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通史(全5卷)

网店购买

内容简介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通史·卷(1917—1927)·喧闹中的开辟》勾勒了 1917—1927年间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整体状态,主要从开辟时期的研究大势、作家的发现与评论、文体的规划与引导、建史的准备与尝试等方面入手,在新材料的基础上有了新观点。书中阐述了文学批评的兴起和批评派别的确立以及标准的确立,概评了文学理论的译介。对鲁迅文学地位的确立和郭沫若研究和郁达夫研究及冰心等作家的发现和关注也进行了阐述,还评论了新诗讨论、话剧出路、小说的多条设计、散文概念的确立。描绘了新文学发生史、批评文坛现状、出版状况评论和地域文学及新文学的史学记载等。本书从作家个体研究到文学派别的研究,从整体研究到局部的研究都做了清晰的梳理,资料新颖,结论客观。文本涉及作家以及文学流派的创作时代背景、作家创作心理分析、文体研究、作家研究、思潮研究、研究作品作家作品遴选等,于繁复细微中对中国新文学十年的研究做了较为清晰地梳理和勾勒,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通史·第二卷(1928—1937)·多元共生》从1928—1937年这一时段文学批评/研究的基本形态、“作家论”的作家历史定位、文学文体研究的规则构建、新文学史的历史编排等角度来展开,勾勒出了该十年文学批评/研究发展的主体脉络和线索,呈现了新文学批评/研究实践的丰富复杂面貌。作者不对各种批评研究成果做褒贬评价,而是让各方批评/研究的声音都有一席之地,强调该时期多元的文学批评研究的共生性。书稿勾勒此阶段新文学批评研究的基本格局,以“作家论”为线索考察这个时期关于作家的研究,缕析了这一时期新文学问题形式的批评,探究了这一时期的新文学史写作等问题,具有较高的史料和学术价值。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通史·第三卷(1937—1949)·分流与整合》主要描述了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到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和研究,在展现整体风貌的同时,也提炼出这一时段文学批评和研究的特点。作者从这十几年间出版的书籍、期刊、报纸等搜集有关于中国新文学作家、作品、文学运动、思潮、文学现象的评论研究资料,援引较多的原初材料,较大层面地复现了历史自身的言说状态,以客观“材料”彰显引用者的“观点”,以“述”出“论”。作者基础研究资料工作扎实,对这一时期各类理论问题做了认真的探索,勾勒出此阶段中国新文学批评的演变趋势,在展示状貌之时,亦有臧否言说,具有较高的资料和学术价值。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通史·第四卷(1949—1976)·非常的建构》主要记述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76年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止,共27年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纷繁复杂、艰难坎坷的曲折发展过程。本书分前言、导言、正文、余论、主要参考文献等部分。全面概述了这一时段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整体状况。此时期现代文学正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高等院校开设课程,同时现代文学开始从文学批评形态走向历史研究形态,被确定为新民主主义的文学,有了新的评价标准,鲁迅成为旗帜,推崇革命文学。本书对重点批评家的心路历程进行了描绘,还探究了现代文学建史初期的困难,并深入剖析了此时期的现代文学史的编撰情况,得出启发性结论。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通史·第五卷(1977—2000)·突破与创新的时代》对1977年至2000年间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状况进行了宏观扫描,作者主要从文学史的重写、方法热、禁区的突破与新领域的开辟、学科的恢复与建设进展等方面入手,在新材料的基础上有了新观点,材料丰富,对这个时期研究状况的论述比较完整,并且采用史料的考订和史料学来论述。

 


作者简介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通史》主编黄修己,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现为该会名誉理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组中国文学组成员,教育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学术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史和学术史。主要著作《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获首届国家社科基金成果三等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获教育部社科成果二等奖)《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中国现代文学简史》《20世纪中国文学史》等。其不断思考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发展中的问题,发表大量论文,并于2017年结集成《黄修己自选集》。

刘卫国,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史、学术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新文学研究学术谱系论”。代表论著:《中国现代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研究》《论季羡林的新文学批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