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俞晓群:我读故我在——一群人

作者:俞晓群   2015年10月26日   来源:百道网·俞晓群专栏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网·俞晓群专栏】我喜欢这样的观点,故而用了“一个人”这样貌似狂妄的定语。其实正确的写法,更应该是“一群人的出版史”,因为这本书中每一个名字都是真实的,我只是这一群人的记录者!

《一个人的出版史》

点击图书封面三大网店一键购买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作者:俞晓群 
出版时间:2015年09月

我的新著《一个人的出版史》第一卷,日前在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厚厚一大本,足有近六百页,后面还有两卷待出。这使我在欣慰之余,内心中还流出丝丝惶恐。尤其是此书甫一上市,迅速引起读者关注,求书的、买书的和议论的人纷纷扰扰,其热烈程度,完全出乎我的预料,大大超过我以往出版的任何一本著作。如此场面,又勾起我对这部书稿写作过程的回忆。

二〇〇二年底,我离开辽宁教育出版社,到辽宁出版集团工作,有了空余时间,我首先完成两本书稿的整理,一是《人书情未了》,再一是《数与数术札记》。接着做什么呢?除了继续给报刊写文章,后来在台湾结集出版《一面追风,一面追问》,即后来浙大出版的《这一代的书香》,我还开始读二十五史五行志,准备写《五行志研究》。另外我有一大摞日记、几大箱书信和重要文件,也可以整理成书。此时柳青松在我身边工作,他为人坦率,生性好说,我问他该做什么?他当即指出,“工作日志”是一个好项目,但出日记不好,太落俗套,最好整理一下,每个问题汇于一起,才便于阅读。

我受青松启发,先试着写出“一九九二年编辑日志”,拿出来给一些人看。柳青松说这样写下去能够流传,沈昌文说看来回忆真要趁早,王充闾说没想到出版人的文化生活如此丰富,一位北大研究生说这些史料太珍贵了,还想看到更多。有了这些鼓励,我才接着写下去。先从一九九二年写到二〇〇二年,再从一九九一年往前写到一九八二年。整整二十一年,我大约用一年时间整理出来。我记得二〇〇七年去北京,小柳复印几份,给一些书商和朋友看,他们都说好看。扬之水看过后还笑着说:“我也在整理日记,云云。”就是后来出版的《〈读书〉十年》吧。

二〇〇九年我到北京工作,最初是梁由之很关心此稿,我给他看,他说太好了,原本还要写一本关于俞晓群的书,现在你自己都写好了,我帮助你出版吧。梁兄最初联系不大顺利,有出版社的问题,也有我个人的问题。后来杨小洲看到书稿,他的观点与柳青松一样,并且希望做此书的出版人,但落实出版社也不顺利。小洲兄至今还感到遗憾,他对我说:“你出书很多,涉及许多领域,但我最看好此书,以及你正在写的《五行占》。”

今年五月,我们在长沙为钟先生《众说钟叔河》和《人之患》搞一个小的读书活动,梁由之参加了。活动结束后他对我说:“那本《编辑日志》还是交给我吧,我安排周青丰做,他靠得住,在上海三联书店出版,你觉得还可以吧?”接着忙活几个月,才有了今天的结果。目前他还在请张立宪在《读库》上摘登书中内容,以及安排后面的出版工作。通过此事我发现,梁由之做事,面上大刀阔斧,实则心细如丝;面上轰轰烈烈,实则最好静思;面上四面出击,实则井井有条。是一位罕见的人物。

最后说书名字,最初叫《我的编辑日志》,后来还想改为《为书二十年》,最终确定为《一个人的出版史》。这样做,有商业上的考虑,也有我个人的一点调侃。波兹曼说:西方“活字印刷机诞生,使蒙田一些人,开始书写个人的历史与感受。他们赞美个人的历史,而不是公众的历史;他们赞美自己的特立独行,甚至怪癖和偏见。”我喜欢这样的观点,故而用了“一个人”这样貌似狂妄的定语。其实正确的写法,更应该是“一群人的出版史”,因为这本书中每一个名字都是真实的,我只是这一群人的记录者!

(本文编辑 思敏) 

作者:俞晓群

(本文原载于:《深圳商报》2015年10月23日)

来源:百道网·俞晓群专栏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