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太阳之下并无新事”,“整本书阅读”不是个新鲜事物,早在1941年叶圣陶先生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中就提倡“读整本的书”。
2019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年级开始统一使用统编版语文教材,为突出“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语文教材特开辟了“快乐读书吧”板块。由此而来的有关“整本书阅读”的理论和方法层出不穷,岳老师的这本《走向深度阅读: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 9 讲》到底有何不同呢?
《走向深度阅读: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9讲》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
作者:岳乃红
出版时间:2024年08月
我认为有三个特别之处:
寻什么根?寻整本书阅读之根。我以为,岳老师在试图通过这本书追本溯源,寻找整本书阅读的理论支撑。她不是简单为整本书阅读下个定义,再加入老师们喜欢的教学案例了事,而是在研究和阅读了大量书籍和资料后,从中找出与整本书阅读息息相关或能借力用力的理论支持,让整本书阅读不再是一座孤岛,而是存在于社会学、生态学、心理学、教育学,甚至管理学中的一个成熟系统。
举例一:她引用“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学方法”,将生态学与儿童阅读的环境因素做了分析,用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宏系统这种“俄罗斯套娃式”的图表,将儿童生活的直接环境与间接环境的关系,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举例二:岳老师特别关注“数字时代对儿童阅读产生的影响”的问题,她通过尼古拉斯·卡尔的《浅薄:你是互联网的奴隶还是主宰者》、玛丽安娜·沃尔夫的《普鲁斯特与乌贼:阅读如何改变我们的思维》等专业著作,提炼重要观点,向我们发出警示——互联网冲击之下,受电子屏幕严重干扰的儿童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问题:
① 大脑中负责阅读的神经回路正在弱化
② 强刺激促使感官退化
③ 注意力分散
④ 过渡依赖外部信息,缺乏思考。
基于这些情况,岳老师进一步论证,整本书阅读,是解决以上问题的一味良药。
举例三:我第一次听到“文学想象的五个立场”就是在岳老师这本书中,她学习并运用朱迪思·朗格在《文学想象:文学理解与教学》中提出的“想象构建”的“五个立场”,多次将其糅合在与之相关的内容或教学案例中,让理论变成了读者比较容易理解的实践经验。
举例四:我最早阅读《创造知识的企业:领先企业持续创新的动力》(作者:日本著名管理学家野中郁次郎、日本一桥大学竹内弘高)这本书时,只是惊叹于其中企业管理的理论多么精妙,从未将它与“整本书阅读”联系在一起。但是,岳老师却独具慧眼,她能将这本书提到的“知识转化的四种模式”,应用在整本书阅读交流课中,而且融合得恰到好处。
“整本书共读的过程就是一个阅读共同体不断能形成、发展、提升的过程。在这个团队中,大家彼此互相学习,共同面对、创造。交流活动形成的一个‘场’的能量,是他们在独自阅读时无法企及的。在这个‘场’中,他们重新审视先前对文本的阐释,提出自己的问题,探索各种可能性,这成了他们深入理解文学的重要场所和重要时机,由此带来的脑力激荡是前所未有的......”
老师与整本书阅读、整本书阅读与学生、老师与学生,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学习闭环,一切都是为了“走向深度阅读”。
叔本华说:“一个明智的人就是一个不会被表面现象所欺骗的人,他甚至预见到了事情将往哪一方向变化。”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操层面,是彰显真功夫的时刻,也是关注这个领域的老师们想得最多、听得最多、看得最多的内容。岳老师在实操层面是如何指导我们的呢?我只能说,她在手把手教你如何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再说一遍,是“手把手”。
①导读:兴趣为要
我们都知道,导读课承担的教学任务不外乎就是“激趣”二字,在此目标下, 导读课的形式和时长都是次要的,只要让孩子对一本书发生浓厚兴趣,想马上一睹为快,我们就成功了。但是,如何导读也是有技巧的,书中由浅入深提出三种方式:
讲述故事 → 朗读第一章→导读课
是的,最后才是“导读课”。也就是说,你没必要非要郑重其事地把“导读”上成一节“导读课”,在“导读课”之前你可以尝试简单地讲述故事,“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故事雏形,最好能呈现一两个矛盾冲突,引发学生投入故事。”还可以把那些在第一章就集中体现了激烈的矛盾冲突的情节,直接朗读给学生听。
至于导读课如何开启,岳老师在书中详细地给出六种路径。
读到这里,我反观自己在导读课的思考和设计上简直是空白,我只知道选择好玩有趣的片段去吸引学生即可,但不知道选择故事片段是有很多讲究的。
例如,什么“平路故事”?什么是“爬坡故事”?只有弄明白了这两种故事结构,你才能摸得清故事脉络,从而更好地选择合适的导读片段。
另外,我们常常提到“关键事件”、“有趣的情节”,它们到底有哪些特征,我们又该如何呈现呢?知道了导读课应该怎么做,那你知道哪些事一定不能在导读课上做吗?导读课上要不要讨论和分析,做到什么程度才能做到不越位呢?
有人说:“理论是灯,指引实践方向;实践如行,验证理论光芒。”
岳老师在书中几乎将整本书阅读这个庞大系统的每个角落都关照到了,这些指导不仅仅是停留在书面的理论,更是她亲身经历过并总结出来的真知灼见。
②推进:日拱一卒
整本书阅读推进的层面,岳老师反复强调“日常化”、“持续性”,这个观点我不只一次听她说过。因为,“没有教师指导的阅读有可能在无形中会导致难以矫正的知识失控”、“我们面对的孩子是初级阅读者和解码级阅读者,他们正在从解码级向流畅级过渡,这个阶段的儿童在阅读技巧和阅读理解方面还需要不断地学习,而教师能深入到他们的阅读过程中基于持续性的指导,无疑会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这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是一个需要不断投注精力和时间的过程。你愿意这么去做吗?”
《格言联璧》有句话说:“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岳老师提倡,老师要持续参与到孩子们的阅读过程中,始终观察和关注孩子们的阅读体验与感受,并适时给出各种方式的推进指导,让师生在共读的过程中,“慢慢地积蓄孩子和教师自身成长的加速度。”
你会发现,岳老师享受其中,乐在其中。她并不觉得整本书阅读的日常化持续推进是件苦差事,她的风格从来不是心血来潮式的,不是轰轰烈烈式的,而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踩得实实地往前走,因为只有这样,阅读给予孩子的滋养才能更加深入与丰富。
我对这个章节当中穿插的案例印象很深。第一,即使是简单的提问策略,岳老师也让它落在实处,不是泛泛而问。她在书中以《长袜子皮皮》为例,她列举中针对各章节提出具体问题,并详细说明这个问题的指向和意图什么;第二,让学生提问,是个好办法,我在教学中也常用,但岳老师会巧妙地、细致地修改学生的问题,来帮助和教会学生如何更好地提出问题。
③交流:步步为营
终于聊到了“交流课”!这是最让我兴奋,也是让我解读起来最费心力的一个章节。我带着共读小组在这里讨论了3个多小时,感叹于岳老师深厚的理论与实践功底。
这一次,岳老师在“整本书交流课”中嵌入的是苏格拉底式的教学方式——通过讨论而探索。意思就是,“通过讨论问答,逐步引导学生自己得到正确答案。”岳老师认为,“整本书阅读需要来一场苏格拉底式的对话,让孩子们沉睡的内心得以苏醒,并在对话中产生知识和智慧。”
怎么对话呢?一节交流课围绕什么展开讨论呢?
原来,主题、话题、问题,是三个不同的东西,岳老师用图示说明,辅以文字阐释和案例详细论证,让我们层层深入去解读三者的关系。我也按照自己的方式绘制了图表,和共读小组成员讨论,这个过程真是美妙!
以《绿野仙踪》为例,岳老师的三层理解让我大为赞叹!
这本书我反复阅读多遍,不仅设计了课程,听过示范课,以它为例培训过老师,还写了9千多字的文章做解读,绘制了十几张地图、思维导图、阅读单等,但岳老师从主题设定、到话题的设计,再到问题群的设立,让我再次感悟到,真正的专家,通过长期摸索和实践的积淀,才能达到这样炉火纯青的境地。
共读时,我们详细拆解这个部分,并把书中《绿野仙踪》交流课教学实录中的框架梳理出来,与岳老师前面的理论一一对照与理解,真正地学到了交流课的方法。
万法归宗,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角色是“组织者”,是“共创式教练”,是“师生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是具有深度思考能力的“读者”。
这本书最后的落点是“心灵”,岳老师很认同享誉世界的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的话:“我只教一件事,那就是观察你自己,深入探索你自己。”
在精神层面,岳老师召唤那些想要觉醒和蜕变的师者,回归本心,敞开心灵,认识自己,臣服于生命之流。
“就在给你们讲述过往的一幕幕时,泪花在眼眶里打转。二十多年来,我一直做着一件事情:和孩子们一起读书。这件事情,将我和孩子们的生命,以及作品的生命、作者的生命,还有故事中人物的生命,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与一生的事业融合在一起的作品,是对生命的献礼,值得我们爱它!
本次共读小组冀东勤老师,有一天在读书分享时说:“活着的最好态度不是马不停蹄,一路飞奔,而是不辜负”,大家都很喜欢这句话。
我们对阅读的热爱,让我们不辜负共读这本书的过程;我们对岳老师的尊敬与感谢,让我们不辜负在学校、在家庭践行整本书阅读的理念;我们对生命珍视与臣服,让我们敞开胸怀,在儿童阅读推广、整本书阅读的路上,不断去奉献、去传承、去创造!
图书简介:
本书是特级教师岳乃红老师二十多年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凝心之作,较全面地厘清了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相关理论、观念、路径、策略,可帮助一线教师打开富有灵性和思辨的教学天地,有效提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推进整本书阅读教学,让深度阅读真实发生。
书评作者:
牛宇,儿童阅读推广人,2016年马云公益基金会获奖教师,2018年马云乡村教师社区最佳讲师,2018年阿里巴巴XIN公益大会演讲嘉宾(作为全国唯一一位受邀教师,与马云同台演讲),2019年“阅读改变中国”年度点灯人,第四届“桂馨·南怀瑾乡村教师计划”奖,深度研发200多套儿童阅读和写作课程。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