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了《海上题襟:画间记》。在这本书中,汇集了著名画家萧海春的32篇艺术随笔,内容涉及山水画的创作、鉴赏、教学等诸多方面。这些文章里面,反映了作者四十多年来对艺术的思考和感悟。有的探讨了中国山水画的创作与传承,有的是对历代绘画大师的作品风格的品鉴。在这本书中,可以看到对花鸟画历史的探微,可以看到传统山水画的基本技法与图式,可以看到传统绘画中的留白的风格。也可以看到传统山水画写生的时代嬗变,还有西北地域山水画与江南山水画的不同风格。书中探讨了绘画艺术领域的许多话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反映了当前中国山水画创作的状况和发展前景,也介绍了一些新的绘画思潮和风格,探讨了这些新的艺术风尚所带来的影响。
《海上题襟:画间记》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
作者:萧海春 著
出版时间:2024年08月
这本书的作者萧海春,是著名的山水画家。他1944年生于上海,祖籍江西丰城。毕业于上海工艺美术学校。现为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博导,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文史馆馆员,上海市突出贡献专家协会会员。他的绘画作品《天籁》《有幽可居》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拟富春山居图》《九峰三泖》《赤壁夜游图》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青山沐雨》被人民大会堂收藏。
这本书属于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海上题襟”丛书。这是一套精品书画文化丛书。在这套丛书的序言中说,古人常以胸襟、襟怀借指胸怀。题襟就是指抒怀,也就是指文人志同道合聚合抒怀。这套丛书的作者都是当代书画界有影响力的书画名家。内容涉及书法史、书画鉴赏、艺术批评等内容,文章深入浅出、隽永可读,极具知识性和艺术性。
8月17日,《画间记》这本书的新书发布会在2024上海书展世纪活动区举行。在发布会上,作者萧海春先生分享了自己的山水画创作的心得,也谈到了这本新书出版的感悟。他说,中国画应当具备深厚的文化和艺术修养,从历史的角度去看待,中国画都蕴含着人文思想和理想追求。
上海博物馆原馆长陈燮君前不久撰写了九万多字的文章解析萧海春的山水画近作。他认为,对于萧海春的绘画创作,需要站在当下,从历史的角度来观照。《画间记》这本书是一本深入浅出的绘画随笔论著。他说:“萧海春对中国山水画有着自己的想法与理论建树,这四年中他不间断进行创作,每有新面目。”
知名艺术评论家毛时安说:“认识萧海春很多年,我认为他有‘四块石头’,石涛、石谿、八大山人,还有玉石。早在1980年代,他就是玉雕界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了,而这本《画间记》主要谈山水画,是他几十年创作的感受与结晶。”
上海书画出版社原社长、总编王立翔说,萧海春不仅是上海有影响的绘画大家,也是知名的美术教育家。他说:“《画间记》这本书虽然薄,但是内涵丰富。此次著作的出版是一次探索共建的积极活动。这本书是上海书画出版社‘海上题襟’丛书的第一本,这套丛书,期盼海内外方家都来聚会、抒怀于海上。丛书如能启读者之心扉,发学者之思致,并为当今文化、艺术之积淀留下时代的痕迹,则亦属我们为接续中华文脉略尽了绵薄之力。”
在《画间记》这本谈艺录中,收录了作者的三十二篇艺术随笔,分上中下三编,十多万字。上篇是“创作·画论”,中篇是“画史·题跋”,下篇是“传承·教学”。
在上篇“创作·画论”中,收录了15篇随笔,包括“寻找耕耘的乐土——西北印象记”“从西北莽原到胸中丘壑”“关于线和笔墨的小记”“徜徉丘壑间”“心存林泉 游目骋怀”“月光世界 诗意山水”“巨幅山水画是时代的视觉要求”“万壑松风赏心处”“深山问道 明心畅神”“文心·雕龙·超越——关于中国优秀传统绘画”“中国画的山水精神”“青绿·情怀——从《千里江山图》的青绿山水到创作《春江入海》”等。
其中,《寻找耕耘的乐土——西北印象记》这篇文章是1987年5月在《美术丛刊》上发表的。在这篇文章中写道:“这条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深深轨迹的古道,虽历经千年,但在微弱的脉搏中至今仍然流淌着华夏民族与世界交融的文脉,屡建屡毁的变迁被自然用黄沙掩藏起来,大量古文物闪烁着古代先民们不可思议的创造力,自然的雄奇伟力和深厚的文明相互交错,神秘的土地用深沉、粗犷、幽远、悲壮的旋律震撼着我的心,在不可捉摸的命运面前,它激起我内心深处的情感,企望用手中的画笔来表达心中早已寄存的希望和对这片土地的悱恻之情。”
在中篇“画史·题跋”中,收录了8篇随笔,分别是“历代山水画名家综论”“缦妙图真:中国山水画基本技法与图式”“杂花生树,独占芳菲——关于花鸟画史的随感”“琉璃世界:我读董其昌”“在读董其昌”“强其骨,减其意——闲谈董其昌”“董其昌画跋”“黄宾虹画跋”。
在下篇“传承·教学”中,收录了9篇随笔,分别是“步履艰难的转型”“山水画的临摹、笔墨与图式”“用注经的功夫解读经典”“传统经典是不竭的精神后援”“笔墨的寻源与合参”“山水课徒与写生”“山水画写生是回到原点”“中国山水画写生的时代嬗变——以李可染和陆俨少为例”等。
在《画间记》这本书的后记中,作者写道,这本书中的内容来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至2020年前后的这一时间段内。在这几十年间,他对中国山水画创作与传承的问题,进行了长久的思考,有过一些想法。书中收录的随笔,时间跨度大,谈艺的内容也比较庞杂。但是,所探讨的话题都有很强的现实性,反映了当前中国山水画创作和拓展的许多思考,也介绍了一些新的思潮、新的绘画艺术风格所带来的影响。在这本书中,有的文章创作的时间已经过去很久。如今,翻看谈艺录,那时的讨论情景,仍然让他心底泛起波澜。
在谈到创作这本书的缘起的时候,作者讲到,2003年,刘海粟美术馆中国画高级研修班学员作品集问世。这是一本薄薄的画册。创作者就是这些学员。他们都是一些老大不小的学子,也都怀着复兴中国画的理想。这本作品集里面的绘画作品,就反映了他们的这种志趣。翻看这本画册的时候,在品画之间让他感到一种成就感和丰收的喜悦。在给这届研修班讲课的时候,他和同学们相识相知。这个高研班与大学不同,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务实。这个研修班为期一年。设置的课目与山水画创作直接挂钩,突出重点,同时,结合诸多课题进行探索和实践。同学们可以自设课题,在导师的协助下,力求在山水画传承与创造的深层次领域,解决问题。在这期间,学员在绘画风格方面,得到了个性的发展。从学员风格迥异、表现丰富的作品中,他感受到他们专注的传统精神,这是对中国画的一种现代传承,学员们都具有较好的专业素养和求新好古的审美情趣。
书中讲到,《画间记》这本谈艺录的问世,其中的原动力就是来自那一群“深山问道”的学子,也是他们在探寻中互为砥砺的结果,他们现在已是海上山水画坛的中坚力量和明日之星。
在这本书中,探讨了绘画艺术创作中的情感的作用,以及绘画艺术给人们带来的精神力量。书中讲到,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为文必先有情,有情才有表现的要求,才会激荡心灵,才会写诗、作画、赋歌,因此,内在的情感是艺术之本。
魏晋南朝著名的绘画理论家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指出山水画“以形媚道”,画出来的山水画是为了满足人之澄怀的需要,也是为了表达对“道”的追求。山水画通过创作可以激发画家的想象和灵感,也可将画就的作品陈设于居室,在人身心疲惫的时候,通过“卧游”的方式进行赏析,来达到“不下堂筵,坐穷泉石”的“畅神”作用。所以,文以载道和陶冶性情的传统山水画历经千年的创造,成为中国画的核心文脉之一。
现在,传统山水画也得到了传承和发展。人们认识到,这些经典的山水画可以让人超越自我,摆脱烦恼,给人带来心理上的慰藉。
在这本书中,还探讨了传统山水画中的留白这种表现手法。书中讲到,在传统的山水画中,空白就是为了画云,并且,经过概括来表现云雾的精神和意态。在中国的传统山水画中,很强调留白。中国画讲究诗情画意,在观赏之外更大的意义,是通过留白让观看者的想象力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中国画完全抽象是不可能的。这是因为,中国人尊重自然,对山川树木有深切的情感。但是,会通过概括提炼,用一定的图式和水墨把山水精神表现出来。虚的留白部分更需要精准的笔墨技巧。
在这本书中,也探讨了20世纪以来传统山水画的新变化。书中讲到,20世纪山水画的新变化,主要是借鉴了西方风景画。一方面是借鉴了新的绘画材料,包括西方绘画常用的纸质、水粉及丙烯颜色等,另一方面是借鉴了西方的对景写生方式,也就是写实描绘的创作方式,还借鉴了西方的焦点透视技术和平面构成方法,以及光影和色彩的画法,这就使得画面具有了新的空间结构。由于借鉴了西方的风景画风格,以笔墨为基本语言的中国传统山水画就逐渐发生了分化,形成了笔墨山水画、非笔墨式的彩墨风景画,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山水风景画等几种风格。
在这几种风格之中,20世纪前半叶,笔墨山水画占了主流,出现了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傅抱石、陆俨少等杰出大家;彩墨风景画家以徐悲鸿、林风眠等为代表;介于山水、风景之间的作品,则处于探索试验阶段。在20世纪后半叶,以对景写生为途径的彩墨风景画有了较强的发展趋势。他们的绘画作品追求现代感、真实感或形式感。
《画间记》这本书是一本深入浅出的绘画随笔论著。在这本书中,探讨了山水画的创作理论,古代山水画的发展历史,以及在当代的传承等多方面的话题。这些绘画随笔反映了作者四十多年来的艺术探索和创作感悟。书中也介绍了新的艺术思潮和绘画风格,反映了当前中国山水画的发展状况和未来前景。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