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岁前就写完了《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霍华德庄园》等代表作,随后断更五十年,后半生给男友的孩子当了爷爷的英国大作家爱·摩·福斯特,对于小说中的人物曾有过精彩论断。他说小说里的人物可分为“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其中“扁平人物”只就单一特性或信念创造,善良或是邪恶一眼便知;“圆形人物”则更加复杂真实,接近人性本身的模样。福斯特认为能驾驭后者的才是好小说家,但他也不排斥前者,因为他们“使用”起来真的很方便:读者可以轻易地用“情感之眼”将他们辨识出来,然后“像筹码一样推来推去。效果绝对令人满意。”(福斯特,《小说面面观》)
拜各种因素所赐,如今这个时代更接近一个“扁平时代”。爆炸且碎片的信息迫使人们渴望以“非黑即白”划定这个世界:事件发生便坐等反转,分歧出现即寻求站队,种种“标签化”“极端化”的言论层出不穷,成为面对具体问题时总能“抛开事实不谈”的“标准答案”。一种集体性的敏感度丧失,似乎使得“圆形人物”变得愈发难以被理解,而个体想要“圆满”地成为自己,似乎也越发艰难。
《我想太多啦》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作者:[法]克莉司德·布提可南
译者:华璐
出版时间:2024年06月
如此时代症候令人难以消受,但一定有一些人比另一些人更难受。在《我想太多啦:高敏感人更容易成功》开篇,本书作者、法国“国民心理师”克莉司德·布提可南描述了一位20岁的大学生卡米耶。卡米耶是个“聪明且富有创造力的女孩,没有经历过巨大的挫败”。然而她觉得自己总是与周遭格格不入。一方面是她很难像其他人一样清晰地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另一方面是她也很难融入到日常社交环境当中。她总是想太多,并感到自己不被理解——越是不被理解,她就越是继续反思自身,由此陷入心理负担不断加剧的恶性循环。
基于自己近二十年的实践经验,布提可南指出,卡米耶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有人称这类人为“斑马”,因为他们特立独行,也有人称他们为“高度脑力开发受困者”,因为他们的大脑仿佛无法停下的磨盘。而布提可南更愿意称呼他们为“多向思考者”,因为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于社交策略或是大脑的开发状况,而在于他们的感受与思考世界的方式具有特殊性。他们是现实世界的“圆形人格”。圆不受限于任何向度,它是正多边形——扁平——的极限。
《我想太多啦:高敏感人更容易成功》首先剖析的便是“想太多”的原因。由于多向思考者的“高敏感”——五感较之平均水平更加敏锐——他们能够接受到更多信息。这原本是难能可贵的天赋,但更多信息也会带来更多困扰——想想猫咪在人类世界中的“一惊一乍”。他们的情感也更细腻,但“(负责情感警报管理)杏仁核尤为敏感,反应阈值也特别低”,于是轻则“不合群”,重则陷入“解离”——一种由于杏仁核过载导致人与自身情感分离,不再对现实做出反应的麻木状态。此外他们活跃的大脑需要不断的刺激——多向思考者是天生的“学习型人格”,但停不下来的磨盘一旦陷入空转,就会导致自我内卷和心理内耗。
一种本可成就更多卓越的人格特质,只是因为与他者迥异便陷入困扰,很容易让人想到安徒生的经典童话《丑小鸭》。于是在本书第二部分,布提可南要做的,是肯定多向思考者的“天鹅”特质。高敏感带来高自尊,这使得多向思考者更尊重自己。他们对自我要求更高,也更尊重别人,更愿意倾听和提供关怀。而高自尊进一步则会催生理想主义,不同于最终导致问题消解的极端化言论,理想主义者真的渴望改变世界。更充分的感受力也让他们有办法实现自己的渴望——感受带来理解,而只有理解才能推动正确的行动。当然这些值得肯定的特质也存在负面效果,譬如对他者的充分感知也会带来对他者的过度渴望,进而导致“讨好型人格”的形成。
所以丑小鸭要如何成为天鹅?这显然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它本就是天鹅。但如果它无法接受自己的与众不同,为了融入鸭群“削足适履”,那它连鸭子也做不成。所以,在本书最后一部分,作者提供了接受多向思考能力这份“有毒”的礼物的具体建议。“锚定”自身状态是其中很有趣的一条。虽然没几个人能读完《追忆似水年华》,但不少人还是知道里面有块小蛋糕——玛德琳小蛋糕的香气,正是开启漫漫记忆长河的锚点。考虑到多向思考者漫漶无边的思维方式与记忆本身颇为相似,有意识地设置锚点(比如某种小动作),可以让潜能收放自如——在需要发散思维的时候尽情发散,在需要同情的时候提供充分关怀,在不需要这些潜能的时候“关掉”潜能,学着做一个“普通人”。
但说到底,何为普通人,又有谁真的是所谓的“多向思考者”呢?就本书写作和心理治疗而言,框定一个群体、放大一种特质自然方便讨论和提供建议,但在现实中,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敏感领域与“多向思考”潜能,也都有因为“想太多”而苦恼的时刻。因而读者不必纠结自己到底是不是“多向思考者”,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适用于所有人,因为你我持有的都是“圆形人格”:一定程度的敏感与同情心,加一点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没有人生来便是任由摆布的“扁平人格”,究极“普通”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备受压抑的“正常”。
对个体而言,真正重要的也许只是那两句箴言:一条来自德尔菲神庙——“认识你自己”;一条来自克尔凯郭尔——“标签化我,即否定我”。由此,“想太多”亦无妨:一个清醒的圆心,足以确保圆的自在。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