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旻瑜
2024年07月05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在中国古代,木工也能官至尚书?他就是明代的徐杲。其实在明代这并不罕见,有8位木工、瓦工、石匠出身的营造匠人曾官至工部侍郎和工部尚书。
营造匠人是中国古代专门从事建筑建造的手工艺人,承担着建筑设计、施工、管理等多方面职能。以往对工匠的研究主要侧重从历史学的角度探讨该群体的经济社会地位和身份户籍等状况。“教育文化研究丛书”之《安身立命:中国传统营造匠人的学习生活研究》从教育学切入对传统中国匠人群体进行研究。
本书通过充分的史料,还原中国传统营造匠人的学习生活,对其中的仪式、细节、内容进行仔细描画,结合对营造行业及匠艺授受内在规则、观念的揭露,联系当时社会主流文化和审美,同时与国外同时期行业进行对比,对中国传统营造匠人的学习生活进行了充分而深入的研究。
作者吴旻瑜试图用一种“类型学”的方式进入营造匠艺内部,考察营造匠艺的范畴类型及其营造匠人之间的关系。作者意在阐释,“营造匠艺”也是一个复杂的“知识-技艺”体系,尽管不能与今天意义上的“学科”等量齐观,但传统“营造匠艺”事实上已经成为了一个“学科”。而在这个“学科”的“建构过程”中,文人士大夫阶层的话语起到了重要作用,“营造匠艺”也被纳入传统中国的知识体系和文化体系之中,而营造匠人在这种“文化安排”下实现了“安身立命”。
精彩书摘:
与今日学校教育不同,包括近世营造匠人在内的传统工匠群体学徒期内并没有严格的“课程设置”,高度融入生产活动之中的学习活动似乎因此显得杂乱无章。工匠的学徒生活是不是真是这般“无章可循”?在福建营造匠人中流传着一则有关鲁班学艺的故事。大意是鲁班往终南山向木匠仙师学艺,仙师在考察其学艺诚意后同意收他为徒,但应允后并未立即传其技艺,相反先是让其磨锈了500年的工具,继而让其学砍大树,再让其学习刨圆和凿孔。在鲁班花了将近半年的时间凿了圆孔、方孔、斜孔各108个后,木匠仙师又让鲁班花了3年4个月参看、拆装各式建筑的模型。当鲁班完成这些“任务”,向仙师要求进一步学习技艺时,仙师却认为其手艺已成,让其下山 。这虽是则传说,但在其他营造匠人群体中也广为流传。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大致可以得出这样的信息:第一,营造匠人的学徒生涯大致可以分为拜师(鲁班投入仙师门下)、磨心(仙师考验其诚意)、识器(仙师让鲁班磨工具)、辨材(鲁班学砍大树)、习艺(鲁班学习刨圆和凿孔,参看各种模型)、满师(鲁班学成下山)六个阶段;第二,在营造匠人作学徒期间,学徒的“学”远比师傅的“教”来得重要。这不仅仅是传说,对照各种材料,我们可以发现近世中国(甚至在日本)营造匠人的学徒生活都有此特征。
李嘉球详细描写了旧时香山匠人的拜师仪式:办酒席,一般在学徒家中举行,如果学徒家住房条件不允许,也可以在师傅开设的作坊、营造厂或师傅家中举行。拜师仪式:客堂中间置一张长方桌子,桌上放一些花生、柿饼、枣子之类的果盘,桌前点燃一对大红蜡烛,桌子前面端放一把靠背椅(又称太师椅),靠背椅前方地面上铺一块红毡毯。拜师开始,徒弟先在行业祖师鲁班的供位前下跪三叩头,然后向端坐在靠背椅上的师傅下跪三叩头。如果拜师仪式在师傅家中举行,学徒还须提起红毡毯走到师母面前下跪三叩头。拜师仪式结束后,就摆开酒席,俗称“拜师酒”。酒席的数量则根据师傅的社会关系多寡而定,少则一二桌,多则五六桌,费用当然由学徒父母承担。酒席结束时,学徒的父母要送礼品和用红纸包的礼金孝敬师傅,从此就算正式确立了师徒关系。师傅收徒弟礼金并不限于香山匠人群体,张玉瑜发现在福建大木匠师的拜师过程中也存在着类似的风俗:拜师时有“拜师礼”之礼数,实则等于支付学徒期间食宿交通等生活费。
作者:吴旻瑜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