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玄奘——陕西出版传媒集团总编辑张炜谈《玄奘大传》

作者:司淑娴   2015年10月29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玄奘大传》是一部117万字的传记小说,由陕西省社科院研究员陈景富先生历时十余年完成,最近由未来出版社出版发行。近日,百道网了解到陕西出版传媒集团总编辑张炜完完整整地读完了这部大书,并且感触颇多,于是我们请他谈《玄奘大传》的阅后感。

《玄奘大传(上下卷)》

点击图书封面三大网店一键购买

出版社:未来出版社
作者:陈景富
出版时间:2015年05月

《玄奘大传》是一部117万字的传记小说,由陕西省社科院研究员陈景富先生历时十余年完成,最近由未来出版社出版发行。近日,百道网了解到陕西出版传媒集团总编辑张炜完完整整地读完了这部大书,并且感触颇多,于是我们请他谈《玄奘大传》的阅后感。

在访谈中,张炜总编对本书既有宏观探讨,也有细节举例。他首先提到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哲理,玄奘自小得到了百姓和正直官员的帮助,然后叙述玄奘从西行取经到回国后的历程,强调了“越是艰难志越坚”的道理,认为玄奘是坚定信仰和人生励志的榜样。他指出,本书兼具专业佛学知识、历史文化功底和生动的文笔,非常值得一读。本书作者在花甲之年竭尽全力写作《玄奘大传》,张炜对于这种创作精神十分钦佩。

百道网:在山西书博会上,我们问起您正在读什么书?您告诉我们正在读《玄奘大传》,并且讲了很多您的阅读体验,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否请您先给我们介绍一下《玄奘大传》内容?

张炜:《玄奘大传》是一部传记小说,一共65回,117万字,分入道篇、西游记和升华录三个部分,由陕西省社科院研究员、省文史馆馆员陈景富老先生历时十年创作而成。

“入道篇”的内容主要涉及玄奘的少年生活及初入佛门的经历,通过对玄奘的家庭、学习和寺庙生活的描写,折射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和“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人生哲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句话出自《易经》,昭示玄奘一生所成就的宏图伟业首先是源自于个人的艰苦努力,其次也会受到父辈的善举与美德的庇护。基于此,许多黎民百姓和正直的官员在他困厄之时都乐于伸出援手。这是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二部分“西游记”讲了两方面内容,一个是他路途的艰险,另外一个是他修学得道的过程。

在前半部分,“西游记”真实、生动地展现了玄奘历时17年去天竺国求法取经的艰难路程。他10岁入佛门,13岁破格成为剃度僧。唐朝的时候,要成为剃度僧最起码得20岁,但是他13岁就破格成为剃度僧。为什么破格?一是由于他自己的成绩很好,二是书中讲到某个官员特别佩服玄奘父亲的为官和为人之道,所以破格提拔他。玄奘19岁时,在佛教界的名气已经很大了。之后他开始在国内游学请益,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29岁,他立志去天竺求法,开始西游。这一路,别长安,过凉州,出玉门(玉门关),渡流沙(流沙河),涉雪岭,翻越帕米尔高原(过去称为葱岭),巡游五天竺(天竺国),历时17年,行程数万里。一路上戈壁、沙漠、鬼城、狂风骤雨、暴雪、山洪,还有缺水断粮和凶残的虎豹豺狼,再加之人心叵测、盗贼出没,真是千难万险、九死一生。另一方面也展示了玄奘潜心求法、名扬佛国的感人事迹。他取经的历程就是游学之路,随游随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求万卷经。

“西游记”的后半部分讲他修学得道的过程,记述了许多感人的故事。其一,他在迦湿弥罗国求得了珍贵的铜牒佛典。迦湿弥罗国应该在阿富汗这一带,是那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阿育王得道之处。铜牒佛典是该国秘不外传的镇国之宝,玄奘千请万求,终于感动国王,花了2年时间,抄得了这份弥足珍贵的佛教宝典,后来在那烂陀寺,许多大德高僧都十分羡慕。其二,摩揭陀国杖林山痴心求法。该国有一个隐世高人,很难见到,玄奘到了之后,就如同三顾茅庐一样,翻山越岭,几经周折才见真颜,求得真经。其三,大菩提寺的舍利呈祥,在摩揭陀国那烂陀寺,有一个说法,如果要成为得道高僧,光懂佛学不行,还得有佛缘,其检验之法就是舍利呈祥。玄奘初到摩揭陀寺拜见舍利,舍利黯淡无光。而他修学五年之后,在大神变月之日,再拜舍利,终成祥瑞,灵光五彩缤纷、沁人心脾,引得全国轰动。

还有,五天竺佛法论辩大考折桂。其意就是天竺国五个国家所有的高僧在一块儿同他论辩,最后他舌战群雄,得胜折桂,享誉佛国。按照规矩,成为佛圣的玄奘要坐着大象到处巡游。而他却谦而拒之,国王没办法,只好把他的袈裟放在大象身上巡游全国。另外,玄奘成名后,摩揭陀国王戒日王有一个才貌俱佳的妹妹,就像《西游记》里的女儿国国王一样,爱上了唐僧玄奘。玄奘长得清秀,学识渊博,人品也好。国王的妹妹一门心思想要他还俗,他不为所动,最后在他从天竺国返回长安的途中,她专门到边界相送,还送他了一头大象和一件用牦牛毛编织的衣服,惜惜依别,赠物寄情,十分感人……这就是他的经历,17年苦难辉煌,日积月累修得正果,终成旷世高僧。

百道网:正是如此品性促使他回国后取得了更大的成就。请您专门谈一谈“升华录”这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张炜:“升华录”这部分主要记述了玄奘结束了长达17年的游学生涯,带着657部共数千余册佛经宝典返回长安后的治学经历。适逢大唐盛世,玄奘回来以后,长安城万人空巷,皇帝、官员、老百姓都前往迎候,因为这是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一个大事件!返国后的玄奘,颇得李世民、李治还有武则天的青睐,可以说皇恩浩荡、美名远播。但同时也受到了高官厚禄、荣华富贵、红颜痴求等诸多诱惑。李世民看他很有才学,很有见识,一直想让他到宫里来做官,许诺给他各种各样的财富。红颜痴求,是说有一个女官,类似于上官婉儿这样的角色,一直对他孜孜以求,而玄奘禅思已定,皆坚辞不受。最后这个女官要求出家并提出由玄奘为她剃度,李治给她修了一个皇家寺院,她来做住持。

玄奘一心向佛,矢志不渝,终其后半生专心致志,译经弘法。他回国以后的主要使命,就是要把他从印度带回来的经文翻译成中文,这是一件非常艰难的工作。除了佛学外,既要懂汉语,还要懂梵文,千头万绪,十分繁杂。在这个过程中,他大多数时间蛰居庄严寺、大慈恩寺和玉华宫。在梵宫佛寺,他披肝沥胆、宵衣旰食20载,译成佛法巨典74部,约1330卷,抄录佛经1000部,根据在得道求法过程中的印象,绘制佛尊塑像1000尊,成就了一代光辉伟业,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僧大德。在中国历史上,像他这样既是一个取经者,又是一位文化巨匠,不只是在佛教界,就是在其他领域,也是不多见的。

百道网:您如此细致地品读全书,对于作者来说,无疑是知音级的读者,您如何看待本书作者的创作初衷?

张炜:鲁迅先生曾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因此,正如本书后记所写,作者陈景富老先生在花甲之年,还要竭尽全力创作本书。恐怕正是玄奘身上所表现出的巨大的精神力量深深地打动了他!我真的很佩服他,今天能这么做事的人已经很少了。

细想,老先生之所以殚精竭虑,十年磨一剑创作本书,究其原委,一是因为玄奘是中华民族历史上脊梁式的人物,他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利益众生而不惜生命的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代表了华夏民族的魂与魄;二是因为玄奘是一位世界级的文化巨匠,在世界文化发展中,既是传承者,又是建设者、守护者,其辉煌业绩照耀古今,影响中外;三是因为玄奘有一颗火热的赤子之心,他享誉五天,受尽殊礼,却始终心系祖国,不以荣宠而忘归,为华夏文化事业竭尽余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爱国主义之心昭如日月,令人感佩;四是因为玄奘还是唐代王朝与西域各国各民族友好交往的使者,他在西游途中走一路,撒播了一路友谊的种子,在华夏民族与西域民族之间架起了一座友好往来的桥梁,为拓展丝绸之路立下了丰功伟绩。

百道网:最近有关“一带一路”的话题很多,您能给我们更具体地介绍一下玄奘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的贡献吗?

张炜:玄奘回来后写了一本书,即受李世民之命所写的《大唐西域记》。现在我们能看到这本书。他在书中将他一路上对西域各国的风情、地貌、人文、见闻写了出来,李世民对之高度赞扬,誉之为“手握一卷,百国山川近在眼前,翻开一页,千年历史并非过眼烟云”。中间有一段是,他从高昌出来以后到达了现在哈萨克斯坦一带,那个地方有一个汉人村,讲的是秦腔,也就是陕西人,他们祖先是汉朝时候过去的,到了唐朝,世世代代已经在那里生活了几百年了,所以村民们见了唐僧后非常感动,老村长痛哭流涕,委托唐僧把他们祖先的遗骨,用一个口袋装着,带回大唐,带回中国。另外还写到,汉朝的时候,在西域某个诸侯国,一个汉朝将军死在西域,死的时候有一笔财富埋藏在寺庙里,最后这笔财富在寺庙扩建的关键时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所以当地的老百姓对中国都非常友好。

另外,作者的文史知识很丰富,文中多处写到了匈汉通婚,不仅是王昭君,还有其他许多通婚的故事,还有西域各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问题、边关的斗争与联合等,所以说是走了一路,撒播了一路友谊的种子。我们今天希望多有几个玄奘这样的人,那么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就不愁建不成。玄奘西行是一个求经取法的过程,也搭起了传播友谊、促进中外友好往来的一座桥梁。

百道网:玄奘精神是我们要倡导的价值典范。请您给我们谈一谈这本巨著的写作特点?

张炜:该书于2004年正式开篇,作者先后辗转西安、沪上、海南创作本书,他具备深厚的佛教专业知识、历史文化功底以及生动悠长的文笔。我认为本书有四大特点。

首先,这本书体现了佛教史的特点。因为作者长期研究中外佛教关系,这是他的专长,对佛教东传的历史比较熟悉,功底较深,文笔流畅,使得本书读起来意味无穷。你会觉得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个博览园,里面有方方面面的文化、历史、宗教知识。我读了一遍后发现真的有很多东西要反复去品味。

第二,作者是学哲学的,他引用了很多的经典,关于历史的典故很多。他用一句话概括了宗教和信仰的关系:越是艰难志越坚。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习近平总书记说现在的问题就是没有信仰。为什么中国革命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能够取得成功,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信仰。

我这次假期去了甘南旅游,到了卓尼,在一个非常偏远的原始森林之地,那里有一个叫旗布寺的藏传寺庙,有一天早上我专门到旗布寺参观,佛寺里有20多个壮年,在那虔诚地诵经。在这么偏远、艰苦的地方,人们还这么有信仰,令人感佩。然后我又到拉卜楞寺,一眼望去拉卜楞寺矗立在夏河的北面,夏河之南是一个地势比较低洼的地带,水草丰盛,两相比较,夏河之北的地势高,干旱缺水,山上光秃秃的,基本上见不到植被。为什么要把寺庙建在这儿?后来我理解了,我在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当人们生活贫瘠的时候,就会用信仰来充实自己的精神,战胜物质上的贫乏。而当物质非常丰富的时候,人们往往容易忘了信仰。这就是为什么生活好了往往却信仰缺失,甚至有时连道德底线都没有的原因。所以说越是艰难志越坚,这本书就非常明白地写清楚了这么一个道理。

第三,本书还渗透着作者对佛教典籍和纷繁的取经路线的深入研究,书中有各种佛教典籍的名字,你很少见这些字。但是作者却抽丝剥茧,讲得很清楚,这需要很深的佛学专业造诣。

玄奘取经的路线是通过长安、兰州、新疆,翻越帕米尔高原出国。他先是在中亚、西亚一带游学,凡是佛教比较兴盛的地方他都去,最后才到达印度。书中作者对玄奘的游学历程娓娓道来,读后条缕清晰,跃然纸上,这充分展示了作者扎实的历史地理功底。

第四,本书还融汇了作者丰富的人生励志经验。如“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忧劳可兴国,逸豫可亡身,沉溺困智勇,忽微积灾祸”,“可与之言而不与之言,是为失人;不可与之言而与之言,是为失言”,“龙不隐鳞,凤不藏羽”,“振叶以寻根,观澜以溯源”等等,这些励志格言,提升了全书的境界和品格。所以,本书既是一本文学读物、历史读物,更是一本励志大书。

我跟作者没见过面,但我对作者在60岁的时候能敢于面对这么一个艰难的题材,而且把他的一些体验写进来这一点非常钦佩,对他肃然起敬。不仅玄奘的精神辉映千古,老先生的创作精神本身就值得敬佩。

百道网:过去几年,我们一直在请您开书单,推荐好书。作为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的总编辑,每次开书单您总是亲自勾选,从不懈怠,我们一直很感激。通过此次采访,更让我们看到了您的推荐书单的含金量。感谢您为我们推荐了这么好的一本书。这本书鸿篇巨制,相信能通读下来的人不会太多。为了让人们进一步触及玄奘的精神世界和超凡智慧,您有什么样的阅读建议?

张炜:我建议未来出版社的工作人员可以把本书再创作成一个少儿历史读物,比如说叫“唐僧的故事”。因为唐僧比较有名,可以做唐僧故事丛书。第一个是少年时期,第二是初入佛门,然后游学,再然后是天竺求法,最后是返回长安。就这样分成五、六部分的少儿绘本或故事丛书,每一部分都是五、六万字。如果做成绘本的话,把作者的主要意思表达出来。这应该是一个非常励志的题材。

《玄奘大传》内容接近120万字,我估计现在能读下来的人不多。我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得到了这本书,当时是本书有一个发布会要我去参加,我有一个习惯,一般参加这种会,得先读书。我那段时间工作很忙,没读这本书,就没去参加这个会。但我一直记得这个事,后来我就拿起这本书读了一下,一读就放不下去了。前两天我还跟编辑说这本书真的不错,如果有机会很想跟陈老先生见面聊一聊。

我是做编辑的,我推荐的书,都是读过并觉得不错的。关于读书,我有一个观念,就是数字出版和传统出版是不可互相替代的。很多人对于数字出版都有一种狼来了的感觉,我认为不大可能。因为数字出版主要传播的是信息,而图书,总的来说,传播的是思想。读一本书,你会去思考,去感悟,去体验。所以我认为二者是不可互相替换的。

从某种程度上讲,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我觉得,要改变一个人,首先得改变他的生活方式。在一个家庭中,两个原本来自不同环境的人,他们的习惯和生活方式是不一样的,为什么慢慢会融合?因为互相影响,生活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最后就互相认同了。在生活中遇到挫折的时候,郁闷的时候,你抱上一本好书,连着读上一两篇,保准所有的烦恼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书籍就有这么一个作用,所以应该多读好书,那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

(本文编辑 方舟)

作者:司淑娴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