值。
风筝的制作有三个大的工艺环节,即扎、糊、绘。完成此三环节之后,便可以试着去放飞风筝了。如果说“扎”和“糊”的工艺环节,体现的是民众对技术探索和机械原理的掌握,能够确保风筝遨游飞翔。那么“绘”这一环节,给予了风筝技术文化之外丰富的情感寄托,也是构成风筝文化丰富性的重要要素。
在书中附录部分,选抄了曹雪芹《南鹞北鸢考工志》中的“风筝画诀”部分内容,有“比翼燕画诀”“半瘦燕画诀”“瘦燕画诀”“肥扎燕画诀”“雏燕画诀”,这些画诀中除了记述不同造型风筝色彩搭配的法则,如半瘦燕画诀中讲到,“法以佛青为底,槐黄衬之,配以红、绿、湖、紫色等,宜力求鲜艳夺目”,还有相应的配诗。每一个风筝的糊制,早已不是单纯的娱乐玩具,它是一个被寄予厚望的信物,赠予长辈、同辈、晚辈以合适的风筝,浪漫地传递着人们的情感寄托。
另外,放风筝的娱乐活动,有其鲜明的节气限制,因此这些活动也往往与特定的节气习俗融合起来,这就赋予了风筝文化以丰富的民俗特质。人们希望风筝能够向造物主传递民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愿望;有的地方在风筝上画神像、贴神马,由孩童放飞,以求消灾祛难,一方平安。这些复杂的情感是民众朴实生活的愿望,风筝成为这些复杂情感最简单的形式。
手工艺是农耕社会时期维系生计的手段之一,传统农耕社会时期,务农者农忙时躬耕黄土,勤勤恳恳;农闲时以艺相济,既是打发闲时的一种选择,也可以换取经济收益,补益家庭。当这种技艺被掌握在有“兼济天下”胸襟的达者手中之时,一项技艺便能够显现它更大的价值。书中所录曹雪芹之故事,便可窥斑知豹,晓其大略。
《风筝史话》内页
《风筝史话》内文图
传统社会从事手工艺生产制作的工匠们,大多数是不具有良好的知识积淀的,他们倾尽一生的精力于一门手艺中,若子承父业,或有受徒,技艺也许能够代代相传,形成丰富的工艺文化。倘若子未承父业,亦未能授徒传艺,那么,一门技艺就会悄无声息地渐渐消逝,直至销声匿迹,良可叹惋!幸而有众多文人士大夫阶层的人,钟情于器物的收藏,工艺的考量,甚至会直接介入工艺品的设计和制作,并在长期的制作、赏玩、品评过程中,记录技艺形态,形成文人笔记中的工艺文化。
现今看到的书中之“风筝图示”“歌诀”“自序”“董邦达序”等是北京的风筝艺术家孔祥泽先生抄录下来,并传播至今。
可以看到,每个历史时期,总有先觉者能够察觉到书写的价值,徐艺乙先生《风筝史话》自20世纪90年代刊行,至今再版,一直发挥着它对于风筝文化普及和深入研究的价值,使民众更加深刻地了解工艺文化,也会启示更多的工匠群体去整理个人的工艺文化,书写记录,长久传播,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全面复兴,贡献民间工艺文化的无穷力量。
徐艺乙简介
徐艺乙,南京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保护、民间文化研究、传统手工艺,为《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手工艺卷》主编。曾于1990年代将柳宗悦思想引进中国,译著有《工艺文化》《工艺之道》《工匠之国》等。
(本文原载于: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公众号)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