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斯本的建城史达2000余年,可追溯到罗马帝国时期。作为罗马帝国的殖民地,里斯本的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带有深深的历史印记,漫游里斯本是一种深入体验欧洲城市历史、文化、风情的绝佳方式。在《海洋女王》中,作者从里斯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阿尔法马区开始,带领读者沿着里斯本的碎石路,途经里斯本标志性的里斯本大教堂、老城墙、圣若热城堡、布日乌灯塔、贝伦塔等历史建筑,在文字中触摸里斯本地震前后的荣耀与创伤。
《海洋女王:里斯本的历史》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作者:巴里·哈顿(Barry Hatton)
出版时间:2024年08月
和许多历史悠久的欧洲古地一样,关于里斯本名字的由来,有一种说法认为,其名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传说尤利西斯在特洛伊战争后在地中海迷了路,随后建立了里斯本城。这种猜测与其说是神话,倒不如说是异想天开。“Alis Ubbo”这个广为流传的名字应该是腓尼基人取的,意思是“温柔的小海湾”。但颇受人推崇的《葡萄牙和巴西大百科全书》认为这是胡说八道,称“这番捏造有诗意但毫无意义”。
罗马人使用“Olisipo”(奥利希波)称呼里斯本;在摩尔人统治下,它的名字又变为“Al-Uxbuna”。而基督教的征服最终带来了“Lixboa”这个名字。
里斯本日光的特殊质感从何而来?这是人们经常会问的问题,而且问了这么久,已经差不多成为一种室内问答游戏了。里斯本的光线令人叹为观止,即使是在冬日的云层下也是如此。这与其说是里斯本的城市特色,倒不如说是它的标志。里斯本的光线呈现一种有质感的亮度、一种奶油般的光泽,既耀眼又丝滑。
有些人认为,里斯本肆意的光照要归功于广阔的河口、塔古斯河或大西洋,或者是三者兼而有之的结果。其他人要么将其归因于里斯本密集的白色建筑和赤陶屋顶,要么把它归结为所在纬度的恩赐。也有人说这是罗马人留下的遗产。
传统的葡式碎石路,即“calçada portuguesa”(意为葡萄牙人行道),风格独一无二。它们由拳头大小的石灰石和玄武岩石块铺砌而成,路面大体为白色,黑色石头用于在白色的路面上绘出图案,就像马赛克一样。这项技术是在19世纪40年代由军事工程师欧塞比奥·富尔塔多中将(Lieutenant General Eusébio Furtado)构想出来的。他很熟悉罗马铺路技术,并深受其启发。里斯本市议会培训工人铺设路面的部门负责人路易莎·多内拉斯(Luisa Dornellas)毫不怀疑这些葡式碎石路的重要性:“与其他城市相比,里斯本的光彩正是来自地面,这一点与众不同。”与昔日帝国的其他地方一样,罗马统治的遗迹大多深埋在城市街道的表面之下。而在里斯本,你的脚下就是旧日遗产之一。
富尔塔多中将在1840—1846年担任圣若热城堡总督。第五轻步兵营的阅兵场就在城堡墙内,那是一块光秃秃的土地。总督于1842年决定改变泥土路面裸露在外的状况,在其上铺好路或打造以树木作点缀的花境。他提出了受罗马铺路技术启发的方案,并找到一些廉价劳动力——囚犯——来完成铺路的繁重工作。囚犯们被锁链牵着,一队队地出现,他们也因为铐着他们的“grilhões”(意为锁链、镣铐)而被称为“grilhetas”。
根据当时里斯本的报纸的报道,这种黑白相间的铺路图案引起了很大轰动。人们纷纷涌向圣若热城堡来亲眼见证这一新奇事物。里斯本市议会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并于1848年批准了富尔塔多关于在里斯本市中心的罗西乌广场(Rossio Square)铺设这种罗马风格路面的提议。罗西乌广场的路面铺设在323天内完成,人们将其波浪图案称为“Mar Largo”(意为宽阔的海)。今天还可以看到它。
葡萄牙人将这种葡式碎石路带到了葡萄牙当时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也许是为了让这些殖民地也有“家乡”的感觉吧。你在非洲热带西海岸的罗安达(Luanda)、巴西的里约热内卢都可以找到它,里约热内卢科帕卡瓦纳区(Copacabana)的葡式碎石路相当有名。无论你是在哪里看到葡式碎石路,都请感恩铺设它的人。铺路工(calceteiro)每天都得窝在一张小凳子上,弯下腰拿锤子敲打石块以确保石块形状规整,然后将它们嵌置在砂砾基层中。这种辛劳程度值得竖起一尊雕像以示表彰,2007年里斯本市中心就竖起了一尊雕像。
罗马征服不列颠后,里斯本的地位再次飙升,因为它是从地中海到北欧的大西洋航线上的中转站。里斯本成为罗马贸易和工业中心。肥沃的上游平原出产农产品,而正如斯特拉波所说,这条河里“鱼”头攒动。这使得里斯本成为酿造和出口“garum”(罗马鱼酱)的理想场所。garum是罗马人的调味品,味道很刺鼻,被装在双耳细颈瓶中运往帝国各地,其中一些是在塔古斯河南岸生产的。时至今日,里斯本的大西洋沿岸仍然盛产沙丁鱼、西鲱或鲭鱼等富含脂肪的鱼。这些鱼,包括它们的内脏和鱼卵,是制作garum的理想材料。将鱼与盐、香草混合,放在阳光下发酵,然后搅拌,直至变成液体,garum就制成了。里斯本的河岸地区有一片宏伟的工业区,用于发酵garum,一直延伸到市中心的拜沙区(Baixa)。在鞍匠街(Rua dos Corrieiros)的一家现代银行下方发掘出的一座罗马墓地,这座墓地直到1世纪才迁到鞍匠街所在的区域,以便为存放更多的发酵罐腾出空间。
里斯本用新积累的财富建造了多处温泉浴场、地下长廊以及一处剧院、一处竞技场。这些蓬勃发展的城市地标又让里斯本展现出别样的帝国威望。这些千年高龄的遗迹一直长眠在地下,直到1755年的地震将地表打开,考古发掘揭开了它们的秘密。那些公共浴场建于44年。墙壁上有一行漆成红色的拉丁语铭文,意为纪念336年此处对原来的罗马浴场(Termae Cassiorium)的翻新。卡西亚浴场(Cassian Baths)是以该市的某个显赫家族的名称命名的,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才被妥善挖掘。它们如今都位于佩德拉斯-内格拉斯街(Rua Das Pedras Negras),不过这条街上还没有建起博物馆。
1771年,随着地震后重建工作的开展,人们在里斯本市中心区域发掘出了多条古罗马长廊,但关于这些长廊的用途,人们一直争论不休。最说得通的解释是,这些地下长廊的拱顶可以为地表上的建筑提供坚固的支撑,这些地表建筑中可能包括一处古罗马公共集会广场。流经这片老城区的河流和溪流有着砂质河床,在15世纪前一直汇入塔古斯河。从地质构造来看,该地区是地势陡峭的山谷,而这些地下长廊有助于地下水的排出。这些地下长廊内部常年有大约1米深的积水,每年的4月和9月积水会被抽掉,以方便公众参观。在银街(Rua da Prata)的一边,不断有私家汽车和公共汽车驶过,在另一边,游客们排起长龙、鱼贯通过街道中间的人孔,轻手轻脚地走下陡峭的台阶,踏入里斯本遥远的过去。
罗马剧院位于圣若热城堡的山脚下,古时候,对任何从河边进入里斯本的人来说,这里都是难以忽视的地标。为此,这座剧院是朝南修建的,这对罗马剧院来说并非寻常选择。剧院建筑宏伟壮观,为三层梯田式圆形剧场,可容纳约3000人观看数小时的表演,彰显着里斯本城市统治者的权力和特权。它建于奥古斯都时代,后来在尼禄统治时期重建。
这个剧院在1798年才被发现。20世纪60年代,第一次科学发掘才开始,除了在其上建造房屋之外,人们还拆除了剧院中的重石和柱子,用于在原址上建造新建筑物。尽管这座罗马剧院的建筑状况日渐恶化,但是当局已经为重建这处历史遗迹付出了值得称道的努力。罗马剧院博物馆中还陈列着在挖掘过程中被发掘出的铁器时代的文物。
在这次发掘后大约200年,里斯本正将自己收拾一新,准备举办20世纪最后一届世界博览会,巨大的隧道掘进机拓展着城市的地铁系统,“翻出”了遗失多年的珍宝。在市中心区域又有一处激动人心的发现——古罗马竞技场,这里曾上演过如经典电影《宾虚》中所描绘的马车追逐大战。这个竞技场是在里斯本商业区中心的罗西乌广场地下6米处被发现的。这个竞技场的赛马跑道至少有190米长,是罗马帝国建造的规模最大的赛马场之一。里斯本同时拥有两个规模宏大的罗马娱乐设施——剧院和竞技场——竞技场的发现使这座城市又呈现出特别的历史风貌。“过去,我们认为里斯本在罗马帝国中的地位相对不那么重要,就是个贸易站点,”监督隧道工程的考古学家安娜·瓦莱(Ana Vale)说,“但实际上它是一座备受关注的城市。”
只是这样的辉煌并不长久。罗马衰落、离开,让位于野蛮人,后者在3个世纪里统治着里斯本,直到另一个先进的文明到来:摩尔人。
(本文原载于:广东人民出版社公众号)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