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新书速递 | 智慧教育访谈录

作者:曾海军 等   2024年07月31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数字教育应是公平包容、更有质量、适合人人、绿色发展、开放合作的教育。作为数字时代的教育新形态,智慧教育是推进公平包容的优质教育、让全民享有终身学习机会的必然选择。

《智慧教育访谈录》一书围绕教育数字化转型与智慧教育、“互联网+教育”、人工智能与教育等21个访谈主题,通过与两院院士、大学校长、行业专家等进行深度对话,探讨可推广的先进经验与优秀案例,探索智慧教育创新发展的可行路径,以形成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的新途径与新模式,推动“互联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智慧教育发展丛书:智慧教育访谈录》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作者:曾海军 田立 任萍萍 张卓 编
出版时间:2024年06月

丛书主编

黄荣怀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院长、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北京)主任、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席主持人。主要从事教育信息化、智慧学习环境、技术支持的创新教学模式、人工智能与教育等领域研究。

本书编者

曾海军,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副院长,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北京)副主任,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

田立,中国教育电视台高级编辑、《教育传媒研究》总编辑。

任萍萍,博士。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裁。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妇联十三届执行委员会委员、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教育学会第九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张卓,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教育研究专员。

精彩试读

从教育数字化变革的视角看,智慧教育的新特征体现为两方面,一是国家或区域智慧教育生态的关键表现性特征,即智慧教育的“发展目标”,包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全面发展的学习评估、泛在的智慧学习环境、持续改进的教育文化,以及对教育包容与公平的坚守;二是智慧教育系统的辅助建构性特征,即智慧教育的“实践取径”,包括积极性学生社交社群建构、教师发展的优先支持计划、合乎科技伦理的技术应用、可持续的教育改革规划,以及有效的跨部门跨域协同。智慧学习环境传递教育智慧,新型教学模式启迪学生智慧,现代教育制度孕育人类智慧,“慧”从师出,“能”自环境,“变”在形态。

……围绕教育数字化转型与智慧教育、“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发展与教育应用、新型教学模式、数字化学习与评价、人工智能助推教师发展、师生数字素养、智慧学习环境、数字化资源共创共享、STEAM教育、教育数字化治理、智慧教育可持续发展、科技赋能智慧教育等主题展开,共邀请了50位专家学者、教育管理者和一线教育工作者等,通过深度对话,探讨可推广的先进经验与优秀案例,形成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的新途径和新模式,从而探索一条有望解决当下智慧教育发展的可行性路径。

一是主动应对数字化转型新挑战。教育部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加快推进教育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推进教育数字化,发展智慧教育要立足自主理论和实践创新,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超越,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智慧教育发展道路。钟秉林认为,教育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自身和信息技术融合、迭代的必然要求。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使知识传递方式发生变化,教师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型成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陈丽认为,“互联网+教育”、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个过程,必将为教育更好地适应国家发展、民族复兴、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需要服务。范贤睿认为,数字化转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有机融合为核心,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熊秋菊介绍,上海市长宁区通过整区推进,形成了“标准化+个性化”的数字化转型的可行之路。

二是利用智能技术促进教师教育发展。教育数字化与人工智能既是教师转型的时代背景,也是应对挑战、推动教师转型的重要方法手段。桑国元认为,智能时代要持续完善教师教育新生态建设,要注重利用智能技术赋能职前和职后教师培训。闫寒冰认为,智能技术在赋能教师职后培训模式上从体系化的离境培训转变为支持线上线下融合的真实教育场景中的学习和培训。余胜泉认为,人工智能赋能教师发展从试点、示范走向常态化的过程中要重点关注为教师减负。顾小清认为,利用人工智能对教师教学能力进行诊断,提供相应的发展建议、学习内容、教学改进支持手段和措施,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尚俊杰认为,在利用人工智能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将学习科学、游戏化学习与人工智能教育相结合。段元丽介绍了蚌埠市开展的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工作情况。

三是以数字化提升教育治理能力。一些区域和学校统筹推进数字技术与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广泛深度融合,进一步增强教育智治能力,反哺促进了区域和学校的发展。童莉莉认为,我国教育数字化治理在内容准入标准、个人信息保护、教育类软件产品监管、学生认知评价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吕明杰认为,教育数字化治理要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多元共治为手段,构建以终身学习的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社会治理体系。李兵认为,教育数字化的治理要以数据的无感知采集、全体系汇聚、精准化提炼,让数据有效服务于决策。张宪国介绍,北京市搭建了“1+6+N”模式下的教育大数据平台,为教育管理部门、区教委、学校提供教育数据,服务教育管理与决策。杨现民认为,大数据在推动教育发展转型的过程中,显著增强了教育发展的智能性和科学性,有利于开展数据驱动的精准教学改革。黄磊认为,大数据在教育领域应用要关注数据安全与学生个人隐私,数据采集后要形成可持续发展生态。

四是发挥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的作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汇聚了全国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优质数字资源,惠及近3亿在校生以及广大社会学习者,实现了“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曾晓东认为,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为接入网络、有学习终端的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基础教育资源,发挥了“虚拟图书馆”的作用。李玉顺认为,数字教育资源的普及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变革了学生学习方式,推动了教育公平实践。柯清超认为,教育行政部门要规模化推动优质资源应用,教研部门要不断提高教育资源的供给服务,教师要持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学生要掌握数字化学习能力,以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郭绍青认为,教育数字化从促进数字教育资源共享、推动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互联网+”智力资源服务等方面提升了乡村教育的整体教学质量。

五是充分挖掘师生数字素养的价值。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难点和重点在于师生数字素养的提升。提升师生数字素养不仅是培养数字时代合格公民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所在。熊璋认为,数字素养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维度。数字素养与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社会发展的适应力、胜任力、创造力,有利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我国持续发展。樊磊认为,从理念层面要加深对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潜力和价值的认识,从实践层面要把数字素养的理念贯彻到教学实践、教学组织活动、教学评价等各环节中。方海光认为,新时代数字素养应当成为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要以新思维做好教学设计。王骋分享了宁夏在“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建设中的实践与经验,将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作为推进课堂教学变革的重中之重,着力打造适应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变革的新时代教师队伍。

六是以数字化手段推进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支撑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抓手。王珠珠认为,网络学习空间给师生提供了新的学习渠道和学习场所,促进了资源共享和相互激励。网络学习空间有助于伴随性数据采集,赋能教师培训和教育教学评价。吴砥认为,数字化手段可以提供更加面向学习过程的多元化评价,支撑面向知识、能力和素养,强调学生综合性发展的学习评价改革。蔡可介绍,“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的工作中,利用融媒体资源做好线下辅助性教学,利用工具、软件、平台推进互动式教学,围绕空间变革推进翻转式课堂和混合式学习。郭炯认为网络学习空间是获取各级各类公益性优质资源的主渠道,通过数字教育资源和生成性资源共享,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创共享。缪雅琴介绍,长沙市构建智慧教育云平台,倡导空间赋能,打造了长沙智慧教育新生态。

七是智慧学习环境是智慧教育生态建设的关键。智慧学习环境是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的基础,区域和学校以网络、平台、资源为支撑,以安全可信为保障,立足建设智慧校园与开发创新应用,不断提升教育可持续发展能力。武法提认为,智慧学习环境是技术赋能教育的价值体现。智慧学习环境是能够记录学习者学习过程,感知教学场景,对教学做出评价,并且给出干预的智能条件体系。周跃良认为,智慧学习环境有助于在大规模教学的情况下实现个性化学习,促进教师对学生的全面理解和教师专业发展。李葆萍认为,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的高级形态,具备互联化、物联化和智能化的特征。王运武认为,智慧校园=智慧型基础设施+智慧型资源+118工程(1个教育大数据中心+1个信息门户+8类应用系统)。曲飞介绍,沈阳市大东区建设智慧校园,搭建了智慧教育“1+1+3”的发展模式,促进了学习场景、教学方式、教育管理的转型升级。杨俊达介绍,常熟市95%以上的学校已经创建成为江苏省智慧校园,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吴颖惠从基础设施建设、平台开发与应用、智慧教室改造三个方面分享了北京市海淀区推进智慧教育发展的举措。

八是新型教学模式赋能未来教育教学新样态。为了培养新时代所需的拔尖创新人才,亟须利用智能技术变革传统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切实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钟绍春认为,常规教学条件下,教师无法动态、及时获取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做出课堂调整。新型教学模式以课程理念、素养导向为背景,通过利用活动实施工具,打破课堂组织结构,利用大数据进行实时动态的精准评测,突破原有课堂教学中的瓶颈问题。孙众认为,构建新型教学模式要关注正确教育理念指导,适切、科学的教学设计,丰富切实的优质资源,新技术支持和教学评价等方面。曹晓明认为,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给教学改革提供了载体,在教学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结构、教学评价、课堂样态五个维度方面相较于传统教学有所改进和突破。

九是注重发挥科技赋能智慧教育的作用。智慧教育是利用智能技术支撑教育全领域、全要素、全业务和全流程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升级。陈光巨认为,科技赋能智慧教育呈现出从示范走向规模、从辅助转向改变、从学校走向全域的特点。嵩天认为,基础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是发展智慧教育所需的关键技术。吴飞认为,在发展智能教育的过程中,人工智能是辅助的工具和手段,技术促进教育发展要围绕教育教学重要场景中的关键问题。吴文峻认为,技术赋能教育主要应用在人工智能批改作业、人工智能助教服务、人工智能技术课程和虚拟实验等场景。傅骞认为,要将创客教育的理念落实到各个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客精神。刘革平认为,元宇宙通过赋能智慧教育环境、提供多样化教育资源、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支持多样化学习活动、促进智能化教学评价等推进教育发展。蔡苏认为,职业教育借助虚拟现实技术,为学生创设虚拟实验环境,与真实的实验学习互为补充,以减少实验仪器设备维护成本。李华分享了重庆市沙坪坝区树人景瑞小学利用科技赋能智慧教育的探索实践。

十是加强智慧教育国际传播。教育科学研究和实践要“自信”,既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经验,更要立足中国国情和教育实际,加强对国内生动、鲜活教育实践的研究和国际传播。黄荣怀认为,除了按照“需求牵引、应用为王、服务至上”的原则,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面向全球经济危机和学习危机,中国需要在国际上更多地发出中国声音,为世界智慧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努力成为智慧教育的国际引领者。薛二勇认为,近十年智慧教育在国际上发展的势头迅猛,各国普遍认识到要通过技术促进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推进个性化教育和教育评价方式的变革。杨俊锋介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教育的未来”报告给我国智慧教育发展带来了新思考。新阶段要做好教育新基建、“智慧教育示范区”等优秀经验的国际传播,推进形成国际智慧教育共同体。


作者:曾海军 等

(本文原载于:教育科学出版社公众号)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