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7日下午,在济南市山东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第32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由浙江古籍出版社主办的“传承与创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阐释丛书”新书分享会如期举行。本次分享会特邀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革故鼎新——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一书作者傅正老师,其以“殷周之变与华夏礼乐——中华文明政治理性的成熟”为主题,别开生面地和广大读者分享了中华文明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传承与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即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并指出:“中华文明是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静水深流与波澜壮阔交织。连续不是停滞、更不是僵化,而是以创新为支撑的历史进步过程。中华民族始终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不断创造自己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作为最繁荣最强大的文明体屹立于世。”
作为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主旋律之一,创新性始终如中流砥柱般支撑着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开拓与进取之路。纵观中华民族历史,曾经历过多次风起云涌的巨大变革,例如殷周之变、周秦之变、魏晋之变……本次分享会上,傅正即以使中华民族的政治理性走向成熟的“殷周之变”为切入口,并从“中华文明创新性针对什么”“殷周之变历史意义是什么”“从历史变革把握源远流长”三个方面,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创新性的突出体现。
中华文明创新性针对什么?即为什么强调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傅正老师从国际形势对比及我国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需要等方面给予了明确回答,进而驳斥了“东方停滞论”和“超稳定结构论”。
对“五个突出特性”的关系,傅正老师打了一个通俗易懂的比方:“如果说中华文明是高速行驶在现代化轨道上的火车,连续性保证了火车不会脱轨,统一性保证了火车的各个零部件能够紧密结合为高速运转的整体,包容性保证了火车的各个零部件能够充分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和平性保证了火车行驶的安全可靠,那么创新性则为火车提供了动力系统。正是创新性推动了中华文明这个先进的火车持续高速向前!”
殷周之变历史意义是什么?傅正老师指出,“在殷周之变中,中华民族独特的哲学思维和政治伦理走向成熟,它使得中华民族在上古时期就建立了高度的政治理性”。他向现场读者展示了殷商时期形制复杂的青铜器、成熟的甲骨文、古老神秘的巫觋宗教,等等,并阐释了中国哲学的开端及殷周制度变革,尤其是周人推行的仁政和民本思想。而如今中国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一理念正是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和延续。傅正老师以其昭昭使人昭昭,让现场读者对华夏的礼乐文明有了更直观的体悟。
中华文明“静水深流与波澜壮阔交织”,如何从历史变革把握源远流长?历史规律不是静止僵化、一成不变的教条,需要我们把握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傅正老师点面结合,引经据典,依次从“周孔之道,为政以德”“儒家民本思想”“止戈为武的军事哲学”等方面进行了阐说,并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作结: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将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昂首阔步走下去,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中华文明突出特性阐释丛书(全五册)》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浙江古籍出版社
作者:张志强 主编
出版时间:2024年06月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